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绘画同属艺术,自古就有将建筑、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的说法,许多建筑师都善于绘画,甚至一些建筑师在绘画方面的造诣与画家并无二致。 但建筑师有一种独特绘画方式,不是对已有建筑的表达,而是对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建筑的表达,在建筑师的创造性活动中,不断地需要将头脑中的构想图形化,形体、空间,甚至场地氛围都需要通过这样的图画来进行表达,因为这是一种呈现设计意图的 为便捷的方式,这是独属于建筑师的一种绘画方式。本书就介绍了这样一种绘图的方式,在作者循序渐进的教导中,初学者会发现,掌握这样一种绘画方式,既非毫无规律可循,又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情,即使是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 ,这种绘画方式仍旧是建筑思维表达的 为有力的方法之一。 有关钢笔画、效果图画法的书籍很多,但与建筑师的 富
这是一本围绕英国灯塔的非虚构读物。英国临海,海洋帝国时代 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灯塔,可以说,古老的灯塔是了解英国历史的重要意象之一。本书作者走访了分布在英国不同海岸 八座知名的岩石灯塔,从岩石灯塔的建造谈起,讲到每座灯塔在其所处时期的历史、发挥的作用,以及延续至今的守塔的人。作者的寻访过程就一次抒情地探索:探索岩石灯塔这一壮观、孤立的哨兵,探索构想它们的人的聪明才智,探索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建造和重建它们的人,探索居住在它们中的圆形房间里的人,探索我们在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中珍视历史象征的方式。
《新建筑与流派》是著名的建筑大师童寯先生积多年之力,经反复修改而写成的一部西方现代建筑简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享有盛誉,中国几代建筑师都曾受惠于这部小书。在本书中,童寯教授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来建筑的演变和流派的相互影响,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建筑由萌芽、成长到繁荣的鲜明而完整的全景。著者并以探索中国的建筑方向为出发点,把世界现代建筑发展过程所经历的曲折坎坷,引为经验教训。
《读X解:建筑空间论》框架结构简明,也可以算作是对经典专业书籍的一种科普化和精炼化,让读到此书的人,不论是建筑专业相关人员还是对建筑专业知识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都可以信手拈来。《读X解:建筑空间论》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去解构专业领域方面的经典书籍,并让学生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相互沟通,利用群体交流的方式去体会《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中的案例,让学生明白读书和图解的记录过程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一个人认识事物,认识建筑领域的空间结构体系、历史发展过程、建筑语言逻辑等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人在以上各类思路的启发下,在对普及建筑知识、提升学生建筑素养的推动下,完成了这样一本“读书”与“图解”的尝试,也希望各位专业同仁或热爱建筑的读者提出建议并给予批评指正
赵逵、邵岚所著的《山陕会馆与关帝庙》以山陕会馆和关帝庙为专题研究,对全国范围内的关帝庙和山陕会馆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解读,从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论述了关帝庙与山陕会馆的传承与演变,阐述了两者之间的种种
这是一本建筑导览手册,目的地是与中国历史同样悠久的古国意大利。书中选取了100个建筑。在地域上从北部的米兰—都灵—热那亚三座工业城市,威尼斯及其周边,到中部的罗马—佛罗伦萨地区,一直延伸到南部的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岛;而在时间上则上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神庙与广场,历经文艺复兴、巴洛克建筑的辉煌,直至现当代作品。虽然对于以艺术著称的意大利而言,这些作品只是冰山一角,却能让读者对意大利全境上下千年的建筑建立起一个初步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建筑,全书以城市为单元进行划分,并对这些城市的特点进行简略介绍。此外,书中配有大量生动活泼的手绘插图,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观察视角。
本书集中展现了东方建筑史的曲折发展和重大成就,从古代建筑的萌芽、中国和印度古建筑的恢弘,一直到近代西方建筑的登陆、现代东西方建筑的并存发展。 本书以东方建筑发展的重大背景、建筑风格演变为线索,以具体的建筑作品为载体,图文结合,读者从中可以较为详尽地理解整个东方建筑文明发展的脉络。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若干种住宅建筑上常用的钢结构构造方法、钢结构的特点、基本的施工技术和方法,如保温、防潮、防火处理的方法和环保问题等。除了一些技术数据外,书中还介绍了钢结构在住宅建筑中应用的历史,从21世直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本书首次对不锈钢在建筑中的各种应用及其对建筑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介绍和评述。书中详尽阐述了不锈钢的构造技术及不锈钢在建筑中的应用。介绍了大量与不锈钢相关的芬兰及欧洲的建筑工程实例。
出版于1909年的《芝加哥规划》是现代城市规划领域的奠基之作。本书讲述了《芝加哥规划》的时代背景、创制经历和推行效果,揭示了《芝加哥规划》如何影响了人们看待城市景观以及城市生活自身的方式,并且指出,《芝加哥规划》在出版一个世纪以后,依然持续引发着人们对于“怎样才能创造出充满生机而又宜居的城市环境”的讨论。
她是一个才情横溢的诗人,是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学家;她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情人,是一个让人如沐春风的朋友,更是一个可以患难与共的妻子……她,就是中国近百年的文化史上“才貌双全”的,集佳话、传奇、才艺、品学、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 书中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述,包括对古代建筑的看法及评价,对居民生活住宅的设计与研究等,展现出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耀眼才华和独到见解!·
本书是建筑大师写给普通人的小书,收录了梁思成先生1943年至1961年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代表性文章,此一时期,正是梁思成学术生涯的第二阶段。本书从“建筑是什么”讲起,从类型、体系、特征、艺术,甚至文化遗产的角度对中国建筑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文则以时间为轴,简单梳理了中国建筑史,并重点讲了佛教建筑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的脉络。纵观梁思成先生的一生,其写作一向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文笔优美,深入浅出,在平实的叙述中表达学术观点,若干篇什甚至可作散文读。因此,对于专业读者来说,阅读本书,可重温梁思成的学术观点,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本书则可说是一本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读物。
本书在讲述中外建筑体系发展脉络的同时,还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对中外建筑艺术的总体特征及细部差异进行了生动阐述。本书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并配以500余幅图片,可读性较强。本书既是建筑和艺术类院校的中外建筑史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的,也可作为建筑学、城市规划、旅游、园林与环境艺术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应试的重要参考书。
总是有人说我眼光敏锐。 无论是对人或是物,我总是比他人早意识到或者早看到。每当外出或旅行时,突然就遇到了那些几乎要忘掉的朋友,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非常大。我想,这兴许是我总在不知不觉中,睁着大眼睛骨碌骨碌地看着周遭环境的结果。 或者,也可以说是“观察癖”吧?从小,我就有对人或物盯着看的癖好。不用说来访的客人了,即使是陌生人的脸和他做事的模样,也常让我看到忘我的境界,母亲经常责备说:“喂,喂!那样盯着人看,礼貌吗?还不改掉这个坏习惯!”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种习惯并非那么容易就能改掉的。刚入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去新宿看电影,经过地下通道时,有一群不良少年正聚集在那里吸食强力胶,我被他们的模样所吸引,于是就一直盯着看。“小子,看什么看?”接着,我就被缠上了,连同行的朋友
《城市与建筑美学丛书:数字建筑的崛起》主要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数字建筑崛起的社会、文化和城市背景,并解释了数字建筑形态的具体发展现状与生成机制,试图让读者认识数字时代如何从世界观历史观层面,从人类知觉层面促使建筑师重新认识世界,推动新建筑的崛起。
《汉书?晁错传》说:“真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正阡陌之界。” 《水龙经?水法篇》说:“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也。” 《发微论?浮沉篇》说:“大抵地理家察脉无异。善医者察脉之阴阳而用药,善地理察脉这沉浮而立穴,其理一也。” 《吕氏春秋?慎势》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天下之地,方千里为国,所以极治任也。” 《皇帝宅经》说:“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 建筑美学之研究家和爱好者,建筑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中西艺术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卖房或买房者,开发商或“房奴”,职场中人或学生……
这不是一部中国建筑史,作者的用意也不在于写一部中国建筑史,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中国建筑进行深度省思。 作者根据多年来对中国建筑梳理、研究的成果,给予文化上的诠释。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本书从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的双重视角,对当代西方建筑美学观念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思潮、审美思维和美学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当代西方建筑的美学构架,主要是由历史主义建筑美学、新现代主义建筑美学、技术主义建筑美学和有机主义建筑美学支撑起来的;当代西方建筑的审美形态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优美、狂怪以及二者的融合。从审美思维来说,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明显地表现出四大特征:非总体性、非理性、非线型性和共生思维特征;从内在精神来说,则表现出一种反讽与游戏的、反叛一切的、玄学思辩的特征。从总体来看,当代西方建筑最抢风头的是解构主义建筑,引起争议的也是解构主义建筑。综观当代西方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这样说,虽然当代建筑的魅务更多的似乎不是它诉诸于人们视觉的美,而是
本书作者为台湾室内设计师,擅长于乡村风格设计,素有乡村风大师称号。本书是记录作者到各地旅行的笔记,为空间设计者提供了一个在旅行中体验与观察,找到设计答案的崭新视角――出门旅行,要把身体的五感器官打开,用心地去体会,当下的感受及味道,并把这些记忆储存在脑海中,将来在寻找设计题材时,就可以随时唤醒脑中的记忆,将这些素材变成设计创作的源头。书中描述了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的美学形成及其与历史、文化、气候、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以及各种风格的差异性在建筑形式、穿着服饰、饮食文化、建材使用及色彩表现上的反映,并适时穿插介绍了作者亲自操作的室内空间设计案例。阅读本书,就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一场设计旅行,你的创意,也会因此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