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计划》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所编写的建设首都南京的计划大纲。《首都计划》吸收当时古今中外的建设理念,对抗日战争前的民国南京城的各项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今天的城市建设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查尔斯·瓦尔德海姆著的《景观都市主义》由九个章节组成,通过3个部分介绍景观都市主义的思想发展史。本书的靠前部分,靠前章到第3章梳理了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这3章将景观都市主义言论的出现置于后现代建筑文化以及对现代主义规划批判的背景中,并以宣称景观设计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城市规划专家结束。本书的第2部分,第4章至第6章揭示了景观都市主义出现的经济和政治背景。这些章节将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定位在后福特主义城市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中,而非其声称的起源于建筑文化的自主性。本书的第3部分,也是很后一部分,第7章至第9章回顾了这个主题相关不同形式的主观性和表达方法。这一部分内容重新审视了19世纪景观设计的起源,景观设计是一个学术性的学科和自由的职业负责城市的建设,而非田园牧歌般的游离在城市之外。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第3版)》是一本研究我国城市发展问题的专著。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第3版)》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未来趋向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我国21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的基本对策,从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发展、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城市道路系统的建设和城市景观序列的组织等方面对城市发展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第3版)》适合于规划学、建筑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专业人士、管理者和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百年城市规划史》一书通过对20世纪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案例的分析和总结,为读者建立都市风貌与密度的设计目标和城市理想,这些案例包括功能混合、社区开放、公共空间、城市综合体、历史风貌和城市文脉。此书探讨了被忽视的近现代城市发展问题,例如密度的设计和产生,致力于传统城市文化的城市空间发展,同时也记录了现代城市综合建筑群的创立过程。在重新书写20世纪城市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此书将成为解决当前城市规划问题的重要参考书籍。
李仲信著的《城镇绿地景观设计研究》详细的介绍了城镇规划中园林与景观设计的近期新研究成果。涉及自然、人文、空间、植物、建筑等元素的关系。全书插图采用原创手绘,解析了园林绿地与景观的结构。书中还附有丰富的实践案例,生动还原了城镇绿地景观系统的形成过程。
本书是上世纪城市规划理论的经典著作,介绍了当时北美兴起的一场运动:停止郊区蔓延,取缔以汽车交通为基础的定居模式,取而代之以更加传统的规划法则。本书介绍了这样一种城市规划模式:既可以容纳蔓延,又能为不同类型、不同收入的家庭提供充满吸引力的生活选择。通过设计手段来清理我们自己所造成的混乱,进而再次创造出人性化的居住场所。
作者从30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学术积累,根据保存的文字材料,精选从未发表过的、主要在各种规划评审会和相关会议上的发言,以及少量颇有价值的材料,反映作者在实践中的学术思考、信仰与坚持——学者的求真精神。全书分4各栏目(评规划、评城市、评师友、评自己),共50篇文章,时间跨度为1978-2011年。每篇文章均短小精悍,可读性强,文前有简短的“题注”,为背景介绍或心得体会,与正文彼此呼应,是本书最精彩之处。作者是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界“敢于说真话的学者”,本书对中青年学者、学生、实际工作者的“治学”、“求真”、“求实”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公共设施网点布局规划》内容简介:公共设施网点布局在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城市和乡镇、社区和村庄等不同大小能级的城镇和聚居区中,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公共设施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此外,公共设施布局规划不仅要考虑社会的公平共享,还需要考虑市场需求与供应间的平衡;不仅要考虑距离上的便利、数量上的满足,还要考虑质量上的优质供应。在很多时候规划仅仅依据国家相关规范来做是不够的。本期专辑以“公共设施网点布局规划”为主题,以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商业设施、文体设施等设施的网点布局规划为案例,剖析了不同层面规划中设施网点布局规划的原则、关键点及核心内容;研究了不同能级城市中的设施选址、设置标准、量化指标、集约化配置等方面的规划途径和创新方法
《中小城市的产业逆袭/“区域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案例”系列丛书》聚焦中小城市的产业升级与创新所面临的困境,立足中小城市特有的城市特点,对中小城市的传统产业升级、创新产业的发展路径及发展机遇,分别给予深度剖析和路径建议。书中不仅分析了中小城市所面临的产业困境与产业机遇,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由于中小城市自身规模所带来的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中小城市的产业逆袭/“区域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案例”系列丛书》涵盖了中小城市“传统产业升级”“创新产业机遇”“产业启动初始动力”三方面内容,对中小城市的产业发展具有普遍性的指导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