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闡釋《管子》思想的著作。全書扼要地論述了管仲的生平與業績,闡述了管仲與《管子》的關係,並從哲學、倫理、教育、政治、經濟、軍事、自然科學等七個方面,高度評價了《管子》的思想建樹,且選譯了「管子名言」,附錄了〈管仲傳略〉。內容全面,闡釋簡明,述評結合,深入淺出,對於有興趣瞭解管仲與《管子》的莘莘學子,以及有志於《管子》研究的學著,本書都是一本可供參考的讀物。
中國傳統科學是近年來頗受注意但最多輕忽誤解的一門,本書旨在從通俗思想層面談判到中國傳統科學與工藝結合、與人文結合的特色,並說及傳統科學的過去、現在、未來,以及中國科技史的研究該如何從事。
一般基本邏輯教本﹐由於篇幅限制或者作者未能察覺﹐對所論列的一些觀念和問題﹐時常未能深入分析和討論。本書作者準備從研究和教學所得﹐把這類觀念和問題﹐做一系列深入的探討。尤其是《自然語言的邏輯符號化》和 《設基法要義》兩篇﹐更之補充一教本之不足。本書作者劉福增﹐現任臺大哲學系教授。曾在世界邏輯重鎮洛杉磯加州大學﹐從多位邏輯名家研究多年。
三宅尚齋是江戶時代卓越的朱子學者。他曾師從山崎闇齋,在信奉闇齋的眾多的弟子中,他被稱作三個高徒之中的一人。闇齋不僅只信奉儒教,還以自己獨特的角度把握了神道,主張「神儒一體說」。當時的日本儒學者們,把 儒教運用於政治、道德等領域。尚齋繼承闇齋的朱子學,但他排斥佛教、老莊,也否定神道,僅把儒教當作宗教來信仰和把握,這被稱為「儒道」。除了向山崎闇齋學習之外,尚齋還向其他的先輩如淺見絅齋、佐藤直方學儒學,同 時還受到中國、韓國的朱子學者的影響。其中他受韓國的朱子學者李退溪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尚齋和他的老師闇齋一樣,學規謹嚴,但是平常師弟之間關係融洽。而且尚齋不僅只是優秀的朱子學者,在教育、政治、經濟等方面也很 有才能和成就,他設立了「培根達支堂」以幫助平民教育。可以說他是日本儒學的第一
天下篇為《莊子》書最後一篇,論述墨家、法家、名家、道家、儒家的治理天下之道。民初經學家錢基博旁徵博引,予以詳註,是為國學基本著作之一。 本書四篇,共三萬言,末附考論太史公談論六家要指;蓋作者「榷論儒道,兼覈刑名,將匡莊生所未逮,而極鄙意之欲言也。」其述作之旨在:一「以子解子」,二「稽流史漢」,三「古訓是式」,四「多聞闕疑」。
梅里葉是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開路先鋒。他本是一位默默無聞的鄉村神父,逝世後留下巨著《遺書》,公開其隱藏一生的唯物論和無神論哲學思想。在《遺書》中,他激烈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和宗教信仰主義,揭露宗教的欺騙性和虛偽性,反對宗教迷誤和教權主義,譴責憎俗封建統治者對法國農民的壓榨和掠奪,要求消滅一切社會不平等現象。《遺書》對十八世紀的法國哲學和政治理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書是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資料翔實、內容豐富、觀點鮮明、語言流暢,為理解梅里葉之絕佳參考。
一位精通音樂、繪畫、詩歌、戲劇、金石、書法的藝術家李叔同,為甚麼會出家薙度而成為我國現代的一位高僧?陳慧劍居士寫的這部弘一大師傳,給我們掀開了部份的謎底。大師拳拳服膺「以戒為師」的名訓,「人間處處都見辛酸」,所以他盡力宏揚佛法,饒益有情。佛,覺者也,自覺存在論的哲學,強調人必須完全自覺個人在這無意義世界中的不合理的存在,纔能解脫。對否?請讀者親自印證這部書!
香港老照片(肆)的作者馬松柏是一位資深報人,他出生於一九三八年,肆學於聖若瑟英文書院,一九五三年已進身《教育週報》學習報業工作,一九五八年進身《新生晚報》當記者,追隨高雄等名師苦習編採及寫作,撰寫怪論多年。一九七零年加盟東方報業集團,由一九八四年開始擔任總編輯一職,至一九九六年退休。從事報界工作令馬松柏的見聞廣博,他的老照片也因此特別豐富多采。
本書係作者繼已出版諸書之後,又一精思創新作品。乃精選前著應用史料之菁華,以深入淺出方式,區分十二單元,闡明岳飛畢生致力「還我河山」的精忠史實。旨在便於讀後易知他的豐功偉績,皆我中華傳統文化之象徵與民族精神的表現,除了希望在非常時期有所貢獻之外,更期能夠永恆地有裨於世道人心,實踐他的名言「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之良好風範。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早在人類文明的朝霞時期,中國和西方各古代文明國家,儘管遠隔千山萬水,彼此間的了解、接觸和交往,卻在步步發展擴大。日久天長,中西文化交流宛如涓涓細流,匯聚成為江河海洋。 本書是以遠古到清代的歷史為序,展現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發展的脈絡。回顧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發展的脈絡。 回顧古代中西交通與文化交流這一段輝煌的歷史,有助於我們認識別的民族和國家,也更了解中國對整個世界文明史所做的巨大貢獻。
蹊徑異於一般史學方法,從基本方法、具體規律到論文寫作等問題,至治史大意,精神等依歸,讓有志史學者能夠全盤且深入了解作者的治史方法。 本書為作者就其四十餘年研究中國歷史的實際經驗現身說法,以供青年史學工作者之參考。全書分為九篇,內容涉及基本方法、具體規律、論題選擇、論著標準及論文寫作諸問題,最後兩篇談努力途徑與生活修養,尤為作者特所致意,以為欲求在學術上有真實成就之最基本功夫。綜觀全書大意:研究工作要堅持原則,而適應靈活,問題從廣面探討,不作孤立一點之研究,功夫自基本處做起,以拙慢為巧捷,著作以充實為基礎,以光輝為指歸。是故,本書乃一部與史學方法有關之書,然其蹊徑與一般講史方法論者完全不同。
由於中文有不少字形相似、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但其含義卻完全不同、或相近、或部分可通,因此,稍微大意,便會寫錯、讀錯而不自知。本書廣蒐一般人常誤用者,一一列舉,並加注釋。是國文老師、作家、編輯、校對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本書圍繞著具有統一性、諧和性、圓滿性之「一元」而立論。而將宇宙和原子二章擺在前面,是要以宇宙之至大與原子之至小,證明無論物體之大小,如不能保持其和諧的一元,便會發生紛擾而毀滅。自然如失序、失調,即對人生 莫大的損害;所以自然也必須保持其諧和的一元。人是宇宙的主宰,有健全的人,才有健全的家,有健全的家才有富強的國,三者必須結為一元的諧和體,則人生才能安樂幸福。語言、文字、道德、宗教,都是聯繫人思想、感情之 紐帶,此數者如能破除矛盾,結為一元,則天下可以為一家,吳越可以為一人。本書是以「變化而有統一」美學的原理,統攝萬有,驗證一切。企求人人各盡其力,各守其分, 各得其所。使國、家、社會,都能結為「藝術化」的 諧和體。這就是本書所標出之「新一元」的要旨。
《伦理学是什么》:良心是什么?道德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讲良心、有道德?善是什么?恶又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区分善恶?在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和个人利益的实现的道路上,人可不可以无所顾忌?在个人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或者是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 相信每一位对人生有省察意识的读者都思考过这样一些问题。在这本旨在回答伦理学是什么的小书里,作者用一种充满思辨色彩的行文方式告诉我们:伦理学并非是知识精英们纸面上的智力游戏,而是致力于思考、研究、解决上述这些人之为人所不可回避的的伦理命题的性命之学。学习伦理学,除了满足我们知识上的兴趣,更重要的,有助于我们确立为人处事的正确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
《八识规矩颂》为唐代玄奘大师所作,是佛教唯识学一份极其重要的汉语文献,除大正藏外,也收录于《四库全书》中。其内容言简意赅,在四十八句颂文中,几乎包含了唯识学的基本名相和要义,为初学者提供了了解唯识学的方便法门。但也因为它格式严谨而言词又极为简略,未经解说,可能完全不知所云。本书由学贯中西的倪梁康教授透过佛教唯识学和现代现象学之间的互释、互解,对经文作逐句诠解,带领读者深入唯识世界。
荀悅《申鑒》*新注譯讀本 《申鑒》一書是由東漢末年著名政論家、思想家和史學家荀悅所著,目的在「申述歷史的經驗教訓,以供皇帝借鑒」。書中全面而有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政治觀與社會觀,在歷史、思想及社會學上都有參考的價值。本書以四部叢刊影印本為底本,並參校其他善本,注譯簡明易讀,方便讀者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