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一博士:「透過當下,我們才能充分活在每一個體的瞬間。」 活在「這裡!現在!」, 臣服這個瞬間所帶來的各種變化, 就是活出全部的你。 把全部的你找回來,是這一生最寶貴的一堂功課, 讓我們從一個快節奏、忙碌而瘋狂的世界裡,自己走出來。 全部的你,也可以稱全部的我,全部的生命,全部的一切;活出全部的你,也就是活出全部的生命潛能。 我們所看到、聽到、聞到、嚐到、摸到 的任何東西,全都是透過神經系統的電子訊號轉出來的認知,經過腦部處理而轉出來的念相。但我們卻將一切形式當作真實,創造出我們所認為的人生。 其實,人生的內容只是生命的「前景」,生命還有一個永恆、完美、無限大的「背景」──「一體意識」;透過這個一體意識,才會有人類腦部的運作,也才會有人間。也就是說,除了「有」,還有「沒有」,才
一本移動你意識焦點的書 從充滿客體影子的世界 回到*真實的主體 徹底恢復你的主體性 「從頭腦而來的限制,*多還是一種表面上的阻礙。透過這本書,我希望能打破任何限制,讓你可以透過每一句話、每一個念頭、每一個感受,整合你更深層面的領悟。這樣,才足以消除你全部的矛盾。 然而,我的目的倒不是為了闡述一套完整的唯識科學。畢竟,這個主題是這本書有限的篇幅怎麼講也講不完的。反過來,我*多是希望開個頭,啟發你的興趣,讓你親自去衡量、去領悟。」──楊定一 只要我們去觀察就會發現,無論政治、社會、經濟、環境、家庭、工作、人際,甚至就在自己的心中,到處都有衝突、都有矛盾、充滿了牴觸和為難。 這樣的觀察和體會,相信是你、我每一個人*熟悉,卻也*無能為力的現實。 或許,我們也應該改變了,換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面
「你快樂嗎?」 財權名利所帶來的快樂,總是短暫而不永久, 快樂,是否有公式可以依循? 本書從哲學、靈性層面切入, 和你一起練習,把快樂找回來。 我們天生本來就是快樂,而且腦和生理架構就是支持快樂。可惜,現代人長期的失衡,過度偏重頭腦,透過人生和環境帶來的經驗,讓我們變得不快樂。 世間的快樂,當然離不開物質和形相的成就,包括財富、名氣、地位、影響力。而另一種快樂則來自更深的層面,和物質不相關。它不光更容易獲得,甚至,是永久的。只是我們往往分不清,完全投入人間快樂的追求,誤以為這是可以永恆的生命的快樂。 讓注意力落回身體,才能超越身心 身心的快樂必然受制於「享樂適應」原則。即使用盡所有「合理」的方式來追求,「合理的快樂」早晚還是會疲乏,甚至帶來不快樂。 快樂,有一個「不合理」的層面。它
讓你心累的不是你的個性,更不是因為你不夠好 有不順心的事,代表你心中還抱持著希望 只要改變自己沒有發現的「思考?行動模式」,煩惱便會輕鬆消除! 隨書附贈[自我諮商實踐筆記書](共35種練習筆記) 無法控制自己情緒 / 無法忘卻創傷後腦中陰影 無法請人幫忙、撒嬌 / 無法跳脫負面思考 ▎那些你總是會遇到的情緒困擾 「脫離不了家庭的桎梏,明明長大了卻無法獨立 」 「面對長輩或上司難道就必須無條件忍讓?」 「如果一直不離職,未來會變成一片黑白!」 「3C成癮,每天除了滑手機,還是滑手機,一事無成 」 「為什麼今天和她對到眼,卻不和我打招呼?我做錯了什麼嗎?」 ▎想起以前的經歷就好痛苦,是不是永遠都會這樣? 拿起這本書的你,一定曾經沒來由地覺得「活著好累」。
這是一本修復家庭關係、找回家庭自癒力的必讀書!華許博士以長年的研究與豐富的臨床經驗,提出促進家庭韌力的關鍵歷程。書中輔以大量的案例說明,幫助讀者了解如何自不同的家庭汲取獨特優勢,讓所有成員受益;如何幫助家庭成員修復擱淺的關係;又如何對靈性、文化與社區資源作最佳的利用。更針對專業助人者,詳述有效的介入原則,來幫助遭遇不同困境的家庭,如突發危機(創傷與失落);斷裂的生涯轉折(失業、離婚或移民);慢性多重壓力源(重大疾病或貧窮)等。 全書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介紹家庭韌力療法的基礎概念,將家庭韌力放入社會脈絡中,強調家庭漸趨多元與複雜。 第二部結合研究成果與實務的觀點,能有效協助家庭的運作與復原。 第三部著重於家庭韌力架構的實務應用,也收入提升專業助人者自身韌力的方法
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心理學參考書」類別 第1名 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評價4.3星 100位心理學家x 9大學派x 150個心理學概念 從榮格、佛洛伊德到阿德勒,從精神分析、依戀理論到旁觀者效應, 定義解釋X簡明圖解,輕鬆了解不可不知的心理學基本知識! 從知名心理學家榮格、佛洛伊德、阿德勒,到知名的心理學實驗或概念,如依戀理論、巴納姆效應、單純曝光效應等等。 本書蒐羅近250個精選心理學關鍵字,完整涵蓋適合心理學入門的各種面向;用淺顯易懂的圖像及文字詳盡說明,讓心理學變得更平易近人! 這是一本分類有系統而清楚,有條理地帶領讀者了解「心理學」相關概念的書。 利用圖像與文字深入淺出說明,讓對心理學毫無概念的人也能毫無窒礙地閱讀,輕鬆吸收知識。 後方並附有索引,方便讀者查閱,同時也可兼作心理學辭典使用,
★長踞《紐約時報》、亞馬遜暢銷榜★ 暢銷書《引爆趨勢》、《異數》、《解密陌生人》, 傳奇作家葛拉威爾的經典傑作! 優勢,可能是*大的陷阱; 劣勢,可能蘊藏著機會與獨特利基。 重新解讀強弱法則, 顛覆傳統思維,看見弱者的力量! 更大、更強、更富不一定是優勢, 懂得善用劣勢,反而能從困境中逆轉勝。 事實上,弱者打敗強者是常有的事! 三千年前,在古巴勒斯坦的戰場上,名為大衛的牧羊少年,僅用投石器和一顆石頭,便擊倒身高200公分的勇猛戰士歌利亞。從此,〈大衛與歌利亞〉的故事,代表劣勢者與巨人之戰──以小搏大! 大衛的勝利,是奇蹟嗎?傳奇作家葛拉威爾將告訴你:大衛贏得理所當然!身為弱者,他並不膽怯,勇敢選擇了對自己有利的戰場和工具,巨人應聲而倒。 透過商界
我們要如何著手處理童話的意義? 或者應該問,要如何悄悄地接近童話, 如同躡手躡腳的靠近隨時會受驚嚇而逃開的公鹿。 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 在各種文本中,童話是*精簡且純粹的表現。除去文化、歷史等背景脈絡,以扁平的人物、簡單的情節,為人類心靈提供*清晰的說明。因此透過研究世*童話,能對人類的心靈真相有豐富的洞察。 作者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博士師承榮格,是童話心理解讀*具權威性的代表人物。她從童話研究的歷史及各派理論談起,主張以榮格學派「原型」概念理解童話的特點在於能突破常見侷限,令童話解讀出現更寬廣而富療癒性的意涵。 本書可謂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童話解讀入門。書中不僅提供解讀童話的方法與步驟,更以格林童話中〈三根羽毛〉的故事作精彩示範。從結構、象徵、版本比較至擴大詮釋法的
隨性所欲的開架式愛情,幸福真有如你所願? 缺少承諾的關係,是解放愛情還是徒增虛耗? 繼《為什麼愛讓人受傷?》後,知名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斯用二十年的研究, 深入探討資本主義與現代文化如何轉變我們對愛情與浪漫的定義。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談愛情,就能找出影響愛情終結的社會結構因素。 資本主義與消費文化的潛移默化下,你的選擇不見得是你的選擇 時序進入21世紀,隨著平權意識高漲,不論男女,都有更多的餘裕來想像與選擇自己的愛情樣貌。加上社交軟體建立了人與人互動的捷徑,讓談戀愛變得快捷又方便。然而,人際之間的距離看似縮短了,但拉近的,會不會只有肉體的距離,卻不包含心的間距? 作者進而發現,這種「無障礙空間」更成為滋養資本主義、消費文化、科技至上等價值觀的沃土,透過活絡的社
閱讀是了解宇宙奧祕及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寫作則是與世界溝通和表情達意的橋梁。因此讀寫素養不但是學習各種學科與知識的基礎,更是國民教育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教出讀寫素養》共分為「讀寫整合理論與教學」、「閱讀理解理論與教學策略」、「寫作理論與教學策略」及「讀寫整合實務應用」四篇。從梳理讀寫關係、介紹讀寫整合教學理論與原則,奠定讀寫整合教學的基礎為起始,繼而分別介紹閱讀及寫作的理論與教學策略。為進一步連結理論與實務,更為國小低、中、高年級各設計五個讀寫整合教學範例,以轉化應用為現場教學的實踐。本書從課文閱讀理解延伸連結寫作,在漸進習得讀寫基本能力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無限創意與興趣熱情,進而精進讀寫能力。
「所有人的情緒都是文化的產物」 皮克斯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裡,小女孩萊莉的頭腦裡住了五個情緒小人:樂樂、憂憂、驚驚、厭厭、怒怒;他們會彼此較勁,搶著控制小萊莉的行為。電影描繪情緒的方式,詳實展示了許多西方文化脈絡的人是如何理解情緒的──情緒在人之內、屬於心理的、而且是本質式的(特性永遠不會改變)。 如果這部電影是日本、土耳其、甚至是台灣導演拍的,頭腦裡這五個小人分別會對應到哪些情緒呢? 答案很可能是──根本沒有情緒小人存在。 這是因為在許多文化裡, 情緒有可能不存在於人的「內心」,而是在「人與人之間」。 傳統心理學把情緒視為人的內心活動,因此情緒研究也以個人為中心。然而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在大多數的文化中,情緒經常從社交情境中展開,每一個「情緒事
2018年,是中国臺灣歷史進程上很重要的一年。這年,65歲以上人口占全人口的比例突破14%,使臺灣正式由「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邁入「高齡社會」(aged society),而且即將於2025年突破20%大關,使臺灣成為不折不扣的「超高齡社會」(hyper-aged society),面對來勢洶洶的高齡化浪潮,朝野及學界都必須審慎思考:準備好了嗎?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對「健康」(health)的定義為:「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參與的全面無礙」,因此,高齡照顧乃是一種整合性的工作。除了身體的照顧,心理的成長、社會參與及融入,甚至是自我肯定及自我實現,都是重要的議題。為了達成此一目標,臺灣早在2008年制定長照十年計劃時,便確定「機構照顧30%、社區(含居家)照顧70%」的原則,可見社區照顧的重要。 本書之架構,大致可以分為三大
「本書有效地涵蓋了家庭生活教育的重要議題和主題,且包含務實的、敏銳的智慧,讓讀者可以逐章或整本書一起運用。對於教育人員和實務工作者來說,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源。讀者可能會很欣賞婚姻教育、財務素養和工作─家庭平衡這些章節,同時,本書對現職及未來實務工作者也相當實用。」 ──Bryce Dickey,CFLE 西密西根大學家庭與消費者科學系業界專業教師 「這本書提供了家庭生活教育領域的大師最棒的想法。如果你對於隨手就能擁有智慧財富有興趣的話,你一定要擁有這本書。從扎實的理論到基本的實務技巧,這本書或許是唯一可以用在任何地方的最佳關鍵資源手冊。」 ──H. Wallace Goddard博士,CFLE 阿肯色大學合作推廣教授與家庭生活業界專家 「為因應由於『文化變遷』而不斷改變的全球人口結構,本書擴增了內容面向。書中
-現代催眠治療之父艾瑞克森,嫡傳大地子薩德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傳承與創新之作。 -提出與眾多治療學派相容的「經驗式治療」模式,幫助各門派治療師精益求精 -將出神入化的治療手法書理出清晰的治療架構,降低學習門檻。 -行文淺顯詼諧,案例讓人叫絕,深具閱讀樂趣的心理治療入門書,讓你將治療融入生活。 心理治療中的改變*好是透過個人生活經驗誘發,而不是透過知識理解。──傑弗瑞-薩德(Jeffrey K. Zeig, PhD) 有別於著重探究生命過往的心理治療門派,本書作者薩德主張一種快速而有效的心理治療模式,稱之為「經驗式治療」。他認為治療是一種「醒覺」經驗的誘發──當個案感受到自己「狀態不一樣了」,苦惱也就解除了。 然而要做到這一點,治療師不只要學習治療技巧,更應成為「治療狀態本身」──這正是本書的目的:
榮獲2015中時開卷年度翻譯類好書獎 「生命因困苦而豐富,愛則因為必須努力而深刻。」 「珍貴的並不是苦難本身,而是我們對苦難如同珍珠般的包容。」 養兒育女,絕不是*美主義者的遊戲。 西方有個諺語:「蘋果落地,離樹不遠」,也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但事實卻是,世上有許多孩子都落到了別處,可能是幾座園子外,也可能落到世*的另一端,完全背離父母的預期和想像,而這些家庭也因此走入完全不同的人生。 作者窮盡十年時間,針對三百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進行深入且多次的拜訪:聽力正常的父母生出聾人後代、芭蕾舞者生出侏儒女兒、華爾街精英生出唐氏症寶寶、異性戀父母生出同性戀、平庸的父母生出神童、慈愛的父母生出殺人犯,以及自閉症、殘障、跨性別、思覺失調(舊譯:精神分製),甚至遭姦成孕生下的孩子
看清自己行為、情緒與人際問題的根源 別讓看不見的傷痛,繼續操控你的人生 德國暢銷超過50萬冊 德國《明鏡週刊》暢銷書,蟬聯37週暢銷榜 德國AMAZON深層心理學暢銷排行榜#1 AMAZON讀者4.5顆星好評 |「內在小孩」會影響成年後的我們,且影響力超乎你的想像| 你是否時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在情感或人際關際中感到不安,無法信任他人?或是每次一有狀況,就逃避、暴怒或只想討好他人?其實會出現這些情緒與反應,可能都是你的?內在陰鬱小孩?正在偷偷操控你。 「內在小孩」源自於我們童年時從父母或其他照顧者所受影響之總和,包含正面或負面。幼年時我們所感受到的被接納、喜愛,受委屈或傷害,都會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深深影響成年後的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左右我們的自我認知、行為情緒反應與人際發展。 那些於童年
在精神分析史上,梅蘭妮.克萊恩被譽為繼佛洛伊德後,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具貢獻的領導人物之一。她di一次踏入兒童精神分析的領域,是從分析自己的兒子開始,剛開始只是補充佛洛伊德對伊底帕斯情結的說法,後來日益強調母親角色的重要性。她離開佛洛伊德個人本能的理論,朝向客體關係的主題,尤其是與母親的關係,構成了心智生命的本質。 《兒童分析的故事》在克萊恩的著作中佔有相當特殊的地位。本書是以逐日記錄的方式,呈現一位十歲小男孩接受九十三次、為期四個月的分析歷程,雖然治療期並不長,但因為這個男孩的態度出奇地配合,使克萊恩得以進行深入的分析,藉此幫助個案釋放他的潛意識幻想,並且意識到自己的焦慮與防衛。克萊恩於每次晤談後都寫下大量記錄,並據此來評鑑個案的遊戲、畫作、夢及語言聯想等素材與自己的分析技巧
下圖是本書的縮影,教育4.0就是新五倫.智慧創客學校。先要有4.0教師及4.0校長,才有可能經營4.0的教育,教出4.0學生。教師暨校長善盡4.0的角色責任(知能素養),就可以產出新覺識、新方法、新動能、新價值──教育4.0:新五倫.智慧創客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