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會學經典之作! 華勒教導我們如何將學校視為一種社會機構, 跟著他觀察構成學校的那些人,發生了什麼事;或者,哪些人被它感動。 這就是學校裡重要的一件事。 華勒在《教學社會學》中,選擇了學校與周遭環境的人類生活共通事件,然後進行檢視,將這些事件從裡到外地加以翻轉。令人想不到的是,學校例行生活染上了興奮與mo法,以及洞察與展望的恩賜。 華勒卓越的貢獻在於,他教導我們如何將學校視為一種社會機構。跟著他,我們開始觀察設立學校的人們,或是接受學校教育的人,發生了什麼事。就像華勒指出的,這些人並非「抽離的心智」、「教學的機器」或「學習的機器」,而是人類關係網絡中彼此連結的全人。正是這樣的網絡、個別關係,以及在其中人們所扮演的角色,真正決定了教育的結果。 《教學社會學》在過去
春秋是孔子撥亂反正之經書,也是中國封建制度之憲典,言微義大,端賴三傳之發明。不幸三傳門分派別,歧義叢生,於是而有求定於一之述作。自漢末馬融之三傳異同說,到清末廖平之三傳折衷,鴻編絡繹,但都深入而未能淺出,難免有時代的隔閡。 本書截補三傳之長短以確認經義,參伍經文之先後以釐正傳誤,文字之艱澀者用白話譯解之,制度之糾雜者引禮經考辨之,不止是微言大義得定於一尊,即膏肓廢疾也因之鍼起。聖學津逮,曾無旁假。
★ 問世六十週年,時代經典隆重再現 ★ 鼓舞六〇、七〇年代學運風潮的經典代表 「新左派之父」馬庫色 對工業社會、快樂商品化、文化同質最警醒的啟示 審定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主任) ▎當代「美好生活」的副作用:身處看似多元,實則封閉的政治、文化、話語領域,發不出力的內在反動與批判、逐漸喪失的主體個性 如工業品般的,工業社會下的單向度的人。 ▎馬庫色以這本啟發和激勵無數反叛青年的經典著作,說出一個比寓言故事更令人惶恐震驚的社會真相;並藉此刺激我們日漸麻痺的身體,使會思考的神經開啟連結,讓會反抗的肌肉產生運動。 單向度社會的極權主義傾向,使傳統的抗議方式方法失去了作用 因為它們還保留了人民主權的幻想。 是底層的放逐者和局外人 他們的對抗是從體制的外部打擊體制,因此沒
侘寂──跳脫美學範疇,化身顛覆性的思考體系 日本文化核心中最難以言喻的概念, 對物件、生活、藝術創作、人生歷程,與數位時代的社會現象 提出思辨與解答 談起侘寂,我們心裡可能會浮現某些圖像 例如粗糙陶器裡一根枯枝、灰泥牆上一抹斜陽。 樸素斑駁的美學風格,是侘寂最顯而易見的特色。但若只抓到表層的美學表現,其實我們很可能忽略了侘寂最深刻的底蘊。 從不可言喻,到萬眾普及──「局外人」視角的深度剖析 從茶道與禪學發展出的「侘寂」,一向以概念玄奧聞名,連日本人自己都難以說明,許多誤解便隨之而來。 正因如此,一位擁有清晰文字能力,又有野心去究明概念的人,才能搭起侘寂概念與世間大眾的橋樑。李歐納.科仁身為美國人卻長年浸淫日本文化,於日本著名文化雜誌《BRUTUS》上長期發表專欄,對於歐美與日本
班固所撰的《漢書》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斷代史,全書共一百卷,包括十二帝紀、八表、十志、七十傳,載述從西漢開國迄王莽新朝止,二百二十九年間的歷史與人物。《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漢代人在史學上的傑出貢獻,為中國史書中的不朽之作。它的體例雖仿自《史記》,但結構和內容要比《史記》完善和豐富,為後世斷代史的編撰奠定了基礎,成為後代修史者遵奉的範式。《漢書》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與地位,被譽為「文章雄跨百代」,受到歷代著名古文選集的重視和收錄,是後人學習古文的楷模。本書由北京大學著名歷史學者吳榮曾先生主持,三十餘位教授、學者共同參與注譯。正文以清乾隆武英殿本為底本,北宋景祐本、清末王先謙《補注》本等為校本,除注重原文的校勘與注釋外,書前有「導讀」,各卷並撰有「題解」、「章旨」、「研
一部財富與富人們隱密棲地的實地踏查報告 都會中財閥勢力與富豪特權的暗黑民族誌 貧窮與超乎想像的富裕並存於同一時空,甚至往往就在倫敦同一條街上, 街道兩端連起超級富豪坐擁的萬貫家財,以及窮人在當中愈陷愈深的赤貧跟剝奪。 究竟是什麼,讓屬於公眾的都市變成這副模樣? 在倫敦這座國際大都市,有錢人的數量及資產規模正以驚人速度增長。超級富豪是這座城市最令人不安也最神祕的存在。 他們過著不論在社會、政治或環境層面上,都不具永續性的生活,也成了我們這時代亟待解決的問題。 上世紀至今的歷代英國政府蓄意建構一種政經生態系,去支撐匯集於私人手中的極端財富; 主政者稱之為「一道能讓大小船隻一起上漲的潮水」。實情是,貧富差距已達到難以想像的地步, 倫敦精華地段富人飲美酒、
貝爾納爾.迪亞斯.德爾.卡斯蒂略是最後一位曾征服墨西哥的生存者,八十九歲時在他位於瓜地馬拉的莊園去世,去世時和生前一樣窮困。他生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1492年,而他活著見到大部分的美洲被西班牙征服。僅管他在推翻阿茲提克帝國的史詩中扮演主要角色,但除了他「真實且精彩」的《新西班牙征服信史》之外並沒有為家人留下財富。這本書於他七十六歲時完成,而根據他自身誇張的描述 於耳聾眼瞎的八十四歲時加上了前言。他開始寫作時已超過七十歲,且曾一度放棄,因為他曾為了自己的文筆相較於有優美文風的其他史學家(那些僅被告知科爾特斯的成就,但擁有第一手知識比他還少的人)是粗糙無光、缺乏潤飾光澤而感到灰心。 貝爾納爾.迪亞斯確實不是熟練的名作家,然而他有生動的記憶及優秀的戲劇感。此外他有意識於自己曾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