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害怕伴侶隨時會離去? 為什麼我們恐懼更深的親密關係? 為什麼在失去所愛之後,哀傷似乎永遠沒有辦法停止? △而這些問題,都可以從童年的依附關係找到解答。△ 人際關係心理學經典鉅著──依戀理論創始 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兩性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從童年依附關係,看見成年焦慮與哀傷原型 依戀理論創始者──約翰?鮑比的革命性經典著作《依戀理論三部曲》,探索幼兒與父母的依附關係,以及失去主要依附角色的嚴重性。 從「依附」、「分離焦慮」到「失落」,人生中的每一段人際關係都在這三個狀態間輪迴,而「父母」就是我們所認識的*一個人際關係。 然而,當我們沒有與父母建立健康的連結,我們將在往後的人際關係、兩性關係上跌跌撞撞──焦慮與憂慮伴隨著我們,阻擋在親密關係之
當罹患癌症,只剩一年可活的心理治療師朱利斯,見到多年沒聯絡的老病人菲利普時,心裡大吃一驚。二十三年前,菲利普有嚴重的性上癮症,每天沉溺於獵豔行動,直到嘔吐為止。而今,菲利普依然傲慢冷酷、目中無人,卻取得「哲學諮商師」執照,全心推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認為它可以解答一切困惑。 朱利斯不喜歡菲利普,卻答應要督導他,條件是他必須先參與團體治療。這個團體裡,有遇見婚姻難題的小兒科醫師、哀嘆年華老去的美麗女律師、成天跟人打架的水電工、對前夫和情人滿懷憤恨的文學教授、無法表達情緒的經理人、缺乏自信的圖書館員 。當疏離冷漠的菲利普走進團體治療室,兩眼瞪著天花板,不與人目光接觸,口中卻不斷冒出犀利而絕望的哲學經典,他的加入,宛若一顆特殊的石子,在團體裡激盪出一陣陣不斷擴大的漣漪,伴隨著朱利
讓你心累的不是你的個性,更不是因為你不夠好 有不順心的事,代表你心中還抱持著希望 只要改變自己沒有發現的「思考?行動模式」,煩惱便會輕鬆消除! 隨書附贈[自我諮商實踐筆記書](共35種練習筆記) 無法控制自己情緒 / 無法忘卻創傷後腦中陰影 無法請人幫忙、撒嬌 / 無法跳脫負面思考 ▎那些你總是會遇到的情緒困擾 「脫離不了家庭的桎梏,明明長大了卻無法獨立 」 「面對長輩或上司難道就必須無條件忍讓?」 「如果一直不離職,未來會變成一片黑白!」 「3C成癮,每天除了滑手機,還是滑手機,一事無成 」 「為什麼今天和她對到眼,卻不和我打招呼?我做錯了什麼嗎?」 ▎想起以前的經歷就好痛苦,是不是永遠都會這樣? 拿起這本書的你,一定曾經沒來由地覺得「活著好累」。
一本釋放你內在深層力量的心靈之書!運用催眠的藝術,成就健康的人生,閱讀這本書,就會對人生產生希望! 催眠治療已在全球大行其道,無數人已透過它而受惠,因其效果顯著和持久。本書會為你深入地講解有關催眠治療的原理及應用方法,並會詳細解釋有關人類深層潛意識心理的作用,讓你對自己的無限潛能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光是閱讀本書,你就能夠對人生產生更大的信心和希望,你會看見承受各種身心病痛折磨的個案,如何透過催眠治療讓身心恢復健康。 本書中的應用內容都是配合現代都市人面對的各種身心問題而寫的,包括如何處理壓力、憂慮、失眠、瘦身、加強自信等。如果你對催眠治療沒有任何經驗,你可以透過本書介紹的方法運用在自己身上面,以達致改善身心健康的目標。如果你本身想學習如何透過催眠治療幫助別人,又或者你已
華人世界的系統排列開創者周鼎文,將20餘年的教學培訓心得整理成書,本書是*一本系統排列師訓練中文著作,被譽為排列師專業訓練*经。 本書從系統排列核心理論開始,詳述周鼎文老師D创的排列四大步驟:起、承、轉、合,以及排列的核心技術,轉化的十大技巧。詳細解說如何成為一位*秀排列師的四大核心能力以及心態與德行,從知識、技巧、觀察感知與實際操作入手,學習獨力完成一個系統排列個案操作。更可貴的是,周鼎文老師累積了上萬個個案的經驗,特別挑選出家庭常見的議題,編寫成具體的八大操作範例,讓準排列師們能有效掌握如何處理常見議題。同時周老師也節選了數個他所排列的實際個案,詳細描述排列過程與精彩的案例解析,引導讀者融入體會排列場域當下的情況,令人看了莫不拍案讚嘆 。周老師在書中不吝分享帶領工作坊的具體實
「敘事」為心理治療掀起的嶄新風潮方興未艾,敘事治療*重要的奠基者,麥克懷特,更是眾所仰望的焦點人物。他過世後,長年的工作夥伴雪莉懷特(Cheryl White)邀請世*各地的敘事治療師推薦心目中麥克懷特*具啟發性的文章,從中悉心挑選、編輯,集結成本書。 本書收錄的八篇論文與訪談稿,既全面又細膩地呈現了麥克懷特的思想精神與實務方法。全書從「解構與治療」談起,一路討論了他對心理健康、身分認同、悲傷輔導、兒童保護、倫理與靈性的顛覆性看法。懷特並透過一篇篇實務案例,示範治療師在敘事治療的典範下,如何在面對思覺失調、精神官能,以及遭逢家暴、創傷、失落的個案時,能有不同於主流心理治療的有效做法。 全書洋溢著懷特對人的好奇之心與悲憫之情,如他引詩人馬盧夫(David Maloud)所述:「要找到描述的字句,讓通常不會
EMDR專家手把手教導,初學者必備經典 許多書籍和文章都宣告對兒童進行EMDR治療的成功,然而,很少有出版品討論如何處理和實施從嬰兒到學齡前兒童的治療。 不需要太多口語互動,就能達到深度創傷減敏的EMDR療法,特別適合用於治療兒童和青少年。本書專為EMDR臨床工作者而寫,教導治療師如何將EMDR治療活用於0-6歲的嬰幼兒,以及12-17歲青春期孩子身上。 書中詳細描述EMDR療法的八個階段,包含個案史蒐集、個案概念化和治療計畫的擬定,也說明個案概念化時標的項的辨識和安排的不同選擇,並整合了遊戲治療和其他的表達性治療形式。 除了翔實說明基本技術,兩位實務經驗豐富的作者也闡釋進階的變化技巧,並羅列許多個案研究。本書有以下特色: 將發展理論與敘事治療概念,融合在與兒童及青少年的工作上 指引治療師使用EMDR療法
個人內在發展的終極目的,是盡可能從限制中獲得自由,全面釋放自己內在的潛力。在通往自由的路上,陷阱、誘惑和錯覺,幾乎是無窮無盡的 ──莫瑞.史丹/本書作者 男人的一生是一場走向社會,返回心靈的旅程,途中種種艱難挑戰,時常令人停下成長腳步,含怨受挫。這本書理解、撫慰了男人的不滿與不安,不僅攸關人生的心靈去向──即所謂個體化歷程,更為身處父權崩解中的當代男性,提出如何立足、自處的重要啟示。 本書作者莫瑞.史丹為知名榮格分析師,他將男人一生的心理發展歷程分為五分個階段: 一、母親的男孩 二、父親的兒子 三、拯救阿妮瑪的英雄 四、實踐自性的傳道人 五、探詢終極存有的智者 這是一段從發展自我到連結自性的歷程,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成長課題,也都滿是危機陷阱。整個人生歷程中,我們必然一
隨性所欲的開架式愛情,幸福真有如你所願? 缺少承諾的關係,是解放愛情還是徒增虛耗? 繼《為什麼愛讓人受傷?》後,知名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斯用二十年的研究, 深入探討資本主義與現代文化如何轉變我們對愛情與浪漫的定義。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談愛情,就能找出影響愛情終結的社會結構因素。 資本主義與消費文化的潛移默化下,你的選擇不見得是你的選擇 時序進入21世紀,隨著平權意識高漲,不論男女,都有更多的餘裕來想像與選擇自己的愛情樣貌。加上社交軟體建立了人與人互動的捷徑,讓談戀愛變得快捷又方便。然而,人際之間的距離看似縮短了,但拉近的,會不會只有肉體的距離,卻不包含心的間距? 作者進而發現,這種「無障礙空間」更成為滋養資本主義、消費文化、科技至上等價值觀的沃土,透過活絡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