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营养成分数据是预防医学领域科学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科普宣传等必不可少的参考和工具,亦是农业、食品工业等部门进行食物生产和加工、对外贸易和改进国民食物结构的重要依据。 在意义上,食物成分数据工作不仅是营养学研究的基础,也是营养学这一学科发展和进步的具体体现。这种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必将有利于其共同发展,并对人类营养和健康起到保障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和食品的加工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类对食物成分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对食物成分的研究也由已知的营养成分扩展到功效成分,如大豆异黄酮、植物甾醇等。这些改变必将对营养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适应新形势,我们中心的营养学专家们又一次对我国的食物成分表进行了修订,这不仅是对我国食物成分数据的丰富和扩展,也是对
《不可不知的食物搭配常识(科学实用的食物搭配全解百科书)》是科学实用的食物搭配全解百科书。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宜常吃的食物,忌吃的食物,宜搭配食用的食物,忌搭配食用的食物,饮食习惯宜忌,各类人群饮食宜忌,常见病人群饮食宜忌,药物与食物搭配宜忌。
本书在阐述维生素、矿物质与人体关系的同时,还探索了备受炎注的诸多慢性代谢性疾病。例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糠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肾脏疾病和高血压等与人体营养合理摄入的关系,着重联系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全面解释维牛素、矿物质的科学服用方法和服用范围,涉及人们的进食方式、烹调爿惯、生活环境及有害微量元素摄入的影响等等,在传播营养保健新观念的旧时,还从营养与健康的角度出发,结合了全球的“低碳低糖,补充营养”的露卡素新饮食理念,配以有益人体健康的全新的营养膳食,以供读者结合自身实际参考食用。
胆固醇逆向转运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重要环节,但仍有许多理论及机制问题需进一步探讨。本书内容涵盖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中的相关受体、酶及关键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功能、调控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比较详细地阐述胆固醇逆向转运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蛋白质分子和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全面介绍胆固醇逆向转运的研究成果、发展方向及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 本书在内容上兼顾基础和临床,同时介绍相关的研究方法,既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科研工作者的指导用书,也可作为广大临床工作者和医学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共分36章。篇为基础理论,包括微生物的结构、生理、遗传变异和信息传递等,为阐述耐药性的产生打下基础;第二篇为细菌耐药性,阐述细菌对各种常用药物的耐药机制、分类和状况等;第三篇是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及检测方法,主要介绍研究微生物耐药的方法与检测药物敏感性或耐药性的实验技术;第四篇为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检测方法,介绍抗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和原虫等生物药物、耐药机制和耐药性检测方法;最后一篇是临床应用,包括医生应掌握对感染症的合理治疗和微生物耐药的预防要领。本书可供广大医务人员,尤其是医药院校师生、研究生、临床医师、检验师、护师和卫生事业管理人员等使用。
随着社会和医学的发展,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备受重视,合理的营养干预在解决患者的临床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及疾病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书是编者总结外营养诊治的经验编制而成,内容包括临床营养基础、各种常见疾病的营养治疗方法和食物选择,并以相当的篇幅介绍了肠内与肠外营养的技术、常见肠内营养制剂的特点以及小儿肠内与肠外营养的技术,便于临床各级营养师在实践中使用。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广大临床营养工作者进行营养治疗和宣教的指导手册,也能为临床各科医护人员进行营养指导提供帮助。
《系统营养论(第2版)》是建立在传统养生理论、近代营养学、现代营养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吸取了当代分子营养、细胞营养等研究成果, 采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依照整体、全面、协同、动态的营养学观点来阐明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系统营养论(第2版)》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人体的系统营养,人体器官与组织的系统营养,促进生理代谢的系统营养,营养治疗、营养支持及 营养素的优化,细胞系统营养代谢的间接调节等内容。用系统思维方式,从营养满足全身整体细胞的正常新陈代谢、营养满足机体各子系统细胞的 正常生理功能、调节性营养素对细胞工作状态的系统调节三个层面上来分析营养物质的代谢与需求,注重整体效应,希望找到促进人体健康的更优 化方案。本书是在2008年出版的《系统营养论》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 订和扩充,将更有助于读
全书共分为三篇,即临床营养概述,营养支持篇,营养治疗及膳食篇,临床营养概述篇重点阐述病人临床营养状况评价,因为这部分内容在一般营养问题,胃口道粘膜病的营养药物疗法,营养抗氧化剂等内容。营养支持篇主要介绍围手术期,短肠综合征,肠瘘,严重创伤,烧伤,神经系统重症,炎症性肠病等内容。 附录部门包括营养学基础知识,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常用食物中胆固醇、脂肪、糖及嘌噙含量,肠外营养液及肠内营养制剂简介,营养学的常用计量单位,与临床营养学有关的实验检查正常参考值,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等,供读者参考。
传统脉诊,诊一手换一手,但初学者难免诊一脉忘一脉,实在心中无底,指下难明。作者祖传六指擒龙脉法,临证中双手六指共下,左右共参,由于双手齐下,指力分布可以更加均匀,并可以随时调整,使六部脉从容相互比较,脉诊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系统介绍家传六指擒龙脉法的实际操作方法,包括六指擒龙起手手法、六脉定位、十纲脉等,并对脉诊心得予以详细描述,以期读者“循此手法,指下易明”。下篇结合脉法实际操作介绍了医案100余例,进一步阐释了六指擒龙脉法在临床实践的具体运用以及对处方用药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