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一博士:「透過當下,我們才能充分活在每一個體的瞬間。」 活在「這裡!現在!」, 臣服這個瞬間所帶來的各種變化, 就是活出全部的你。 把全部的你找回來,是這一生最寶貴的一堂功課, 讓我們從一個快節奏、忙碌而瘋狂的世界裡,自己走出來。 全部的你,也可以稱全部的我,全部的生命,全部的一切;活出全部的你,也就是活出全部的生命潛能。 我們所看到、聽到、聞到、嚐到、摸到 的任何東西,全都是透過神經系統的電子訊號轉出來的認知,經過腦部處理而轉出來的念相。但我們卻將一切形式當作真實,創造出我們所認為的人生。 其實,人生的內容只是生命的「前景」,生命還有一個永恆、完美、無限大的「背景」──「一體意識」;透過這個一體意識,才會有人類腦部的運作,也才會有人間。也就是說,除了「有」,還有「沒有」,才
看精神分析創始者佛洛伊德,大膽探索人類未知的心靈疆土, 成為20世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 從柏拉圖至康德和黑格爾,兩千年來的思想史是理性的歷史,必須將感官、情緒產生的煩惱,從念頭裡一掃而空。佛洛伊德則扭轉了問題的癥結點,把「童年」、「瘋狂」、「無意識」這些長期遭受哲學家冷落的事,當成研究的重點。 在我們眼中失序、古怪和無趣的事物裡,佛洛伊德幫助我們找到意義、挖掘趣味。他尊重我們的個人真理,並幫助我們建構它。 佛洛伊德自比為提出日心說的天文學家哥白尼,擅長逆向思考,他認為理性不在中心,而是在邊緣,扭轉了問題的癥結點: ◆從童年來理解成人 ◆從精神官能症來理解正常心智 ◆從無意識、口誤和失敗,來理解人的目的和動機 對於以下問題,佛洛伊德提出挑戰、目標,以及最重
一本移動你意識焦點的書 從充滿客體影子的世界 回到*真實的主體 徹底恢復你的主體性 「從頭腦而來的限制,*多還是一種表面上的阻礙。透過這本書,我希望能打破任何限制,讓你可以透過每一句話、每一個念頭、每一個感受,整合你更深層面的領悟。這樣,才足以消除你全部的矛盾。 然而,我的目的倒不是為了闡述一套完整的唯識科學。畢竟,這個主題是這本書有限的篇幅怎麼講也講不完的。反過來,我*多是希望開個頭,啟發你的興趣,讓你親自去衡量、去領悟。」──楊定一 只要我們去觀察就會發現,無論政治、社會、經濟、環境、家庭、工作、人際,甚至就在自己的心中,到處都有衝突、都有矛盾、充滿了牴觸和為難。 這樣的觀察和體會,相信是你、我每一個人*熟悉,卻也*無能為力的現實。 或許,我們也應該改變了,換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面
「你快樂嗎?」 財權名利所帶來的快樂,總是短暫而不永久, 快樂,是否有公式可以依循? 本書從哲學、靈性層面切入, 和你一起練習,把快樂找回來。 我們天生本來就是快樂,而且腦和生理架構就是支持快樂。可惜,現代人長期的失衡,過度偏重頭腦,透過人生和環境帶來的經驗,讓我們變得不快樂。 世間的快樂,當然離不開物質和形相的成就,包括財富、名氣、地位、影響力。而另一種快樂則來自更深的層面,和物質不相關。它不光更容易獲得,甚至,是永久的。只是我們往往分不清,完全投入人間快樂的追求,誤以為這是可以永恆的生命的快樂。 讓注意力落回身體,才能超越身心 身心的快樂必然受制於「享樂適應」原則。即使用盡所有「合理」的方式來追求,「合理的快樂」早晚還是會疲乏,甚至帶來不快樂。 快樂,有一個「不合理」的層面。它
這是一本修復家庭關係、找回家庭自癒力的必讀書!華許博士以長年的研究與豐富的臨床經驗,提出促進家庭韌力的關鍵歷程。書中輔以大量的案例說明,幫助讀者了解如何自不同的家庭汲取獨特優勢,讓所有成員受益;如何幫助家庭成員修復擱淺的關係;又如何對靈性、文化與社區資源作最佳的利用。更針對專業助人者,詳述有效的介入原則,來幫助遭遇不同困境的家庭,如突發危機(創傷與失落);斷裂的生涯轉折(失業、離婚或移民);慢性多重壓力源(重大疾病或貧窮)等。 全書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介紹家庭韌力療法的基礎概念,將家庭韌力放入社會脈絡中,強調家庭漸趨多元與複雜。 第二部結合研究成果與實務的觀點,能有效協助家庭的運作與復原。 第三部著重於家庭韌力架構的實務應用,也收入提升專業助人者自身韌力的方法
老人社會工作是一個複雜的事業,相較於兒童或身心障礙者的社會工作,老人的社會服務既缺乏明確的決策原則,也缺乏正式的流程和政策說明,作者因此提醒我們:老人社會工作充滿無限的發展潛能,值得我們共同經營與努力。作者從一位資深的老人心理輔導諮商的角度出發,為社會工作開拓一個寬廣的領域。作者特別從個人或家庭介入服務、團體服務和社區服務三個領域來分析老人個人社會工作的複雜性,三個領域的服務技巧都是社會工作人員重要的角色任務。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老人社會工作實踐的脈絡、社會工作的歷程和社會工作方法與介入。每個部分都透過三個章節進行論述,內容非常完整、實用。全書重點包括:評估的過程、服務計畫的擬定與修正、社會工作人員如何扮演服務經紀人、資源整合者的角色等,同時透過個案討論來練習。作者
本書適用於初學心理學的學生,也適用於透過大眾媒體對心理學知識有些了解、又想知道如何評價這些資訊之合理性的廣大讀者。 .解答「既然心理學實驗不同於實際生活,那麼這些實驗能告訴我們什麼呢?」「心理學不過是些一般常識而已。不是嗎?」「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焦慮 為什麼還要費工夫去定義它呢?」「可是我在電視上聽一位臨床心理學家講的,正好與我們教科書上說的相反!」這些剛接觸心理學的人心中常有的困惑。 .引導讀者將圍繞著科學麥穗的雜草剷除。這種批判思考能力是欲獨立評價心理學資訊所必須掌握的。 .本書介紹的思維工具,可以幫助辨別在媒體中不斷湧現的心理學資訊的真偽。一旦掌握這些終身受用的思維技巧,就有助於我們評判各種理論主張。在獲取知識時,可以用來判斷專家觀點的可信度。 在大眾媒體上,在
★長踞《紐約時報》、亞馬遜暢銷榜★ 暢銷書《引爆趨勢》、《異數》、《解密陌生人》, 傳奇作家葛拉威爾的經典傑作! 優勢,可能是*大的陷阱; 劣勢,可能蘊藏著機會與獨特利基。 重新解讀強弱法則, 顛覆傳統思維,看見弱者的力量! 更大、更強、更富不一定是優勢, 懂得善用劣勢,反而能從困境中逆轉勝。 事實上,弱者打敗強者是常有的事! 三千年前,在古巴勒斯坦的戰場上,名為大衛的牧羊少年,僅用投石器和一顆石頭,便擊倒身高200公分的勇猛戰士歌利亞。從此,〈大衛與歌利亞〉的故事,代表劣勢者與巨人之戰──以小搏大! 大衛的勝利,是奇蹟嗎?傳奇作家葛拉威爾將告訴你:大衛贏得理所當然!身為弱者,他並不膽怯,勇敢選擇了對自己有利的戰場和工具,巨人應聲而倒。 透過商界
想懂愛,必須仔細聆聽 彼此身為人的存在 全球暢銷經典《愛的藝術》作者佛洛姆 教你如何獲得真正的富足與快樂 在1974年到1976年間,佛洛姆撰寫了《擁有還是存在?》(To Have or to Be?)。實際出版時有一部分內容未隨之刊行,本書便是來自這些未收錄的內容。 佛洛姆認為「存在的藝術」指的是「基於真實自我意識的生活方式」,可說是人生的最終目標,必須藉由誠實的自我分析方能實現。 在《存在的藝術》中,他以自身的經驗與理解,具體闡述學習「存在的藝術」所需採取的「邁向存在的步驟」。本書前半部討論當代社會的高度消費性,使得人們容易將「擁有」視為滿足需求的唯一指標;後半部則簡述如何藉由覺察和自我分析來實踐「生活的藝術」,從而達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 保持覺察並練習專注,可說是學習「存在的藝術」
為什麼作惡比行善容易? 佛洛姆直視人心的自戀與暴力 佛洛姆談人性真相的經典?《愛的藝術》姊妹篇 出版60年?全球暢銷200萬冊?全新繁體中譯本 「惡」企圖使人倒退:熱愛死亡、想回到母親的子宮、自戀。 「惡」企圖消除人類獨有的特質:理性、愛、自由。 「惡」不僅專屬人類,而且還是悲劇性的。 一個人「惡」的程度,就是他倒退的程度。 人類為什麼想戰爭、熱愛死亡?為什麼在高度工業化的社會中,人類對生命漠不關心?為什麼人類社會瀰漫暴力氣氛?佛洛姆認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被理解與找到解決的方法。 他在《逃避自由》探討自由,並處理施虐癖、受虐癖和人類破壞性的問題;在《愛的藝術》談人類愛的能力、活出有創造性的生活;在《人心》則從「愛生命」為出發點,進一步論述人性之中的惡,以及人如何在善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