《苏州街巷文化(修订版)》是考索苏州古城街巷人文变迁的一本专著。《苏州街巷文化(修订版)》收集许多苏州古城街巷的历史文化资料,特别是见于著录的古建筑收了不少,这对于以街区为规划范围而进行的古城保护建设工程应当保护什么、如何保持和恢复街巷固有建筑风貌都有参考作用。苏州的街巷比北京的胡同历史要悠久得多,有的与古城同始,其余也大多在千年以上,街巷中不名人故居,还有许多与民间信仰、礼俗有密切联系的寺庙、祠堂、书院、会所、义庄等各类古建筑,即便是小如井栏圈、界石以及刻有图案、铭文的一砖、一瓦、一木都可增加古城的韵味,引发游客的思古幽情。总之,我们应当尊重历史,尊重前人,在保护古城的真实性上下功夫,使苏州古城更加古色古香,更具魅力。
Though the main hall inside The Forbidden City is only a little over 30 meters high, it was once the tallest building in the ancient City of Beijing. The only hill in the capital city was mini-made especially- to act as a backdrop for the Imperial City.
《儿童绘本典藏100》汇集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设计与插画头等精美的图画书,其中的每一本书都是天资之作,独出机杼,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既有俄罗斯的构成主义、意大利的未来主义,也包括战后的新浪漫主义。这些图画书也是时代的镜子,它们从儿童和家庭的视角,映射出百余年的社会关注。 作者对每一本书,从自己的视角加以解读,既对每本书的创作背景、内容、艺术风格进行梳理,也包括书籍的装帧与设计,大胆剖析了图画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是设计、插画爱好者或儿童文学爱好者的之书。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八章,对中国方术作了一次全面系统地探索。 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史料性,科学性,理论性及可读性,颇值得一读。
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蕴育出乡土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乡者,故乡也, 土者,民间也。 吾乡吾土,是故土,是老家。 数字化的今天, 世界风云变幻。 现代都市人于历史留下的印痕已无可言说。 老村、古镇、旧宅、败词、发黄的族谱,或可引发人们对乡土中国的思索。 本系列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历史文化变过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亦借此呼吁: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珍视我们的历史! 福建省连城县培田村是一座现今保存完整的为数不多的古村落,被称为“辉煌的客家庄园”,作者研究福建乡土文化多年,本书试图追溯培田的历史轨迹。
《中国礼制史》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共有六卷,即: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金夏卷、元明清卷。《(中国礼制史)总序》为“当今治礼经之人”(顾颉刚语)、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沈文倬先生所赐。 本书为《中国礼制史》卷(原名《先秦礼制研究》),旨在注重传统文献与田野考古以及古文字资料的综合考察的基础上,阐明礼制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勾勒先秦礼制起源、演变的近乎全貌的轮廓。正文大体由六章组成。章绪论,在礼制学理论领域提出系统的见解。第二章揭示先殷礼的萌芽状态。第三章论述殷礼的概况。第四、五、六章阐发西周礼即所谓周礼及其在春秋的衰变,在战国的崩溃。所附书目可视为研治先秦礼制的津梁。出自大手笔的两篇序言,必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文明的源泉。世界文明古国,皆因水而兴;世界名城名镇,多依水而建。鄱阳湖区域的城镇乡村史是一部傍湖而聚、濒湖而建、因湖而兴的历史,也是一部沿湖人民开发、保护和利用鄱阳湖的历史。《鄱阳湖文化志》记载着沿湖城镇乡村的变迁和发展,汇集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展示着华夏历史的辉煌文明。
本书甄选全球不同类型和地域的民宿案例,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分析和探讨民宿的设计要点。书中不仅系统、详细地介绍了民宿的类型、特点、设计要素和发展趋势,同时对经典案例作了全方位介绍和评析。全书附有大量高清精美的图片供读者品鉴;细致的技术图纸及手绘图可供景观设计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从业者参考。
《临沂大学博士教授文库: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研究,也是著者近年来对中国红色文化与红色资源研究的理性观察和理论思考的结果。著者在研究过程中指出,20世纪以来的中国红色文化经历了精英文化、区域文化、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等不同形态的嬗变和重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红色文化的资源属性得到全面释放,并以“新红色文化”来指称“反映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时代特征、时代需求和时代风貌的文化样态。
作者原是北京象牙雕刻厂一名工艺美术师,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从2001年开始,他通过实地调查,辅以历史照片、图像,绘制了百余院落,既有两进、三进占地在两条胡同之间的大型院落,或占地两三条胡同的王府,也有两合、一合不成格局的小院子。其中已拆毁无存者59座,剩下的也多残缺不全。而作画时则留意院落、建筑的类型和细部做法,恢复了院落和建筑物的原有风貌,表现了北京历史风貌之美。书后还附赠一张近对开大小的马辉堂花园全图(马家是自明朝起即承建皇宫、王府及皇家园林的大木厂营造商)。每图均有简要的文字记录、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