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又名《千金要方》《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撰,被后世誉为中医临床百科全书。作者以为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故以 千金 命名此书。唐代以前,医学典籍大多只论及中医药的某一方面,孙氏一改前例,将中医理论、方药、针灸等多方面医药知识融为一体,系统的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书中收录药方五千三百余个,有些至今仍被沿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孙思邈晚年又撰写了《千金翼方》,共三十卷,以补《千金方》之不足,使得全书内容更加丰富。《千金方》是中国医学史上经典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的一部参考书。 本书收录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以日本万治二年(1659年) 敦贺屋久兵卫刊本为底本,《千金翼方》以清代翻刻元大德年间梅溪书院本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
《外台秘要方》又名《外台秘要》,共四十卷,唐代王焘撰,是一部大型医学方书。书名 外台秘要 ,《校正外台秘要序》中说,外台者,刺史之任,秘要者,秘密枢要之意。作者王焘(690年--756年)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体弱多病,长大后喜好医术,曾在皇家藏书处 弘文馆 任职二十余年,大量阅读了唐代以前的医学典籍,并做了详尽的摘录。后因故被贬职到房龄,遇赦后出任大宁太守,当地流行病盛行,百姓缺医少药,十有六七难逃一死,他便按随身携带的经方为百姓治病,救人无数,自此便发愤编写医书,于752年编成《外台秘要方》。在编纂过程中,作者博采群书,删繁就简, 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数千百卷,皆研其总领,核其指归 。书中分科立病,以门别证,据证列方,条理清晰,便于查阅。全书共收载了方、论、法等6900多首,每处引文都标
《御纂医宗金鉴》,共九十卷,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1739年,乾隆皇帝诏令编纂医书,由太医院院判吴谦为总修官。吴谦认为古今所传之医书,存在 词奥难明,传写错讹,或博而不精,或杂而不一 等问题,应当 改正注释,分别诸家是非 。众医官在编纂过程中,广收天下新旧医书及家藏秘本, 分门别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 。1742年编纂完成,乾隆钦定书名为《医宗金鉴》,1749年被太医院定为医学教科书。《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此书 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 。二百多年来,《医宗金鉴》的各种版本在海内外广泛传播,深受读者的喜爱,是一部中医研究者的之书。 本次整理出版的《备急千金要方》,以乾隆七年(1742年)武英殿修书处刊本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
本书传承《黄帝内经》 病机十九条 之精髓, 结合新时代背景及现代医学理论,创造性地提出 新病机十九条 , 条分缕析地阐释现代疾病的中医病机,构建病机辨识框架,提出 分类 分期 分证 思想、 态靶因果 组方策略等经典方略,结合临床真实病例解析 方药量效 的内涵,阐述了 脾瘅 学说、 脏 腑风湿 学说、 四焦八系 学说等。全书涉及中医病名 40 种、西医病名近 100 种、经方 100 余首、验案 100 余则,系统地展示了中医诊疗疾病的新视角,为中医病机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新路径。
张志聪(1616 1674),字隐庵,浙江钱塘人。他出生于医学世家,因自幼丧父,便弃儒从医,拜名医 张卿子 (名遂辰)为师,学医行医数十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医学理论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是清代著名医学家。曾经在杭州胥山建造侣山堂,招同志讨论、讲授医学,对中医的传播发展做出了贡献。著作有《素问集注》《灵枢经集注》《金匮要略注》《侣山堂类辨》《本草崇原》等流传于世,对后世医学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其所作的《黄帝内经集注》是历代《内经》注本中的一部佳作。 本次整理出版的《张志聪医书合集》,共收录了六部著作。其中《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和《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以清代浙江官医局刻本为底本,《金匮要略注》和《伤寒论集注》以清康熙年间刻本为底本,《本草崇原》和《侣山堂类辩》以1767年清代医家王琦所编写的《医林指
本书是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顾问张亚林教授、副主任委员曹玉萍教授指导下,由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大学、江汉大学、三峡大学及社会心理机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作为中医心理师岗位能力认证培训的基础性教材。全书约50 万字,集中医与传统文化心理治疗之大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知识、中医心理基础技术,以及传统文化心理治疗技术三大部分。将中医心理基本理论与技术作为基础,借鉴现代心理治疗的形式,将每一种传统心理治疗方法从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等三方面进行阐述。心理治疗内容涵盖道家、心学,以及中国气功、书法、汉字、音乐等心理治疗方法,是一本难得的中医心理治疗大全。
黄竹斋(1886 1960年),名谦,又名维翰,字吉人,竹斋亦其字,晚号中南山人,陕西西安市人,中医内科和针灸学家。竹斋幼年家境贫寒,14岁即随父亲靠打铁为生,闲暇之余苦读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甚至对西方的卢梭、达尔文等学说也有所涉猎,尤喜钻研传统中医学。因其天资聪颖,刻苦自学,二十岁左右就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仲景学说有着独到见解,1907年写出了《三阳三阴提纲》。20世纪30年代曾任学校校长、天文馆长、讲习馆副馆长等职,在四十岁以后,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1955年,黄竹斋被聘为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1959年,前苏联驻华大使患动脉血栓,黄竹斋两次参加会诊,给予针刺治疗,结合中药,先后一个多月将患者的偏瘫和严重失眠治愈。黄竹斋以继承和发扬中医学为己任,一生著作颇丰,达五十余部,其中《伤
《伤寒论辑义》是日本著名的汉医学家丹波元简集诸家见解,以阐发《伤寒论》精义注释之作。全书共七卷,成书于公元1801年该书以明 赵开美翻刻的宋版《伤寒论》为底本,参考别本及多家注本,集诸前人多家注释,在《伤寒论》每一条之下,或选一二家言,或众说并蓄,删繁节要,融会贯通,并以按语形式,加以己见而成。
《东医宝鉴》,共二十三卷,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1659年,朝鲜太医许浚等人奉宣宗大王之命搜集中朝医书之精华,编纂方书,经过十数年的努力,1610 年完成编纂工作,三年后(1613 年)刻版刊行。全书分为内景篇、外形篇、杂病篇、汤液篇和针灸篇五类,其中内景四篇,外形四篇,杂病十一篇,汤液三篇,针灸一篇,共计二十三篇,每篇又分子目,共计104 项。书中收集十五类,一千余种药材。每方均注出处,并收录民间单方。医方主要纂辑自中国古代医书,如《天元玉册》《本草》《灵枢经》《素问》《采药别录》《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医学纲目》《医方集略》等八十余种著作。作者许浚深受儒、释、道思想影响,编辑过程中参考《黄庭经》《黄帝内经》《皇极经世书》等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将东医学中的精、气、神学说做出了极大发挥,体现了深厚的学术涵养,对东医学理论做
《皮肤病实用中医外治法》是一部适合临床医生参考及百姓居家使用的治疗皮肤病的工具书。书中介绍了具有独特优势的治疗皮肤病的针灸疗法及中药外用的经典方药等。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了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实用外治法,包括针灸疗法、中药外敷疗法、中药熏洗疗法;下篇介绍了41种皮肤病的实用中医外治法,主要方法附有操作视频。每种皮肤病后附有典型病例分析,代表性的病例有治疗前、后对比图。书中还提供了300多个切实有效的中药外用方,并且每一种皮肤病后都附有中药内治法。
本书收载的方剂诗歌以基础方、代表方、经典名方为主,共收录160首。方剂中药味一般不超过十味,希望达到药简力专、药简力宏的目的,防止用大方。方剂诗歌内容包括方剂药物组成(以君、臣、佐、使次序排列,充分体现中药在方剂中的主辅配伍作用)、方剂的功用、主治病证都比较明确,临床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药有单行之功,方有合群之妙 临证用药既要充分发挥中药单行直达之功,又要巧用方剂增效减毒之妙,使方中药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方剂组成更精炼了,主证主病更突出了,便于读者理解、掌握、背诵和记忆。本书可供中医、中药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选读,也可供医学院校师生、医疗机构从业者、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王孟英是清朝著名的医学家,也是当时著名的温病学家代表之一,创立了后世的温病学派。其医案影响巨大。张山雷也是清末名医,他认为王孟英的医案 临证轻奇,处方熨贴,亘古几无敌手 ,推崇备至,他对王孟英医案的点评也很有价值。精选王士雄医案进行评点剖析,作为浙江兰溪中医学校内科教材,好评如潮。今将其析出为,重新分类,原文照录(需要解释者用 编者注 形式加以说明),并在案末附 原案 及出处。
作者以中医理论基础,结合六十馀年之临床实践经验,为伤寒论逐条注释的著述,为中医提供系统的辨证论治实用的技术。
本书作者为赵绍琴先生高足,多年来深耕临床,其“日日埋首临证,勤披医籍,遍寻方治”,著成本书。本书详解六经辨证原理,包括六经生理、病理与证治方法,并载方约536首,每方附作者方论与医案,方论为作者所发挥而非仅摘抄历代方论,医案更是包罗内外妇儿各科。本书附有医案索引、方剂索引与方歌,方便读者按图索骥,本书适用于医学院校师生、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学习与研究。
中医药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程铸就了无数医药科学家,他们以工匠精神创造了无数的中国之、世界之,比如,中国历早的麻醉药麻沸散,现存早的药物著作《神农本草经》,早记载了青蒿抗疟、天花的流行、狂犬病和结核病的《肘后备急方》,中国乃至世界上早的针灸铜人,世界医学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比外科导尿术早了好几百年的葱管导尿术 本书考证、挖掘和梳理了中医药发展历程中具有杰出贡献的70位中医药名家的生平事迹,并首次成批量地绘制历代中医药名家 标准像 ,从这些中医药名家的出身背景、从医动机、习医经历、医疗事迹、代表性医学著作等方面呈现了他们胸怀苍生、无私奉献、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者仁心、勇于实践创新的工匠精神,描绘了一幅中医药文化的灿烂发展史长卷。在表现形式上,该书凝练总结了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和
本书主要介绍了有关1型糖尿病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流行特点、遗传规律、病理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自我监护等,同时首次引入并全面介绍了1型糖尿病早期诊断和预防的概念,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