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伟等编著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理论与方法》主要介绍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全书分四篇。篇交通枢纽规划概述,内容包括:交通枢纽的概念与特性,交通枢纽规划;第二篇交通枢纽规划的基本原理,内容包括:枢纽规划的原则、程序、内容、形式及要求,交通枢纽规划的前期准备和综合调查,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分析预测,枢纽交通需求预测,交通枢纽规划方法(包括交通枢纽选址、线网规划、交通组织设计),枢纽交通影响分析,枢纽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第三篇交通枢纽规划,内容包括:铁路枢纽规划、港口枢纽规划、公路主枢纽规划、机场枢纽规划和城市交通枢纽规划;第四篇综合枢纽规划,内容包括:综合枢纽规划概述、航空与高速铁路综合枢纽规划、港口与铁路综合枢纽规划。《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理论与方法》可作为交通运
近20余年来,中国现代斜拉桥得到快速发展,已居水平。本书作者根据近些年来参加我国数座大跨径斜拉桥建设工程的实践经验,在其于1992年所编著出版的《斜拉桥》一书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增删与订正工作,删除了许多过时陈旧的内容,补充了近年来斜拉桥建设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发展与新成就,写成了本书。 本书共7章,分别介绍了斜拉桥概论、斜拉桥结构、斜拉桥的计算分析、斜拉桥的设计与施工、斜拉桥试验、斜拉桥的管理养护与维修、斜拉桥实例等内容。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取材新颖、素材丰富;内容涵盖斜拉桥的理论、设计、计算、施工、检测及养护维修等各方面。 2.资料详实、插图众多;书后还附有大量外知名斜拉桥概况表、桥式图集。 3.内容实用、针对性强;本书几乎涉及到当今世界上所有知名的斜拉桥,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近20余年来,中国现代斜拉桥得到快速发展,已居水平。本书作者根据近些年来参加我国数座大跨径斜拉桥建设工程的实践经验,在其于1992年所编著出版的《斜拉桥》一书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增删与订正工作,删除了许多过时陈旧的内容,补充了近年来斜拉桥建设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发展与新成就,写成了本书。 本书共7章,分别介绍了斜拉桥概论、斜拉桥结构、斜拉桥的计算分析、斜拉桥的设计与施工、斜拉桥试验、斜拉桥的管理养护与维修、斜拉桥实例等内容。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取材新颖、素材丰富;内容涵盖斜拉桥的理论、设计、计算、施工、检测及养护维修等各方面。 2.资料详实、插图众多;书后还附有大量外知名斜拉桥概况表、桥式图集。 3.内容实用、针对性强;本书几乎涉及到当今世界上所有知名的斜拉桥,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道路与机场设施的管理是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本书汇集了作者2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阐述了道路与机场设施性能的描述方法、评价指标、预测方法和模型、决策分析方法和模型以及系统集成方法的研究背景、建立过程和研究结果,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陆路工程(公路、城市道路、铁路、机场、广场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的教师和研究生等参考。
桥梁设计是一种艺术。每一座桥都有它特殊的地理、人文、经济和政治等背景,所以每一座桥都是的。这就是为什么这十多座桥都不雷同的原因。我觉得,设计这些桥梁的经验应该是有价值的。在这《造桥构思》里,作者特别对每一座桥的设计理念予以解释:为什么菜园坝大桥使用长方形的箱形拱肋而不用钢管,为什么大沽桥的两个拱不对称,为什么嘉悦大桥的人行道放在下层,等等。我希望这些经验对年轻的工程师们能起一点启发的作用。
本书从中国隧道工程建设的发展出发,系统论述了围岩变形失稳塌方、涌突水、涌突泥、隧道洞内泥石流、涌沙、煤与瓦斯突出爆炸、岩爆等隧道洞内地质灾害及因隧道洞内塌方、涌突水、涌突泥、隧道洞内泥石流、涌沙引发的地面塌陷及地表水源流失枯竭灾害及其危害;总结了中国隧道地质灾害状况;按断层及其破碎带、节理密集发育破碎岩体、岩溶、软岩(含软夹层)、煤层与瓦斯及其他有害气体、含水体、在采及废弃矿巷、饱水全风化及暴露后极易风化软化岩脉、褶皱;阐述了隧道洞内地质灾害与不良地质体的关系;介绍了隧道施工地质预报方法、施工涌水预报方法、隧道施工地质预报体系建立;按界面预报和体预报论述了不良地质体的预报和不良地质体施工处理技术方法和隧道施工地质预报涉及的工程岩体(围岩)分级方法。
《商用汽车图文集成》注重于技术性,兼顾政策性、市场性,并具有的学术价值;涵盖客车、卡车、专用汽车、挂车,涉及当代外主流的以及新兴的160多种(类)车型;按照结构、用途分类,分别从定义及分类、基本结构特点、基本设计要求、外产业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等4个方面,阐述每种(类)车型发展的整体面貌、成果和未来趋势;全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商用车世界;凝聚了近80家行业企业、机构的150余名资深作者的智慧。
本细则是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结多年来的工程实践,在编制《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的基础上组织编写的。细则将公路挡土墙的设计理论、方法和施工工艺等归纳为实施条文。内容包括:公路挡土墙上的作用、稳定性设计验算理论,重力式、半重力式、悬臂式、扶壁式、嵌岩桩板式、锚杆、锚定板和加筋土等挡土墙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方法和要求等,并引入了经实践验证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及公路设计新理念,对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相关条文进行了细化和解释。细则中含有较多的研究试验数据、图表和算例等,可供公路挡土墙工程设计、施工时参考。
本书结合广东省公路管理部门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旧、危桥改造工程实例,对IH、危桥技术改造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全书共分12章,其中第4章主要介绍了广东省内桥梁常用维修加固技术,对11种不同的加固方法的特点、适用条件、力学特点、构造要求及施工工序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5章到2章分别介绍了空心板梁桥、T梁桥、预应力混凝土T构 挂梁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双曲拱桥、刚架拱桥、钢筋混凝土中承式拱桥、桥梁下部结构及基础维修加固技术改造。文中列举了大量工程实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供公路、铁路和城市建设部门从事桥梁养护、管理与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对公路工程工程量清单及其台账、工程量清单预算、工程量清单合理定价等的编制与审查的管理流程与适用范围、工作原则与工作内容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本书供从事公路工程建设、监理、施工、管理及咨询等工作人员使用,也可供有关院校师生作为提高公路工程造价水平的实践资料。
2006~2007年,为了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辉县市百泉、凤泉区郭柳和卫辉市山彪三处墓地进行了全面发掘,清理了近120座墓葬。本书全面、系统地报道了这批资料,从墓葬形制、规格和年代及随葬品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为探索豫北地区汉、唐、宋金、明清时期丧葬习俗和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 本书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研究者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本细则是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结多年来的工程实践,在编制《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的基础上组织编写的。细则将公路挡土墙的设计理论、方法和施工工艺等归纳为实施条文。内容包括:公路挡土墙上的作用、稳定性设计验算理论,重力式、半重力式、悬臂式、扶壁式、嵌岩桩板式、锚杆、锚定板和加筋土等挡土墙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方法和要求等,并引入了经实践验证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及公路设计新理念,对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相关条文进行了细化和解释。细则中含有较多的研究试验数据、图表和算例等,可供公路挡土墙工程设计、施工时参考。
本书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作者提出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其在现代铁路工程中的应用实践。全书共十九章,分上、下两篇。上篇(前十章)完整论述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学术思想、理论模型、求解方法、仿真方法、试验方法及评价方法等;下篇(后九章)介绍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的工程应用,以机车车辆与线路动态性能匹配设计为主线,重点围绕机车车辆与轨道结构动态相互作用安全问题,紧密结合中国铁路发展实际,全面阐述该理论在现代高速铁路、重载铁路、提速铁路及城市地铁工程中的应用概况,并选取一系列典型工程应用实例予以介绍。本书不仅理论学术水平高,而且工程实用性强,适合于机车车辆和铁路轨道专业的科研、设计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并可兼作高等院校车辆工程、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本书论述了电动车辆能量传输与回收技术,是电动车辆领域的一部学术专著。全书共8章。前4章介绍了电动车辆能量传输理论、纳米能源传输技术和电动车辆能量传输测试系统等,重点介绍的能量传输技术包括电磁传输技术、纳米能源技术与微系统技术等。后4章介绍了电动车辆能量回收技术,包括制动能量回收技术与压电能量回收技术等。本书以电动车辆能量技术为核心,重点围绕电动车辆的能源传输与回收技术问题,阐述了电动车辆的关键能源技术。本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脉络,为电动车辆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