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既是一場味覺饗宴,也是一門政治與技術; 跨越山海與帝國疆界,料理如何隨著文明發展而演化?演化關鍵為何? 料理之道的演化關鍵就是「料理哲學」── 每一個新烹飪法的創造,都源於新的料理哲學, 而新的料理哲學,則來自新的思想和價值觀。 帝國發展與料理偏好╳食材交換與傳播 不同民族的飲食想像╳社會階級的變動 回溯世界主要菜系的傳播過程,剖析帝國擴張與料理傳播之間的互動關係 建立連結烹飪技術、科學哲學與社會史的跨學科思維 本書以全球為視角,從智人學會烹煮穀物說起,一路談到二十一世紀,詳盡解讀料理隨著人類文明發展而不斷演變的過程。結合科技史、科學哲學與社會史的跨學科思維,本書是一部探索每一種料理方式對全球飲食文化的貢獻的經典之作。 書中,作者勞丹把從古至
內容簡介 《蒙古秘史》不是一部秘密的隱史,而是蒙古偉人成吉思汗、窩闊台父子的實錄,是一部很難得的元朝開國初期的直接史料。 《蒙古秘史》是蒙古學者用蒙古文撰寫的歷史鉅著,從蒙古人的立場,直接報導塞外邊疆民族的生活。除了史事可補正史之不足外,有關草原社會的生活與四季田獵的習慣等,與漢人筆下的遊牧民族可作比較研究。 《蒙古秘史》的蒙文原本已佚,存世的是明初「漢譯蒙音本」,稱作《元朝秘史》。本書據《元朝秘史》還原為蒙文,再譯為漢文,並據元朝史事加以注釋,書名亦根據蒙文原題稱「蒙古秘史」。
本書著者深具史學暨政治、社會學涵養,故能洞悉陳寅恪先生「關隴集團」「關中本位政策」學說中,暗藏的「核心集團」與「核心區」理論;故本書對西魏府兵制之中央幅射設計、兵農分合性質、廣募羌氐和攏絡漢人大族、柱國軍府轄區等問題,率多突破性的新解,並進而緊扣前述兩大理論主題,交互運用量化統計與分析比較,探求六百餘年問之核心集團與核心區,如何自雲代并凝結並轉移至關隴、再至河北的情形,旨在解答北魏東魏北齊如何以雲代井地區為國家重心、以北族國人為統治主體,以及河北、河東職業軍人如何取代〈填補〉衰微的關隴集團,魏博、汁梁如何發展為唐末迄宋的核心區等現象。 本書同時也對中古時期之過渡地區 ──河東的戰略地理、胡漢民族分界線「汾河南線」的產生、地方大族柳裴薛對北朝東西政權向背的影響,以及東晉南朝
~透過黃表紙、浮世繪等繪圖史料,讓江戶時代躍然紙上~ 收錄繪圖史料約900幅 從幕府將軍到市井小民 生動重現江戶時代的日常生活! 17世紀初,德川家康被授予征夷大將軍的頭銜,於江戶設立幕府,史稱「江戶時代」。 江戶時代是歷史劇中最常見的時代背景之一。 德川幕府確立了穩固的封建體制,開創長達264年政治安定的時代,讓町人文化蓬勃發展。 賞櫻、吃壽司、藝伎??等,許多我們所認識的日本文化,都是在江戶時代形成的。 本書將透過大量的繪圖史料,把江戶時代的日常風情呈現在讀者眼前。 江戶時代中期到明治時代初期有許多知名畫師,也有大量的黃表紙(江戶時代的繪本)、浮世繪、插圖書出版。這些都是當時的人們親手所繪之物,其中有許多文字無法表達的視覺資訊,即使這些資訊在畫這些圖的人的眼
內容簡介 中國古史上的夏商周時代,一直到春秋戰國之交為止,在物質文化上都以青銅禮樂器與兵器為顯著的特徵,在中國歷史上又稱為青銅時代。本書所收的十三篇論文,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看中國青銅時代的文化與社會,企求闡發這個時代文化與社會各個方面之間的有機的聯繫與其發展變化的因果關係,並且從這種觀點上試求說明青銅器的重要性,解釋為什麼青銅器能夠作為一個古史時代的代表。本書所收的論文,最早的刊於 1963 年,最近的一篇刊於 1981 年。其中有若干論文原來是用英文寫的,作者為了本書的出版而特別譯成中文。這些文章有系統而又有組織的討論了中國青銅時代文化社會的各個方面,從飲食到政治、經濟、親族制度到宗教、神話和美術,並且在若干問題上 ( 如殷商的廟號和王制以及商周美術中的動物紋樣的意義 ) 提出作者的獨特的
內容簡介 回到宋朝,以圖說宋史的故事,看宋朝三百多年,文化昌盛、經濟繁榮、科技發達,衣之講究、食之豐饒、住之精采、行之多樣,是華夏文明美好與富裕的体现。 知名學者專家徐吉軍的《宋朝大觀:圖說宋朝三百年衣食住行盛世生活》是真正值得珍藏的「宋朝大觀」!全書收錄六百三十多張書畫、器具、服飾圖片,帶你身歷其境: 瞭解華靡相勝的習性、喟歎誇浮鬥美的服飾時尚, 品嚐珍饈嘉旨、享受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 直擊瓊樓玉宇之輝煌、讚賞園林珍樹怪石, 見識文人遍遊山川自然、知曉天下巨麗之不易。 兩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商品經濟發達,城市繁榮,這些都對兩宋時期的社會生活產生了強烈的影響。 《宋朝大觀》圖文並茂,不僅解讀了宋代時期衣食住行的一系列具體面貌,分
晚期傳統中國社會的明清時代, 是中國社會進入近代的前夕, 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過渡期。 社會性質非常複雜, 社會發展不平衡,新舊雜陳, 發展與守舊並生,繁榮與貧困共存。 以縱向時間論,明清社會一方面有其不同於前代的發展,呈現出變的新顏;一方面又有與前代没什麼不同的堅持,維持著不變的舊貌。 以橫向空間論,在同一時間內,不同的空間有不同的情況。全國有些地區,突破前代而有新發展,有些地區卻仍停滯而無進展。有些地區,城鄉社會繁榮,風氣奢靡;有些地區連城市社會都仍貧窮,風氣淳樸,遑論鄉村了。 要評價明清社會的歷史地位相當困難,有的史家認為明清是近代中國衰落的源頭,是中西歷史消長的關鍵。有的史家則認為明清社會具備早期近代社會發展的因素,比同時代的世界其他地區來得進步和繁榮。
9大領域 200條日本文化及習俗解說 200張精彩圖片 理解日本傳統文化底蘊 最佳入門寶典 ˙原來日本傳統配色源自平安時代的宮廷服裝「十二單」! ˙古代壽司其實是種鹽漬的發酵食品;如今我們孰悉的壽司型態,直到江戶時代才出現。 ˙對大食量有莫名熱情的日本人,早在江戶時代就舉辦過大胃王比賽。 ˙最早的相撲原是祭神儀式,也曾被視為武道,最後才發展成我們今日熟知的「運動」。 ˙寶塚女星優美的藝名,原來是出自《百人一首》和歌集裡的詞語! ˙梵谷曾深受浮世繪版畫吸引、啟發,甚至還在作品中臨摹。 ˙「能劇」和「歌舞伎」有何不同? ˙世界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對日本後世的文學、藝術造成什麼影響? 擁有日本文化學者、劇評、導演、作家、早稻田大學推廣中心講師等身分的中村義裕,蒐羅了
內容簡介 蒙古黃金史的蒙文原意是:記載古代(蒙古)可汗們的源流,並建立國家綱要的黃金史綱。原作者羅卜桑單津 (Lobsang-danjin) 為清代碩學的喇嘛,成書時間約在西元 1649~1736 年之間。他除了著述這一部史書之外,還曾參加編纂蒙文的《五台山志》。 全書共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從成吉思汗的祖先到斡歌歹可汗(窩闊臺)時代的傳說與歷史,但內容與《蒙古秘史》有許多章節大致相同,本書略去完全重複的部分,僅保留黃金史中所有,而蒙古秘史中所無的部分,同時考據兩書內文章節之關連以及內容記述有出入之處。另外,也針對蒙古的神話及後人加入的傳說進行探討。 第二部分為斡歌歹可汗(窩闊臺)時代到十七世紀林丹可汗之間的歷史,原書記述可汗生卒年、即位地點等概略資訊,本書參照多種古籍加以補充考證,尤其蒙古散失中
漢學大師卜正民,繼《維梅爾的帽子》後具野心的嘗試 結合歷史、經濟與環境領域,大膽挑戰國家興衰的傳統解釋 1644年,明帝國在歷經近三百年的穩定與繁榮後滅亡了。後世許多歷史學家將明朝衰亡歸咎於崇禎能力不足或外患滿人入侵,但實情則更為複雜與意想不到。藉由對明代經濟與社會民生的紮實研究,本書對中國歷史提出了一項全新觀點,探討全球氣候變遷如何導致明朝終結。 十七世紀中期見證了小冰河期致命階段,氣溫與雨量驟降,全球經濟陷入崩潰。著名漢學家卜正民根據糧食價格的歷史資料,細緻描繪出大明王朝最後的輝煌與動盪。他探討全球貿易網路逐漸增加的中國白銀進口量,如何影響了明代物價與明帝國的政策,也刻劃了平民老百姓在糧食短缺與饑荒中掙扎的日常生活。直到1640年代初,明朝政府才發現自己陷入一場結合酷寒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