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过程中,会遇到水、火、瓦斯、粉尘和顶板等5种灾害,即通常所说的“五大灾害”。在我国,冲击地压(也称为冲击矿压)作为一种特殊的矿压显现形式,已成为煤矿开采特别是深部开采矿井的主要灾害,严重威胁煤矿的安全生产。 本书旨在较系统全面地介绍冲击地压基本概念及其分类,阐述冲击地压影响因素和冲击地压发生机理,重点介绍冲击危险性评价、预测方法与技术,结合具体生产矿井实际,给出了冲击地压防治方法与技术,并对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考虑到冲击地压发生条件的复杂性及冲击地压理论需要的相关知识较多,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书中增加了冲击地压实例和冲击地压基础知识两个附录,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参考。
《矿井通风与安全》是根据煤炭高等院校采矿工程和安全工程专业的“矿井通风与安全”教学大纲编写的。书中系统阐述矿井通风与安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分析讨论煤矿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矿井通风与安全》适合作为相关专业学生,也可供从事矿井安全研究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工艺矿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为矿物学基础、显微镜下矿物鉴定方法、矿石工艺矿物学特性研究方法等三篇,共计11章,主要内容包括结晶学基础、矿物学基础、矿物分类及性质、岩石与矿石、透明矿物的偏光显微镜鉴定、不透明矿物的反光显微镜鉴定、样品的采集与制备、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的结构构造、元素的赋存状态、矿物嵌布粒度及矿物解离度等。为配合实验教学,书末有工艺矿物学实验指导书。本书主要供高等院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书使用,或作为矿物加工工程及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使用。
《盾构施工煤矿长距离斜井关键技术》在总结煤矿斜井施工技术及盾构法施工技术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分析。从盾构法施工煤矿斜井的设备选型配置、盾构始发与快速掘进、地下拆解、不良地质处置、远程数字化监测监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简述了研究成果在示范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对盾构法施工煤矿长距离斜井的成套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 全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可供煤矿斜井盾构科研、设计、施工、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矿山现场自救互救手册》共分九章,配有大量图片,比较直观地介绍了人体结构基础、矿山创伤的特点、矿难事故后的现场急救原则、自救互救方法、矿山事故后的心理变化和应对办法等。各章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图片真实(现场图片和手工绘图)。认真学习后能在发生事故后时间得到快速有效处理,为后续救治争取宝贵时间;对提高民众和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在本质上,创伤急救是一项具有高度风险的行动。请大家不要误用或误解《矿山现场自救互救手册》,以免导致不良后果。不能认为仅阅读《矿山现场自救互救手册》即表示接受了救援者所需的训练。知识必须经过学习、训练、实践才能发挥作用。
矿床模型(包括成矿模型和找矿模型)是矿床形成的地质背景过程时空分布规律和找矿标志的高度概括,客观而有效的矿床模型是指导在相同成矿区带开展找矿评价的理论基础.矿床模型研究成果不权是成矿理论的具体表述,而且可以有效地指导找矿勘查.本书研究轩于国际平台,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特点,将成矿环境作为一级建模要素,将矿床类型作为次级要素,典型矿床及其组合作为第三级要素,在充分吸收近20年来我国在矿床学成矿环境和成矿年代学等方面研究新进展的基础上,对部分矿床矿集区和成矿区带进行了深入解剖研究,建立或提升了我国主要矿床模型,完成了26组矿产111个矿床模型.r 本书不公对从事矿床学研究的地质科研人员和地质找矿勘测查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作为地质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技术指南》阐述了煤矿隐蔽致灾因素的定义和内涵,系统分析了煤矿隐蔽致灾因素类型及其致灾特点,总结了水害、瓦斯灾害、火灾、顶板灾害、冲击地压灾害及采空区致灾因素的探查方法、技术和配套仪器设备,列举了我国煤矿主要灾害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典型案例及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有关法规标准。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技术指南》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组织业内多位知名专家编写、审定,内容实用、全面,是煤矿企业、煤炭科研院校从事地质、地测工作的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的参考书,是指导煤矿企业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重要依据。
本书以对多金属结核这种巨大的潜在矿产资源的调查资料为基础,着重对结核的分布、丰度、品位及其区域变化,以及结核矿区分布规律和特征作系统统计、归纳、阐述和评价,同时对矿区的环境要素、沉积作用特征等进行讨论,对结核成因、矿区受控因素等理论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本书适于冶金、地矿、海洋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及广大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矿井涌水量分析预测》由浅入深介绍了水文地质学和地下水动力学相关知识、水文地质现场试验及相关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矿井涌水的来源及分类、影响因素等,重点介绍了矿井涌水量及露天矿涌水量综合预测方法及相关公式、矿井突水预测及主要计算方法。 根据地下水动力学基本理论、相关经验公式,研发“矿井涌水量分析计算系统”软件,书中介绍了该软件使用方法及各种预测实例分析等相关内容。 《矿井涌水量分析预测》可供从事矿山水文地质分析、计算、施工和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胶东三山岛断裂带金成矿系统与资源勘查》针对胶东三山岛断裂带金矿控矿规律和隐伏矿体成矿特征,运用矿床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开展系统研究与勘查实践,厘定了成矿系统的区域构造-岩浆环境,剖析了金矿床的成因和成矿规律,查明了金成矿作用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动力学过程及矿化网络时空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成矿预测,经工程验证,扩大了矿床规模,提高了储量级别,为指导区域找矿提供了科学依据。 《胶东三山岛断裂带金成矿系统与资源勘查》资料丰富,是一项多学科融合、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创新性成果。对破碎带蚀变岩型-石英脉型金矿成矿动力学理论研究起到了先导作用,对解决深部隐伏矿床预测和新区找矿勘查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对产、学、研部门的广大地质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学生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小型现代化煤矿实用生产技术手册:掘进及其机电技术(第4分册)》是《中小型现代化煤矿实用生产技术手册》的第四分册,主要介绍掘进及其机电技术,内容包括煤矿地质与测量知识、矿井技术改造、掘进机电装备、矿井排水与压气、巷道支护技.术、掘进供电技术和掘进施工技术等。 《中小型现代化煤矿实用生产技术手册:掘进及其机电技术(第4分册)》内容丰富实用、切合实际,语言深入浅出、通顺流畅,可供中小型煤矿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供各级管理人员参考。
《金属非金属矿山风险管控技术》以金属非金属矿山生产过程为基础,从危险源辨识、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风险预警知识库以及FAHP神经网络风险预测等五个方面,对金属非金属矿山风险预警理论进行系统论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机器学习与大数据相关理论和技术,通过程潮铁矿试点和案例分析,对金属非金属矿山风险预警平台进行设计。该技术的应用推广,不利于监察部门对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进行科学地监督检查,而且可以指导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从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金属非金属矿山风险管控技术》可供大专院校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的师生及矿山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阅读参考,还可作为广大矿山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材。
《贵州矿藏》是一部全面系统介绍贵州各主要矿产概况、资源潜力预测、资源储量类型及其在相关县市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主要矿床特征和“十二五”以来贵州实施优势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情况的专著。同时,还对各主要矿产的性质、用途、成因类型、外资源概况及生产与消费情况等进行了介绍。 《贵州矿藏》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通俗易懂,集资料性、科学性、实用性为一体,可作为政府决策、企事业单位和广大读者研究与投资勘查开发贵州矿产资源的重要参考。
本册为《采矿手册》第二卷,主要讲述包括岩石力学、凿岩工程、爆破工程、采场搬运及溜井放矿、岩层支护与加固、井巷工程等六章。
《厚煤层小煤矿破坏区煤炭资源充填复采回收技术》内容是针对井田范围内小煤矿破坏区遗留大量优质煤炭资源的现实情况,采用实验室实验、现场探测、数值模拟、现场实践等手段,系统分析、验证了小煤矿破坏区综合探测技术、回采巷道穿越小煤矿采空区掘进支护技术、小煤矿采空区充填处理机理及参数优化、厚煤层小煤矿破坏区残煤复采技术、复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及围岩移动规律研究;提出了小煤矿破坏区探测、处理的原则和分层充填处理的工艺和技术措施。《厚煤层小煤矿破坏区煤炭资源充填复采回收技术》对指导厚煤层小煤矿破坏区煤炭资源回收和类似的工程实践、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参考价值。《厚煤层小煤矿破坏区煤炭资源充填复采回收技术》是一本系统研究和实践井田范围内小煤矿破坏区优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复采技术的专著
本书具体介绍了煤矿矿井水处理利用的原则、途径和水质标准,全面阐述了煤矿矿井水的水质特征、成因和类别,详细论述了有关各种处理的工艺技术方法和设施(澄清去浊、除盐降硬、中和去酸,去除铁、锰、氟等),并以设计举例的形式深入介绍了各类常用处理工艺设施(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曝气、离子交换、电渗析以及反渗透等)以及处理厂(站)的设计计算原则、内容、方法和要求。本书还列出了我国部分已建的煤矿矿井水处理利用工程的一些基本资料,供相关单位调研、考察、参观和设计建设参考。 本书内容系统全面新颖,资料翔实,方法适用。可供给水排水工程、资源与环境工程、水文水资源开发工程、环境工程、设备制造等领域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中国矿业年鉴(2012)》根据实际情况设专文、大事记、概况、矿业管理、矿业行业、地方矿业、政策法规、统计资料、附录等9个栏目。按内容分类编排,设栏目、类目、条目三个层次,有的栏目根据实际情况设四个层次。表述方式以条目为主,设有方便查阅的目录,另有文章、图、表等多种形式,图文并茂。
本书为热液铀矿基本成矿规律方面的科研成果的回顾及分析,主要突出国际上有关热液铀矿成因基本问题中尚未触及或阐述还不够的一些关键环节,并提出了独立的见解。此外还将我国的热液铀矿成矿规律广泛地和国外的加以对比,从中阐发了一些普遍性的认识等。 本书所称的热液并非中外习称的岩浆异热液。几十年的研究证明热液铀矿的花岗岩浆分异毫无关系。热液是地幔流体(幔汁)的转化物。 本书不是过去资料的综合总结。本书主要反映笔者这些年从事铀矿科学研究上的一些理论认识,希图从自己的和他人的众多成果中抽取一些有关成矿基本规律的内容,是对资料的二次开发,再加工。
云南“铜政四书”整理校注入选2016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云南铜志》全面记录了清代云南铜矿资源分布、铜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全书共八卷,卷一、卷二“厂地”介绍了清代云南至嘉庆年间仍然在生产的38个铜厂的开采场址、铜产量、收铜价格,卷三、卷四“京运”“陆运”记载了京铜、商铜运输路线、里程、各类运输方式以及费用等,卷五、卷六“局铸”记载了云南各铸钱局的铸币数量、成本及获取铸息的情况,卷七“采买”记载了各省采买滇铜的情况,卷八“志余”记载清政府对铜厂及生产经营的管理办法。
《本质安全型煤矿建设理论与实践:徐矿模式》是全国煤炭系统全面而又系统地介绍本质安全型煤矿理论与实践的工具书。全书分为2篇12章72节,通过分析外煤矿安全生产及其管理现状,研究国內外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和对策,结合徐矿集团安全生产管理实践,引用事故及事故致因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冰山理论、民谣和蝴蝶效应、木桶定律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广泛吸取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等学科知识,详细阐述了人、物、系统和制度构成了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四要素”及其关系,奠定了本质安全型煤矿理论模型的理论基础,确立了创建本质安全型理论体系和本质安全型煤矿的內容体系。同时对安全保障体系、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防和防治水7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制定了本质安全评估标准。从本质安全的应用和效果上,深入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