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城》:“梁”指代梁思成、梁生活的年代以及梁的学术思想。 “城”指代建筑、城市规划,是梁思成一生建筑思想的浓缩。全书分大城有美、足尖奔走、故都构想、拙匠哲思、雕梁画柱五个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梁思成一生的作为和人生历程勾勒出来。再现了他人生中几个关键地点的关键事件,比如北京城市规划的“梁陈方案”,鲜有披露的民国天津的规划方案以及珍贵的梁思成个人工作笔记等。 本书想要展现的不仅是梁思成“建筑大师”的形象, 想从“人”的角度出发,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材料,展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鲜活的一面,让读者 加全面的了解这位建筑大师。
本书与文丘里所著的《建筑复杂性与矛盾性》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文丘里反对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少就是光秃秃”。他认为群众不懂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他认为赌城拉斯维加斯的面貌,包括狭窄的街道、霓虹灯、广告版、快餐馆等商标式的造型,正好反映了群众的喜好,因此他在本书中呼吁建筑师要同群众对话,接受群众的兴趣和价值观,向拉斯维加斯学习。本书从平民建筑观点角度为建筑师们提供了新的思维角度和视野,是一本值得阅读、珍藏的佳作,本书可供建筑师,各院校建筑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修武峰会是乡村复兴论坛第十次在村里开的大会,作为一个以实践为导向的会议组织平台,是乡村复兴论坛与传统的学术会议和行业会议优选的不同之处,也是我们一直坚持要在村里开大会的原因。因为在村里开会,就一定要跟
本书是建筑大师写给普通人的小书,收录了梁思成先生1943年至1961年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代表性文章,此一时期,正是梁思成学术生涯的第二阶段。本书从“建筑是什么”讲起,从类型、体系、特征、艺术,甚至文化遗产的角度对中国建筑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文则以时间为轴,简单梳理了中国建筑史,并重点讲了佛教建筑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的脉络。纵观梁思成先生的一生,其写作一向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文笔优美,深入浅出,在平实的叙述中表达学术观点,若干篇什甚至可作散文读。因此,对于专业读者来说,阅读本书,可重温梁思成的学术观点,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本书则可说是一本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读物。
从连达古建筑写生作品中精选出的作品,以山西作品为主,分为四个部分,按照晋东南、晋南、晋中、晋北等四个地理区域进行划分和展示,另有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南、安徽等地区的部分写生作品,放在后部展示。每幅作品再配以小幅的实景照片和简要的文字介绍加以呈现。作者所绘制的古建筑涵盖了山西各地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和有独特性的古建筑,无论从建筑史学还是美学角度,都得到了众多古建专业和美术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堪称一部手绘的古建筑图谱全书,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历史资料价值。
《建筑空间的魅力:芦原义信随笔集》是由芦原义信的著作《阁楼上的小书斋》 《建筑空间的魅力——我的体验》和《探索秩序》精选而成,按“关于城市与建筑的研究”和“人生体验记”的上下卷进行重构,从而得以清晰地摄取芦原义信先生所表述的理论和观点。上卷主要讲述作者对城市、建筑以及建筑空间构成的研究。下卷内容主要是作者通过在日本和海外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讲述其对建筑、对人生的感悟和见解。
《建筑的七盏明灯》是罗斯金的一部有关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享誉英美艺术界,为好几代人评判艺术价值提供了标准。该书阐述了建筑的七大原则:“牺牲原则”、“真理原则”、“权力原则”、“美的原则”、“生命原则”、“记忆原则”和“顺从原则”,为二十世纪的很多建筑和设计提供了灵感。此外,罗斯金认为建筑是从先辈手中继承下来的东西,并映射出先辈生活的景况。这种思想对当今的建筑保护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是肯尼思·弗兰姆普敦(Kenh Frampton)继他的经典著作《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之后又一部令人翘首以待的宏篇巨著,必将对现代建筑发展的讨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言以蔽之,《建构文化研究》是对整个现代建筑传统的重新思考。弗兰姆普敦探讨的建构观念将建筑视为一种建造的技艺,它向迷恋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流思想提出有力的挑战,并且展现了一条令人信服的别开生面的建筑道路。确实,弗兰姆普敦据理力争的观点就是,现代建筑不仅与空间和抽象形式息息相关,而且也在同样至关重要的程度上与结构狈建造血肉相连。 组成本书的十个章节和一篇后记追根溯源,努力挖掘当代建筑形式作为一种结构和建造诗学的发展历史。弗兰姆普敦对18世纪以来法兰西、日耳曼和不列颠建筑史料的近距离解读为本书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清晰地
本书所讲述的,是上至公元前7000年前美索布达米亚,下至21世纪全球范围内的建筑。本提醒我们,我们的文化是创造事物的过程,一个由提供遮蔽物的元素开始的过程。建筑人的这一基本需求及其穿越时空的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性,有如植物物种和动物物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乔纳森是一位出色的表达者,他的这本著作探讨了隐藏在广泛多样性背后的建筑的基本原理。
本书在讲述中外建筑体系发展脉络的同时,还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对中外建筑艺术的总体特征及细部差异进行了生动阐述。本书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并配以500余幅图片,可读性较强。本书既是建筑和艺术类院校的中外建筑史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的,也可作为建筑学、城市规划、旅游、园林与环境艺术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应试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 炎炎盛夏,在岩头村丽水湖尽头的乘风亭里,静静的小石条上备有解暑的凉茶,亭角还有可以解决简单炊饭的柴草锅灶,柱子上挂着一串串金黄色的草鞋,备行路人更换。亭内有幅对联:“茶待多情客,饭留有义人”……这静静弥漫着的疏朗的乡情,并非迷幻的桃花源仙境,而是的中国乡土建筑学者陈志华老先生笔下的楠溪江古村落。这样的书、如此的景,您若是不看亦不游,那么您时下的生活还有什么滋味?!
《建筑的七盏明灯》是罗斯金的一部有关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享誉英美艺术界,影响后代建筑及建筑美学深远,为好几代人评判艺术价值提供了标准。《建筑的七盏明灯》阐述了建筑的七大原则:献祭之灯,真实之灯、力量之灯、美感之灯、生命之灯、记忆之灯和遵从之灯,美好的作品来自创作者美好的心态。同时他认为艺术作品和人类各层面的文明息息相关,为二十世纪的很多建筑和设计提供了灵感;此外,罗斯金认为建筑是从前人手中继承下来的东西,许映射出前人生活的景况。这种思想对当今的建筑保护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版本在原著已有十四幅插图的基础上,依据原书意涵,增配七十余幅图片,形象地阐释了约翰罗斯金的建筑理念和艺术思想。
中国众多古镇,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有旖旎风采,有独特遗存,惜近年建设迅猛,致风貌沦丧。纵观华夏大地,千镇一貌,万屋一面,岂不悲乎。在辛者得科学指导,合理保护,新旧协调,美景重光,旅游兴起,得其效益,江南六镇,即其佼佼者。 珠海唐家湾,地处岭南,交通便捷,历史虽欠悠久,却有近代辉煌。滨临大海,倚舟楫之便,乡人涉足海餐,商贸繁盛,文教倡萌,而成买办之乡。学者容闳,首倡幼童留学,唐家独占鳌头,名人辈出。首任总理唐绍仪,清华校长唐国安,均出于兹,故里宛在,行馨流芳。 唐家湾拥有山林苍翠共乐园,别致典雅栖霞馆,五堡分治、三庙并峙。清朝晩季,会同老村,侨胞襄力投资,统一规划,一次建成。民国早期中山县亦以乡镇建设、教育和经济发展为全国表率。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写照。这句话一点不假。去纽约、巴黎或罗马之前,你肯定会依据头脑里某种文化的定式,期待着要去领略相应历史风格的建筑。 本书以三百幅风格各异的历史图片,以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文字,在纽约城高楼的密林中寻觅历史文化的遗存,寻觅建筑风格频繁更替的证据,展示其独特的建筑史、文化史内涵。一百余座老房子的故事从不同的侧面透露出这个国际大都市勃然而兴的历史奥秘。 老房子不仅记录了岁月的变迁,同时也给我们展现了各个时代不同的建筑风貌和风土人情。本书选取纽约现存有代表性的112处老房子,从底层住宅、公用设施,到商业建筑、博物馆和摩天大楼,通过大量照片和描述性的文字呈现它们各自的风采和厚实的经历。通过透视那些冷冰冰的老房子来为读者展现一副活生生的纽约历史场景!
本书以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概貌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为引,按时代选编作者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的有关研究专论。为方便一般文史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阅读,所收各篇尽可能避开古代建筑史研究中古建筑术语过多和有较多计算过程的内容,而选择那些主要通过文物去考证古代建筑体制,或可补充因实物不存而造成空白点的题材。正是这些分别以战国铜器、汉代帛书、北朝石窟、两宋绘画及金代壁画等为资料进行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探讨之论,又充分体现出作者因学识广博而独具特色的探索视角和研究方法。
这部书信集并非旨在直接阐释他的作品或描述他生平诸事件的线索,而是意图勾勒他的人格、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以及他的友情和论战。这本书信集的目的就是要描绘一个鲜活的个体,通过这样的途径抑或可以对其作品的理解有所帮助。 书信集的作者和编者就两项事宜与柯布西耶基金会达成共识:一,出于发行开本的考虑,选录的书信不宜篇幅过长;二,理所当然,要保证对一些信函中涉及到的第三者的尊重。 信件的选择力求尽可能通过夏尔·爱德华·让纳雷一勒·柯布西耶的亲笔所书反应他人格的不同侧面;力求不对任何一个单一的方面过分偏颇;力求尽可能扩充不同种类信函的数量,扩大信函在所涉及时间上的延展性,所涉及主题上的丰富性,及其所阐发观点的多样性。 集中的书信以时间顺序呈现。在书信集的结尾,读者还将看到一个以字母顺序
山西是我国的文物大省,号称中国古代建筑的实物宝库。本书作者从佛教文化与寺庙建筑、乡土文化与乡土建筑以及商贾文化与晋商建筑三个方面,详细研究和考察了山西传统建筑的布局、空间、类型和形态特征。研究过程中作者对传统建筑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测绘并收集了丰富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构图技巧和设计方法。可使读者从中获得启示和借鉴。 本书可作为建筑、规划、园林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外读物。亦适于作为对我国的传统建筑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本书是著名建筑师的理论巨著,是当今国际建筑界各理论大家均极为推崇的建筑学经典理论书籍。书中介绍了百十余位建筑大师及建筑理论家的论著,以及他们的建筑思想和理论。在这些论著中大师们对相关主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与探讨,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诠释与定位,总结了一个世纪以来国际建筑理论界的发展与成就。本书理论性强,内容丰富,为我国建筑师及建筑系师生提供了许多启发和教益,对建筑学专业的师生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参考价值,是一本价值极高的经典之作,是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经典图书。 本书适用于建筑师,建筑学专业在校师生。
卢志刚先生在编这套《米丈建筑地图》时,收集参考了世界上多种建筑指南,研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从而设计出自己的模式。这本建筑地图的图片相当专业,也相当精美,是声志刚先生亲手拍摄的,要掌握好时间、光线、背景和角度在上海这样密集的城市中谈何容易!这些图片完全是主编者一米一米在城市中遨游丈量的成果。上海的建筑数量十分庞大,跨越的历史年代相对漫长,选择什么建筑就成为一种学术研究的结果了!
本书以百年建筑的发展过程为经,如围村、殖民地建筑、唐楼、洋楼、公营房屋以及私人大型屋苑等;以个别建筑类型为纬,如商业建筑、教堂建筑、公共建筑、水上棚屋、交通交汇处等,试图穿越时空,读者遂一领略香港建筑背後的故事和设计者的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