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是中国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方面的著作已有多部,角度不一,成果各异。本书则选择了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的角度,以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园林人物为纲,对其园林实践、园林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研究与理论提升,从而对各家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贡献、地位给予了恰如其当的评介,并进而“梳理出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隋唐至清代文人园林发展嬗变的轨迹,探究中国古典园林在艺术和文化方面的底蕴。 全书共八章,一、二两章为背景研究,以下则选 取了各时期成就突出、特点鲜明的园林人物,诸如:山水风景园的创作者王维、文人园林艺术家白居易、明代造园宗师计成、多才多艺的园林家文震亨世家、造园艺术家张南恒世家、园林美学家李渔,分别进行考察,加以研究。全书八章分可独立成篇,合则为一个有着内在
日本园林在设计时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注重园林内在的含蓄,以概括和提炼的手法来象征大自然,在园林的花、草、树、石、泉、池等细节处体现出日本人的自然观。日本园林在建筑、树木、花草、景石组成的风景中融入了诗性的意象要素,充满着浓郁的人情味,体现出幽深、玄秘、淡雅、寂静的风格。 《日本园林鉴赏手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日本传统园林的历史、类型和构成,希望喜爱园林设计的读者们能有所借鉴。"
本书提炼出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园林、建筑部分加以描述,内容依据主要人物的住所院落划分,重点围绕大观园的园林布局、荣宁两府内主要院落建筑展开描写,涉及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等主要人物的居住活动场所,作者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感。本书将园林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做了清晰的分析说明,在对《红楼梦》这本书中的园林建筑进行描写的同时,结合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建筑,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的差异和共性,并结合时代特点,引申到现代的园林建筑设计上来,一方面帮助设计师领会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工艺美,体会古人的智慧和高超技艺,另一方面给红学爱好者打开了另外一个角度来研读《红楼梦》,即使是普通的大众读者,读来也会获益匪浅。
园林、风景、建筑虽然专业所属不同,一些重要的原则却是一以贯之。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的园林文化、山水文化和建筑文化,仿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作为古典文化大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其间的关系至为密切。笔者之所以如此结集——将所收文章分为——园林述往、御苑华采、风景情韵、建筑漫笔四组,也寓有凸显此特点之意。
彩画也称“施彩”、“彩绘”或“色彩”。北京传统建筑上的彩画主要应用在阴影掩映之中的檐下木结构的地方,比如斗拱、额枋、檐桁等,对于画的这些地方的彩画,色彩的明度、纯度都很高,这几种色彩的搭配对比强烈,有一种视觉跳跃感,从而使阴影之中的彩绘不会因为缺少光的照射而显得灰暗;另一处的彩画的建筑物的檐下木结构裸露的表层部分,比如柱子、斗拱、门、窗。在这些地方施加彩画色彩单一,一般只有一些简单的图案,像回纹、如意纹、云气纹、几何纹等,有时只是平行的几条横线。应该重视的是柱子、门、窗上的彩画,除只做局部描绘外,其余的地方主要的涂刷油漆,色彩要根据官品和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定,基于限于红、绿等几个颜色。这样的色彩处理方式和檐下的彩画形成一简一繁,对比之中辉煌悦目。如果是宫殿、寺庙,除了彩画外
《河南古代建筑史》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阐述,既有综合评述,又选用了233项古建筑及遗址的实录进行具体介绍,使读者通览全书后,既可全面了解河南古代建筑及各历史时期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又能通地实录了解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建筑的造型、布局、用材与构造技术,加深对河南古代建筑的印象与认识。
本书针对喜爱建筑艺术的广大读者编写。作者为建筑学专家,具有丰富的建筑专业知识,并曾多次作为建筑旅游专线的随团专家到各地讲述建筑。本书对中国各地区的建筑进行了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介绍。除了对建筑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的阐述,还归纳出简明扼要的建筑看点,插图部分则采用了拉线注解的方式,便于读者掌握理解。本书是读者学习了解中国建筑艺术和文化的读物。
《中国古代建筑计算机设计方法》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和设计原理及应用中国古典建筑设计软件GuCAD实现各种建筑类型的方法。章介绍古建的基本术语和计算机实现古建模型的基本知识,第二章至第六章介绍了庑殿、歇山、垂花门、影壁、牌楼、墙、廊、桥、亭子、北京四合院等建筑的基本知识以及用计算机生成模型的方法和四合院大门、正房、厢房、耳房等模型的生成参数。第七章至第十章介绍了古建的基本元素的知识和模型生成方法以及复杂模型的生成方法和实例。第十一章介绍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软件》除专业功能以外的其他通用的画图、编辑、渲染、动画等功能。 《中国古代建筑计算机设计方法》可供建筑史学者、建筑师、文物保护工作者、风景园林建设与管理者等参考,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的师生和计算机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中国园林文化》分上中下三编,上编寻觅中国园林文化发展的踪迹,具体地阐释中国园林从萌芽、 产生、发展到成熟的文化变迁;中编阐释体现在园林建筑、植物、山水等物质符号中的文化因子;下编将中国园林文化置于全球文化语境中,分析其文化特质和发展变迁的深层文化原因。最后设“余论”一章,客观地对中国园林文化进行价值评判。 本书适用于建筑、园林、规划、市政管理及高等院校建筑院系师生与科研人员。
本书简要阐述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2000年世界园林发展的历史。将其分为六个阶段,包括古代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500年)、中古时期(公元500年—公元1400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约公元1400—公元1650年)、欧洲勒?诺特时期(公元1600年—公元1750年)、自然风景时期(约公元1750—公元1850年)、现代公园时期(约公元1850年—公元2000年)。选用100个实例,说明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其前后的联系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城市,建筑,园林和其他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广大读者阅读。
康士坦丁在拜上庭重建罗马帝国的首都,更其名为君主坦丁堡,使早期基督教建筑在蔚为壮观的创新风格方面达到了很好。这本充满了信息和智慧的图书将拜占庭建筑的历史追溯至4世纪的早期巴西利卡,并一直延伸到这种风格的魅力于12、13世纪时在东欧和西欧的很终传播。书中的章节重
《园冶》一书是明代著名的造园专家计成积几址年建造园林的经验,而写就的一本园林学著作。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此书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园冶图说》对计成原作进行了必要的注释说明,以便于现代读者的阅读;另选配了约一百五十幅园林图片,对计成的造园理论加以“图说”,与计成原作图文互让、相得益彰。
《北京古建文化丛书》是一套资料全面,学术水平较高,可读性、普及性强,具有浓郁建筑文化气息的作品,是北京文物建筑研究保护领域以及出版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出版对于展示中华民族建筑文化,对于普及古建文化知识,为世界建筑学界提供宝贵资料,强化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促进北京市的城建规划工作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共计10册,按照北京现存文物建筑的类型和风格分成十大类,每册选取本类型典型性、代表性和特色性的文物建筑加以叙述,分别为《城垣》、《宫殿》、《园林》、《陵墓》、《坛庙》、《寺观》、《府邸宅院》、《桥塔》、《近代建筑》、《其他文物建筑》。 本套丛书以生动、凝练的笔触,结合精美的图片、建筑结构图,通过叙述每类建筑的历史脉络、发展概况以及建筑特色,介绍每座古建的建筑之美以及蕴含的丰富文化
苏州园林,是人工创造的自然山水美景。其主旨是为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享受的一种物质环境,除了源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的山水景色之外,还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物,如厅堂、轩榭、馆斋。厅堂为全园活动中心,在厅堂、书房前后,多构筑曲廊,缀以山石,栽植花木,组成住宅庭院;厅堂周围和山池之间,缀以亭、榭、馆、斋,用蹊径和回廊贯通,组成一个可居、可游、可赏的园林整体。 本书从品赏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角度,分吴门胜景、裁山得趣、分水清润、幽亭成翠、深院映碧、亭憩廊游文饰精到、绿影留人八个方面,为广大读者娓娓道来。
《苏州园林》综观苏州园林的社会背景、发展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分析了古人在造园时赋予其的诗意居住意识。从园林写意山水的布局方式,虽由人作而宛自天开的景象构成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天地三个层面展示了苏州园林高超的造园成就,结合现存的古典园林实例进行赏析,通过文字和图片向读者细说一座座具有代表性的苏州古典园林。此外,《苏州园林》还从和国际的发展视角,论说了苏州古典园林传承和创新的方向。
《清华学人建筑文库:清式营造则例》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对清代建筑的营造方法及其则例进行研究后发表的学术专著,是梁思成先生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 《清华学人建筑文库:清式营造则例》主要内容包括清代“官式”建筑各部分名称、比例、功用和做法的注释,以及标示建筑物立面、剖面和局部详图的图版和实物照片,并附有作者根据民间工匠秘本而编订的《营造算例》等。《清华学人建筑文库:清式营造则例》自1934年出版以来,一直是是中国建筑史学界和古建筑修缮单位一部重要的“文法课本”,是深入弄懂中国古代建筑的必经门径。 《清华学人建筑文库:清式营造则例》可供建筑院校师生、古建筑研究人员、古建修缮单位以及史学界和文化界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