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计划技术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深受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喜爱。网络计划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解决当前规模庞大而复杂的建设工程受施工工期、质量、成本、安全、资源等多因素限制的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本书全面论述了双代号网络计划、单代号网络计划、时标网络计划、计划评审法、图示评审法、搭接网络计划、流水网络计划及网络计划优化的基本理论,并且根据目前网络计划的发展动态,介绍了不确定性网络计划技术以及网络计划多目标优化的基本方法,同时对网络计划软件的应用作了简要介绍。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及相关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施工企业从事工程技术及管理的人员参考。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刘云教授就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开展滨水空间设计研究。《滨水空间三十年》一书由刘云教授策划、主编,编委会成员包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李振宇、李麟学、孙彤宇等诸位教授,他们立足上海,准确地捕捉到方兴未艾的城市滨水空间这一设计研究的对象,以建筑学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锲而不舍坚持了长达三十年的研究与设计实践,表现出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和系统性,本书的出版,将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乡规划、城市滨水区复兴、城市生态环境打造、上海“一江一河”的可持续开发产生积极的影响。
建筑室内空气环境保障的任务是创造安全、健康、舒适、低碳的建筑环境,这与室内空气动力学密切相关。本书旨在阐明建筑室内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阐述室内通风技术的科学理论方法。本书共5章,包括室内通风射流,风压、热浮力驱动的室内空气流动,变流通断面与管道中空气流动,以及室内通风效果预测。本书讨论了影响室内空气流动的各种因素,如室内空间的边界条件、工业生产厂房中的气流运动控制,给出了室内气流组织设计及调控所涉及的计算式等。
本书主要结合现行检测鉴定规范、标准要求编写,内容包括建筑工程可靠性鉴定、建筑工程抗震鉴定、危险房屋鉴定、建筑工程灾后鉴定及建筑工程质量评价等,并按照不同鉴定内容、不同结构形式汇总了工程检测鉴定典型案例。
绿色基础设施(GI)是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进入新世纪尤其十八大以来,城市GI建设的增量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产品价值的提升,对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围绕"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理论与实践"展开研究,全书共10个章节,分为理论篇和实证篇。理论篇阐述了GI的理念、概念与内涵,基于外研究动态、进展及热点的比较,分析GI在不同学科研究、融合发展和保护实践所呈现的特点,实证篇以南京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GI构成要素规模、布局及其组合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揭示了南京市近20年GI格局演变总体规律及其驱动机理
《Revit建筑设计思维课堂》是“BIM应用思维课堂”系列图书中的1本,作者团队来自BIM应用一线,具有丰富的实战及管理经验,本书以建筑师和BIM专家的视角,通过建筑项目实践,全面讲解Revit以正向设计为目标的BIM工作流程,同时讲解了Revit中完成BIM信息协同与管理的相关知识。 全书分为4篇共26章。篇介绍了BIM的概念和应用,以及Revit软件的基本操作;第2篇和第3篇以带地下室的综合楼项目为核心案例,介绍如何在Revit中完成从零开始创建三维模型到生成施工图再到出图打印的正向设计过程;第4篇介绍模型管理、设计应用、三维协同设计、自定义族库及阶段管理的实战案例,更进一步掌握Revit中各种管理的技巧与方法,理解BIM的管理理念。 本书可作为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相关专业学生和三维设计爱好者的自学用书,也可作为各大院校相关专业、相关培训机构的教材
“新校园行动计划”是深圳市的一项校园建设倡议,由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福田管理局策划发起,其意义不仅在于促生一批丰富的校园建筑设计成果,更在于计划背后反映出的当代高密度城市环境所导致的公共建筑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于公共建筑决策的机制的创新。本书分为两册:联展综述册和实践案例册,联展综述册以时间顺序辑录“新校园行动计划”全过程及围绕该计划所延展出的重要学术议题,由此可以了解计划的缘起和背景、实施过程与组织方式、媒体公众的反馈以及已建成项目的后评估;实践案例册全面整理了相关设计说明、项目信息与图纸照片等,篇末总结归纳了书中案例的设计方法及对高密度环境下的校园设计研究成果。
本书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0年来完成的30余座城市规划成果出发,从规划师读城的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各级城市面临的问题,深入阐述每座城市的发展机理以及未来城市发展展望。本书以国家宏观政策为脉络,综合时代特征、社会经济等因素,展现了三十年来深规院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贡献与成果和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水平。本书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水准、行业水平和社会价值,具有行业参考价值,适合城市研究者和规划行业工作者阅读。
《绿色建筑应用技术指南》基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绿色建筑应用技术指南》(T/CSUS52—2023),针对其中技术条文内容进行进一步扩充和延展。《绿色建筑应用技术指南》详细总结绿色建筑技术实施过程中涉及的规划建筑、土木结构、设备能源、电气自动化以及建造运管方面的主要技术原理、实施策略,内容覆盖规划、建筑、结构、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建材、景观、施工、运维等建筑全过程和全专业体系,包含建筑信息化模型、建筑工业化、性能数字化分析、可再生能源利用、非传统水源利用、碳排放计算等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细化介绍规划与建筑、结构与建筑工业化、暖通空调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给水排水、电气与智能化、场地与景观、施工管理与运行等绿色建筑主要技术在实施过程中保障绿色性能实现的关键内容要求。
工业建筑长久以来在建筑领域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功能和经济方面的要求为其项目规划和设计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工业建筑设计手册》精选了世界各地成功的经典案例,结合项目实例,通过图文结合,对不同用途工业建筑的定位进行剖析,并着重研究单层、多层工业建筑的外立面设计、结构、构造、建造方法和技术及其配套服务设施。特别强调了现代综合性功能的工业建筑的结构是如何运用浇铸和铸模等方法来实现的。在具体的案例中,还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分析了工业建筑的选址、设计、功能等对其周边环境、市民居住环境及城市规划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是一部经典而又全面的高技术含量的工业建筑设计手册。
goa大象设计是以建筑品质为使命的大型设计机构,面向客户提供高可靠度、高整合度的专业服务。公司目前汇聚了900多位专业人才,在杭州、上海、北京、南京四地设立工作基地,形成涵盖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管理咨询的全专业体系,在高端居住、精品酒店、办公总部、特色小镇等多个领域具备不可替代的领先优势,也是最早获得国家建筑工程甲级资质的民营设计机构之一。本书集结了goa大象设计6年内的重要项目,摘取其中的重要图纸及项目说明,整合成册,作为一段时间的成果沉淀和总结。按照项目类型分为七个大类,并于书前以序、前言和总部建筑环境介绍作为开篇的序章,书后附有建筑师团队和项目表。
低碳建设是城市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科学诊断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理论方法是认识低碳城市建设现状、推动低碳城市建设进程的重要抓手。本书创新性地基于“碳循环系统-过程管理”双视角,构建了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诊断指标矩阵结构,解析了两个视角下的内涵,识别出体现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8个维度(能源结构、经济发展、生产效率、城市居民、水域碳汇、森林碳汇、绿地碳汇及低碳技术)与形成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5个环节(规划、实施、检查、结果与反馈),进而研制了双视角下的诊断指标体系,以引导对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科学系统性诊断。《BR》本书将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双视角诊断指标体系应用于我国36个典型城市,剖析了样本城市的低碳建设水平,挖掘了它们在低碳建设过程中的经验、短板与提升方向,为我国城市科学地
《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套装共2册)》包括:《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上册)》、《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下册)》共2册。《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套装共2册)》以记录中国建筑行业内设计单位的典型作品为原则,书本身很有特点和质感,每年读来都有不同的感觉,表面上是页码的增加,但其实是被更丰富、精彩的内容在吸引着,其收录的资料量之大,在整个行业的出版物中也是突出的。《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6)(套装共2册)》有近100家设计单位或设计师参编,对近一年来100个精彩的项目进行了地展示。反映了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结构,记录了主流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甚至是设计价值。
灯光设计的原点是存在于黑暗中的阴影。由面出薰编著的这本《都市与建筑的照明》截取阴影的13个关键词:渐变、对比、超环境照明、层次、蓝色瞬间、功能、着色、闪耀、将时间视觉化、顺序、标志、城市规划、生态,介绍了都市照明与建筑照明。
本书是“中国建筑名家文库”系列丛书之一,收集的阮先生文章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江南园林保护的研究,江南水乡、古镇保护的研究与实践,历史街区、环境保护的研究与实践,纪实、散文、访察、随记等。 如同四合院富有京派的文化底蕴,石库门则颇具海派的建筑特色,而上海的石库门建筑得以妥善保存,我们不能忘记一位从事城市规划的学者的名字:阮仪三。这位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把自己一生的心血、感情都倾注到对古镇、名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这本《阮仪三文集》,让我们的视线更多地聚集到阮老从事建筑五十年来,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江南园林保护、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和历史街区保护这一重大课题上。透过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清晰阮老对于建筑,一生的感悟,更可以感受到他字里行间对于古城守望的拳拳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