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结作者团队近十年对表层水中溶解有机物(DOM)光化学活性及其氧化潜势的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地阐述不同类型DOM(如高原湖泊DOM、河口水DOM、塑料溶出物、溶解黑炭等)的光化学活性的差异及其对水环境中经常检测出的有机微污染物转化的影响机理,并基于简单的光谱参数构建可用于预测DOM光化学活性的预测模型。研究成果对认识表层水中污染物的光化学持久性和提升流域污染物治理效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本书基于作者近二十年在油气田污染控制相关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详细介绍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治理现状和复合型污染特征,深入阐述多重物化 -生物工程耦合技术的原理,并列举了多重物化-生物工程耦合技术在油气田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本书主要介绍电子垃圾拆解处理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特征与健康风险消减,以及与电子垃圾污染相关的暴露特征、毒性效应及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全书共9章。章概述电子垃圾的来源组成、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效应,并简述我国电子垃圾的污染特征;第2章介绍电子垃圾相关的重金属污染特征、迁移转化及暴露特征;第3章介绍电子垃圾拆解处理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和暴露风险;第4章对电子垃圾拆解处理产生持久性有机物污染进行详细介绍;第5章对电子垃圾产生污染物的人体暴露特征、健康风险及人体生物监测方法进行阐述;第6章对电子垃圾相关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流行病学案例进行介绍;第7章对电子垃圾拆解处理排放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转化机制和健康风险消减进行介绍;第8章介绍电子垃圾拆解处理排放大
本书是作者近20年来开展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是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自然条件下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特征、过程与有效性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系统介绍了典型区域大宗作物农田、设施菜地、果园、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站、市政污泥农用地、电子废旧产品拆解场地及周边、冶炼场地及周边、矿区及周边、石油开采场地及周边、化工场地及周边、地球化学高背景区等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特征,解析了土壤污染源与成因。在此基础上,系统阐明了土壤中重金属(镉、铜、锌、铅、砷、汞等)和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酞酸酯、抗生素、二苯砷酸、二?f英等)的形态、吸附、分配、富集、迁移等特性、过程及预测模型。这些研究成果对认识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演变和制定土壤污染防控修复策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
本书系统地评估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应的碳蓄积和辐射强迫效应,主要内容涉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基本概念辨析、通用的几个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全球大尺度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时空动态分析及其对应的地域特征;具体到中国,强调了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城市扩展和耕地的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在区域尺度上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应的碳储量、碳封存潜量、生态效应和辐射强迫。本书不仅可以提升人们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区域气候的机理性认识,还能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并且对科学调控人类土地利用行为也具有重要意义。
《直接液体燃料电池》是“先进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化技术丛书”分册之一。本书根据直接液体燃料电池的特点、组成、结构,从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出发,重点介绍当今直接液体燃料电池在电极材料、离子交换膜、膜电极及电池集成技术方面的进展,并对其他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液体燃料电催化给予关注。书中对直接液体燃料电池关键电极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电池组装与测试技术均有详细介绍,具有很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借鉴本书内容可以快速展开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并能深入了解当前能源电化学技术在本领域的研究进展。本书适合从事电化学、电催化、能源、材料及燃料电池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考学习。
本书是由Walter Kaiser和Wolfgang Konig主编的Geschichte des Ingenieurs——Ein BeruFin sechsJahrtausenden一书的中译本。 本书较为完整地向读者介绍了6000年来工程师在人类文明技术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所作出的贡献,旨在为历史研究人员提供工程师历史的总体介绍,希望有助于他们的进一步研究。同时,也为工程师介绍这一群体的传统,有助于他们温故知新。本书揭示了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19世纪以来形成的工程师的重要职业特点,例如必须不断应对理论和实践之间出现的矛盾,以及必须提高对这一职业经济、法律和伦理层面的敏感性。 本书可供工程师和从事高等工程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人士作为参考书籍使用。
《土壤污染溯源方法与实践——以经济快速发展区场地为例》是一本全面阐述场地土壤污染源解析方法与应用成果的专著,阐明了经济快速发展区的场地特性,概述了溯源传统方法及新技术,针对不同尺度、不同场景、不同污染物研发了特异性的源解析手段并开展了案例分析,延伸了农药新污染物筛查与风险以及土壤-地下水的污染诊断方法,突出了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土壤污染溯源方法与实践——以经济快速发展区场地为例》提出的场地土壤污染溯源方法体系可以支持土壤污染责任认定,减少污染物向土壤持续输入,实现土壤污染精准防控,进而为场地修复及再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608GB30458~30483(2013年制定)》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它在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大气颗粒物污染在线源解析技术:基于单颗粒质谱》主要阐述了基于单颗粒质谱技术的颗粒物源解析技术及应用,向读者介绍单颗粒质谱的发展历程与设计思路,详细地描述了基于单颗粒质谱的动态源解析原理及方法,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单颗粒质谱技术的发展现状,并汇总了基于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 )在外大气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展示了大量的基于单颗粒技术的应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