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地走访东莞数十个镇的代表村落,描述村落中的宗祠、寺庙、街巷、建筑,采访村落的保护者、村落的规划者、研究村落的学者等,这本散文集向读者展示了中国村落的历史与人文,城市的记忆与变迁,文明的交汇与碰撞。时间在古村不会停滞不前,古村与祠堂随着时间变得斑驳。如何让旧村焕出新颜,在保留文化内涵的同时赋予新的功能与使命成为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
西泠印社的名气很大,名声很远,一年四季吸引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这里不仅山青水秀的风景怡人,还有厚重深邃的诗意撩人。本书试图从地面、时空、篆刻艺术的历史背景三个层面来观视西泠印社的这个院子。当然,这也是浮光掠影。因为先前有了《西泠印社摩崖石刻》,这本书算作它的姊妹篇。 全书介绍了诗意的园林、诗意的土壤、诗意的印文化、诗意悠长的孤山西泠等内容。
《食之五味》由《食疗本草》《食宪鸿秘》《山家清供》和《随园食单》四种组成。 唐代孟诜、张鼎撰写的《食疗本草》是一部研究古代营养学和食物疗法的专著。它以一种食物作为一个单元,详细记载了两百多种食物的药性、功效、主治,也记载了食物本身的禁忌和某些食物配伍禁忌等,书中对多数食物疗效和应用的阐释与现代营养学研究成果相一致。看《食疗本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食物疗法的基本常识。 宋代林洪撰写的《山家清供》对书中所提到的一百多种食物,从原料选取、加工到烹饪,乃至风味独特之处都有细致的描述,每每由食物而论及诗歌,由诗歌而论及诗人的品格,有扫雪烹茶、摘花入馔、谈诗论文的雅致。 清代词人、学者朱彝尊所编撰的《食宪鸿秘》记载菜肴、面点、佐料配制三百六十余道,以江浙风味菜肴为主,呈现了江南四时流转
“走进这里,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这是20世纪30年代萧伯纳来上海时,对武康路(今属上海市湖南路街道)及建筑群的诗意赞美。 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地处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属于邮编为200031的区域。这片仅有1.73平方公里的社区,是上海花园洋房住宅集中、优秀历史建筑数量较多、建筑类型丰富、风貌特较鲜明的地域,东西方文化在此无声地交汇,显现独特的人文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片“花园街道”始于清末,历经民国,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众多政治人物、金融巨头、实业大王、文化名流先后居住于此。晚清重臣李鸿章、辛亥革命先驱黄兴、民国总理唐绍仪、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中国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
国际上的著名城市往往都有一条(或两条)著名的河流贯穿城市。例如,巴黎的塞纳河,伦敦的泰晤士河,蒙特利尔的圣劳伦斯河……这些河流养育了城市,成为这些城市的母亲河,为城市增添了无限风光。上海人可以自豪地讲: 我们有两条,一条是黄浦江,另一条是苏州河。它们分别贯穿城市的东西和南北。不论从城市景观角度亦或是发展经济、开发房产的角度看,两条河流(特别是苏州河)都提供了极具开发价值的水岸风景线。 苏州河古称“松江”,亦称“吴淞江”;在上海市区内一段因1916年开挖疏浚后俗称“苏州河”,今习惯上统称吴淞江为苏州河。苏州河原系太湖洪水入海的主要河流,源于太湖,流往苏州,穿越江南运河,在上海市区外白渡桥附近注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河面宽一般为50米左右,低水位时深2米左右,下游河道弯曲。唐代时河宽达10公里,后
《小时候的广州》从个人视角扩充至展现四代广州人眼中的广州城事变迁,见证城市面貌从旧到新,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
本书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将近两年的实地研究和文本分析,对一群留美中国学生与美国人的人际交往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行为、感受和意义解释,并围绕被研究者提出的7个“本土概念”,阐述了他们的跨文化人际交往状况和心态,特别是他们如何在一块陌生土地上从彷徨、无助到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这一艰难过程。本书案例丰富、语言平实亲切,为读者了解国外留学生在跨文化交往中的内心真实感受和思维变化过程提供了窗口。
梅妻鹤子林和靖墓;儿女英雄苏小小、武松墓;碧血丹心岳飞墓;社稷为重于谦墓;忠烈千秋张苍水墓;巾帼英雄秋瑾墓;光复先烈陶成章墓;报业大王史量才墓……在西湖孤山、北山、南山等地还存在着更多的名人墓葬。它们的存在使西湖更平添了多许婉约和柔美,阳刚和浩然。驻足于此,我们可以感受那一份独特的西湖文化。
由邱枫著的《宋式华范(宁波保国寺与浙东地域建筑)》通过对保国寺大殿的历史沿革、建筑技术、历次维修的追踪,把大殿建筑放在宋代建筑及浙东地域建筑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充分辨清其历史与地方特征,分析其时代和地域背景,深入认识其与整个浙东地域建筑土壤的依存关系,同时,为进一步认识宁波地域建筑提供一个新的独特视角。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一枝分外娆娇的奇葩。她继承了古代的中原文化的精华,同时吸收了巴文化、越文化和楚文化的特点,因而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色。南宋的湖湘文化学派的出现之后,基本奠定了湖湘文化的规模和基础。本书讲述的就是湖湘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近代潮湘文化的规模和特点。而到了近代,湖湘文化则进一步得到了空前和繁荣发展。近代湖南人才辈出,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与近代湖湘文化的空前繁荣和发展分不开的。
“老房子”——老百姓都这样称呼祖祖辈辈居住的古老民居。它们确实老了,与现代化的距离越来越远,连它们的主人的后代也不想要了,拆了或卖了盖洋楼,既气派又实用。这是可以理解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建设性破坏也将越演越烈,老房子像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一样越来越少(少数名人故居可幸免),随之而去的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建筑美术,以及宝贵的旅游资源。等到我们醒悟时,恐怕已经晚了,老房子那种特有的时代氛围和文化气息都将一去不复返,即使造了许多新古董也无济于事。我们出版这套图集的目的一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古民居价值的重新认识,手下留情,多保留一些精彩的老房子;另外,退一万步讲,即便全拆完了,好歹也让老房子留一些遗像给后人或外星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