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平裝套書) 內容簡介 ◆ 三冊60萬字,十八開本,特殊裱紅卡書盒+精緻大書衣包覆三大冊珍藏 ◆ 白先勇鑽研「天書」數十年,一生心血結晶完整呈現! ◆ 董陽孜字帖+典雅裝幀設計,重現大觀園的極盛繁華 當八十歲的白先勇, 遇見三百歲的曹雪芹, 看文學大師白先勇如何細膩解説《紅樓夢》這本「天書」, 看二位小説家跨越時空的心靈相印。 《紅樓夢》導讀是白先勇先生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系主要授課之一,分中英文兩種課程,持續二十多年。 二 ○一四年,臺大邀請回母校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由於《紅樓夢》這本「天書」歷來的研究、批評、考據、索隱,林林總總,汗牛充棟,各方爭議熱烈,任何 一家之言,都難下斷論。白先勇藉三學期的細
內容簡介 當代風雲詭譎, 大國軍事武力競賽,小國知己知彼以自保, 科技與人工智慧更全面升級了武器, 無論主戰、備戰或反戰, 在新戰術、新戰略的思考與運用上, 《孫子兵法》不斷吸引全世界的研究, 是一部千古奇書。 註譯者魏汝霖學養與實務經歷紮實, 本書之版本考校完整、邏輯清晰入理, 兵學之中賦予哲學與藝術的想像, 以及科學的驗證,為難得註譯本,與原文相輔相成。 《孫子兵法》在世界軍事史上擁有重要地位。後世兵書,受其影響深遠且巨大。它不僅是中國的兵家經典,更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於世界。 《孫子》,又稱《孫子兵法》、《孫武兵法》和《吳孫子兵法》,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一般咸認,《孫子》成書於西元前五一五至前五一二年,全書為十三篇,乃是孫武
成書於明萬曆年間的《菜根譚》,距今已近四百年,作者洪應明揉合儒家中庸、釋家出世和道家無為等思想,並結合自身經驗,形塑為一套出世入世的法則。書中包含為人處世的方法、進德修行的箴言、禪機佛理的闡發,以及鉤玄探幽的哲語,它豐富的思想內涵在近代逐漸引起重視,更被日本企業奉為經營管理的指南,是現代人追求心靈改革不可缺少之精神食糧。本書正文採較近實的明刻本,詳為校勘,注譯明白曉暢,每則並附有析評,幫助讀者深入咀嚼、體味菜根香。
《水滸》研究權威馬幼垣教授彙次《水滸論衡》出版後所得為此書。資料豐備,論析透徹,與前書串連,相互輝映。是書選題,大小不一,角度恒易,包羅廣泛,且悉能暢所欲言,疊陳新見,屢諟前人研究之失。破立兼顧,足為典範。書後附詳細索引,極便檢稽。
本書以詞家朱古微(孝臧)先生所輯《彊村叢書》江炳炎手鈔本為主,又以張弈梳、陸鍾煇兩刊本校刊,並兼採擷宋明選本如:花庵詞選、草窗詞、花草粹編諸書,編選相當精嚴。其內容重要篇章有:白石詞編年目、姜白石詞編年箋校、輯評、版本考、行實考、承教錄。是研究姜詞或詞人生平不可缺少且唯一的一部書。
大觀紅樓:母神卷 內容簡介 《紅樓夢》不只是一部青春紀事,更是一闋歌詠母神的頌歌。 臺大人氣教授歐麗娟繼《大觀紅樓(綜論卷)》之後, 在本書專論大觀園裡的婆婆媽媽,再度開啟紅學閱讀的新視角, 看見紅樓夢世界裡最安靜、也是最堅定的女性溫柔力量。 《紅樓夢》不僅熱烈地宣揚了少女之美,更莊嚴地禮讚母性力量。若說眾金釵是《紅樓夢》的血肉,處處散發著女兒的芳香,那麼隱身幕後的母性人物就是推動生命之輪的力量來源,是羽翼眾生的慈悲母神。 歐麗娟教授在本書融貫西方文化理論和中國儒家傳統,析論女媧、警幻仙姑、賈母、王夫人、元妃、劉姥姥六位從神界到俗界的「母神人物」,如何構成循環遞接、環環相扣的敘事系統。她們是支撐世界的力量根源,更是貫串小說文本的骨架,她們是不折不扣的救
《紅樓夢》中有歷久彌新、令人神往的雅文化,即貴族文化的精華。大眾往往誤以為貴族就是有權有勢,享受龐大的財富、過奢靡的生活,但這僅止於物質範疇,更重要的,則是精神層面的那份涵養和優雅。 古人的思想、感受和所關心的問題,和現代的我們截然有別,何況曹雪芹寫的是貴族世家的故事,而多數人卻不見得有類似的生活體驗,那就注定帶著先天的隔閡,容易將故事讀反了。例如把林黛玉當成寄人籬下的灰姑娘、把王熙鳳看成是心腸歹毒的反面人物、把脫軌放任當作追求自由平等、把貴族看成暴發戶 還有,把曹雪芹想要展示雅文化之美,以及最終卻失落了這份價值而感傷哀輓,誤以為是反封建禮教。有不少研究者都是從這樣的角度切入,《紅樓夢》便如此被套上了重重的誤解。 探索《紅樓夢》已逾二十年的歐麗娟教授,帶著讀者重新理解
和唐詩相比, 宋詩具有明顯的敘述性、 對於日常生活的關注、 富於社會意識與哲學思考、 揚棄悲哀的人生觀等傾向或特色。 基於這些特色, 國際知名漢學家、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從歷史發展的觀點, 分別考察了兩宋主要的詩人與流派。 本書原著出版於昭和三十七年(1962),恰好過了半個世紀。其漢譯本則初刊於1977年,也已在三十五年前。是第一本有宋一代詩史的專題研究,也是中國詩斷代史的開山之作(姊妹篇為《元明詩概說》)。作者吉川幸次郎認為宋詩雖然基本上繼承了唐詩的主要形式(古體、律詩、絕句),但在吟詠的題材、技巧或內容等多方面,具有明顯的敘述性、對於日常生活的關注、富於社會意識與哲學思考、揚棄悲哀的人生觀等傾向或特色。基於這些特色,著者從歷史發展的觀點,分別考察了兩宋主要詩人與流派。尤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