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生于1705年,卒于1758年,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家,曾任清室太医,被誉为“一代医宗”。《黄元御医学全书(增补版)(精)》收录了黄氏存世医书十一种,即《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共101卷。 黄元御对《素》《灵》《难经》《伤寒》《金匮》诸书,进行了重新编次、厘定,对原书文字逐段诠释,阐发其经旨微义,确有独到之处。 黄氏于临床,精通五运,明彻脏腑,娴熟脉法,组方遣药,配伍精当,验之于证,疗效颇高,曾荣受乾隆帝亲题之“妙悟岐黄”匾额。 这次增补本又加入黄元御另外两本书,他们是《道德悬解》《周易悬象》,此十三种著作均见载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伤寒论》一书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一,历代医家将其奉为辨证论治的圭臬,医方之鼻祖。解读《伤寒论》,是历代中医的不懈追求。本书为作者旧著《伤寒论六经求真》的修订版。作者潜心研究《伤寒论》多年,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伤寒六经本身的矛盾中认识伤寒六经,并以六经病理界说为据,对伤寒病理过程中的杂病做了医分整理,使本书成为条理分明、秩序井然的辩证论治的医学系统,是学习、掌握和运用《伤寒论》的一条捷径。
《伤寒论》一书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一,历代医家将其奉为辨证论治的圭臬,医方之鼻祖。解读《伤寒论》,是历代中医的不懈追求。本书为作者旧著《伤寒论六经求真》的修订版。作者潜心研究《伤寒论》多年,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伤寒六经本身的矛盾中认识伤寒六经,并以六经病理界说为据,对伤寒病理过程中的杂病做了医分整理,使本书成为条理分明、秩序井然的辩证论治的医学系统,是学习、掌握和运用《伤寒论》的一条捷径。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汉 张仲景著 民国 桂林 罗哲初手抄 朱俊 点校 210页 6.875印张 桂林古本《伤寒》,一名《伤寒十二稿》(即《伤寒杂病论》)。前清同治六年,桂林左修之先生受之于医圣张仲景先生四十六世孙张绍祖氏。 得其家传《伤寒》一书,相传共有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至光绪二十年,罗君哲初问业于左公,尽得其传。罗君得此书以后,抱不得其人不传之旨,精录什藏历三十余年,秘不示人。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汉 张仲景著 民国 桂林罗哲初手抄 朱俊点校 210 6.875 桂林古本《伤寒》,一名《伤寒十二稿》(即《伤寒杂病论》)。前清同治六年,桂林左修之先生受之于医圣张仲景先生四十六世孙张绍祖氏。得其家传《伤寒》一书,相传共有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
作者在本书中对骨盆和骶髂关节进行了逐步评估,探索了身体这一关键部位的各个方面,以及它是如何在运动链中连接的。本书为如何识别由骨盆带和相关损伤引起的疼痛和异常模式提供了详细信息,以及一些识别和纠正异常模式的技术,同时提供促进恢复的功能锻炼,为相关从业者、学生和任何想要了解骨盆疼痛的读者提供了大量实用信息。
2017 年12 月,中国康复医学会疼痛康复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疼痛与康复原本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为什么会走到一起?这要从这两个医学术语的内涵说起。疼痛主要指慢性疼痛,特别是指肌肉骨骼系统的慢性疼痛,而康复医学是对各种疾病的功能障碍进行处理的临床医学分支,又称为功能医学,肌骨系统的慢性疼痛大多数会影响功能;同时,物理治疗是康复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对慢性疼痛有比较好的疗效,正因为如此,慢性疼痛患者很多会到康复理疗的门诊治疗。康复在中国台湾被称为“复健”,而“复健”的定义中就包含肌骨疼痛的医疗术,更说明了疼痛与康复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患者康复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疼痛问题,如脑卒中后偏瘫肩痛、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截肢后疼痛以及肿瘤康复期的各种疼痛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康复医师进行正确规范的处
本书收录了《四库全书》着录的黄氏存世医书11种,即《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说意》《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凡101卷。
《伤寒明理论》约成书于1156年,为金代成无己所著,该书与《伤寒明理药方论》《注解伤寒论》共为成无己的代表著作,为后世医家充分理解《伤寒论》所参详。《伤寒明理论》对《伤寒论》中的50个证候辨其明理,细查精详,析其诸证。《伤寒明理药方论》对《伤寒论》中常用的20首方剂进行了分析,用《黄帝内经》原理论其药理,分析配伍,以经释论。《伤寒明理药方论》是历史上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虽只分析了《伤寒论》中的20首方剂,但却开了后世方论之先河,把方剂学理论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具有巨大意义。由于这两本书属文言读本,对于初学者来说有难度,因此我们对原文进行了白话解,对一些重点、难点字词进行了注译。希望本书能成为中医业者及中医爱好者的好助手。
为便于参阅,兹将明代《经络全书》、《经络考》、《经络汇编》三籍合为一辑,以供诸好。 《经络全书》分前后二编。前编为《经脉分野》,沈子禄撰于1566年;后编为《经络枢要》,徐师曾撰于1576年,并纂为一书,至清尤乘重辑,刊行于1688年。该书内容主要录自《内经》原文及其他医家所论。前编详述了人体从头到脚的88个体表具体部位的“经脉分野”问题,其编排体例与众不同。后编阐述了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阴阳、藏府、营卫的功能,以及经络、脉象、诊断等问题,且在每一脏器的解剖后,次第经脉、络脉、经筋等的循行及其病候等内容。 《经络考》,张三锡撰于1609年,系参自《素问》、《灵枢》、《难经》、《十四经发挥》等书的内容而成之。其内容有十二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其所属藏府解剖图、十四经诸穴歌、分寸歌、十四经脉图、营卫
该书的编写倾注了作者几十年治病救人的心血。作者秉持弘扬中医要“求真务实,一门深入”的理念,将自己几十年治病救人的医案实录收集整理,从中医诊断、处方、用药乃至药量都做了忠实的记录,希望能给人以启发或为习中医者参考借鉴。在书中不经作者诊治服用中药痊愈的重病、大病患者的案例记述,更有作者在自己命悬一线时为自己开方诊治的案例记述,堪称医家典范。
本书分为陈氏生平和学术源流、学术思想探讨、治疗经验选介、医论拾要、医案选编5部分。 陈氏早年弃儒学医,深得《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奥旨,学验俱丰,长于时症,擅于调理,用药很有特色。且门人甚众,在中医界很有影响。 本书有论有案,是陈氏多年从事临床经验的总结,很有参考价值。
本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全国十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一线教师中富有教学经验的教授、专家共同编写的。本教材的编写以系统解剖学知识为主线、辅以局部解剖学知识描述,在体现传统“三基”的基础上,注重“三个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教师经验与学习对象思维特点相结合,兼容了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全书按系统编排,分为运动系统、内脏学、脉管学、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重点解剖学名词有中英文对照;在各章之前附加了学习重点和应掌握内容概要,并在每章后面配以复习思考题。本书可作为医学本科非临床专业和医学专科学生的选用教材,也可作为电视大学和业余大学学生的学习和参考用书。
全书对舌象进行了广深的理论研究,尤其对舌的苔、质、态及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舌象与经络、舌象与职业病、舌与延年保健等内容,都是历代舌诊医籍理论中与同类舌诊研究中所缺失不及的,更为其独具特色,可供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医学院校师生教学和医药科研工作者学习参考。
《医学真菌检验与图解》共分15章,以临床真菌检验工作为主线,系统介绍医学真菌、真菌实验室安全防护、浅(深)部真菌标本采集及处理、真菌直接检查、肺孢子菌检测、真菌培养、酵母菌鉴定、丝状真菌的鉴定、真菌分子检测、真菌血清学检测技术、常用抗真菌药物及真菌耐药机制、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常见真菌病及镜检图谱、侵袭性真菌病例等内容。此外,为了方便读者查找资料和深入学习方便,文末附录部分还对真菌常用试剂、染色方法及培养基,常用真菌术语、参考书及常用真菌网站以及真菌检测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做了介绍和解答。 超量的图片是《医学真菌检验与图解》的亮点,1000多幅真菌菌落和镜检图片,包括不同培养基、不同培养时间、不同放大倍数下真菌的菌落特征和镜检特征,为实验室难以鉴定的真菌,特别是丝状真菌的鉴定提供了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