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衷中参西录》乃清末民初河北盐山县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张锡纯在学术上主张沟通中西,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中西医汇通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虽其平生著述甚多,然现传世者仅《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 本书共分八期三十卷。前三期共八卷,重点收载各科经验方;第四期共五卷,重点记载常用中药和部分西药的应用经验;第五期共八卷,主要为医论,内容丰富、独树一帜,并收载有部分回复信件等;第六期共四卷,为张氏对各科医案的总结;第七期共四卷,主要记载张氏对于伤寒方证的心得经验;第八期不分卷,乃张氏之孙于1957年献出的遗稿,为《医话拾零》与《三三医书评》。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旁征博引,是陈老多年潜心研究《伤寒论》的成果,现经陈老的儿子陈大启先生及其门生整理出版。书中部分观点与现行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不同,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同时,《陈慎吾伤寒论讲义》也是伤寒学爱好者值得收藏的精品书之一。
《恽铁樵伤寒金匮研究》记录了恽氏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之心得,由《伤寒论研究》和《金匮翼方选按》组成。《伤寒论研究》共四卷,《金匮翼方选按》内容分为四期。本书中的《伤寒论研究》以192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的《伤寒研究》铅印本为底本,以铁樵医药事务所民国廿四年(1935年)八月再版的《伤寒论研究》为主校本;《金匮翼方选按》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的民国期间油印本为底本。
(1)本书来源于颜亦鲁先生的学生张宗良整理的手抄本,曾经内部刊行,颇受中医界同仁好评。 (2)为了让读者全面了解颜亦鲁先生的生平及学术思想,我们在原书的基础上加入“学术精华”。在书前加入前言,简明介绍颜亦鲁先生的从医经历,并将颜德馨教授2006年书写的纪念文章“幼承庭训二三事——纪念恩师慈父述怀”代作序言。 (3)第二章“临证补遗”补充了颜亦鲁先生的学生束樵仙整理的医话,并根据医话的内容,分为“临证经验”与“方药心得”两部分,便于读者阅读。 (4)第三章“颜氏医案”根据原书医案内容,做了一些先后次序的调整,将其分为喉科类、外科类、内科类、胎前类、产后类等。 (5)由于原书对喉科、外科医案均没有做点评分析,故而我们分别加入按语,讨论颜亦鲁先生对喉科、外科疾病的认识,及其诊治思路和用药经验,供读
医学指南针将理、方、法、药一一括囊无余,把纷繁庞杂的医学理论进行高度的浓缩,由博返约。大有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密之功。一图在手,医学无忧,若非已将医道一以贯之,曷克臻此?本书更有诸多精妙之处,不能一一细说。至若《内》《难》《伤寒》,言辞古朴,义理深奥,虽智者亦一时莫能解。后世医家著述,各呈己见,或有所偏颇,不能得睹医学全貌。惟本书从上智至下愚,莫不适合,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也。本书能令初学者,登堂入室,提纲挈领,不走弯路;能令徬徨迷茫者,破迷开悟,指明方向;能令医道精湛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自学中医者和中医爱好者来说,更是案头,不可或缺的好书。
王新明先生一生致力于经络学说的临床实践探索,注意观察经络敏感人的感传及“气至病所”。创作“手经图疗法”及“头发际象针疗法”,创新“燎灸法”,注重皮下针法对针灸治疗偏瘫、面瘫、突发性耳聋、带状疱疹、颈椎病、腰椎病、头痛、眩晕及肩周炎有独特疗效,在学术界及广大患者中有很高的声望,誉称“宝鸡针灸王”。本书介绍了王新明先生从医历程、学术思想、临床经验、部分经典验案,以及师生对话等,颇具临床参考及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