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也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本书是作者研究团队30多年研究工作的积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微观研究到宏观研究,采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土壤科学的方法,以总结黑土研究的主要成果为目的,以论述黑土生态过程为主线,系统阐述了黑土的形成,黑土的分类及其形态特征,黑土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长期施肥对黑土肥力的演变规律,黑土有机质平衡理论与应用,黑土养分管理与高效利用,黑土耕地地力评价,作物适宜性评价,黑土区粮食生产能力,黑土保护机械及农化产品,黑土培肥改良关键技术与模式,障碍土壤培肥改良技术与模式,肥沃耕层构建,黑土可持续发展战略。力求使读者对黑土生态过程有全面的了解,以此推动全社会对黑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确保在中国未来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
著名海外汉学家、李约瑟的学生白馥兰,及其伙伴芭芭拉·哈恩、约翰·博斯科·卢杜萨米、蒂亚戈·萨拉瓦共同进行的农业人类学研究。对比不同文明视野下的农业智慧,发掘鲜为人知的农业文明:中东的郁金香品种研发系统领先世界几百年;阿拉伯的椰枣绿洲文明包罗万象、兼收并蓄;令亚洲古文明勃兴的灌溉工程、改变西方人饮食习惯的可可豆、创造绿洲文明的椰枣树、日本小农的手作酱油、鼓励了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土豆……农业改变世界的同时,世界也重塑着农业这本书主要反对了史学界被欧洲中心主义统治的现象,采取了多文明比较的视野,对中国的粟种植,轮种,农作物多样化交口称赞。本书也是一本技术史类的图书,作者对植物的物性进行了历史性剖析。通过详细解剖植物变成作物后,文化和意义层面的转变,探究农业对人类的影响。
白馥兰著的《跨文化中国农学(精)/跨文化研究丛书》要讨论的问题是:中国农业科学知识及其木版平面插图是怎样流传的?这种知识被反复物质化之后,在成为具体的人工物被投入使用之后,又是怎样被证明可以成功的?本书拟揭示这一过程的历史形态,并指出其中的许多农业新知识是怎样在解决危机中诞生的, 简要讨论中国的农业科学知识在物质化的实践活动中,在一种包容多元文化要素的体系中,所形成的超时空的阐释框架,正是这种框架稳定和发展了中国的农业科学。
由王秀忠、隋斌主编的《二十四节气农谚大全(精)》共分五大部分,分别为“节气总体描述农谚”、“春季农谚”、“夏季农谚”、“秋季农谚”和“冬季农谚”。 每个季节谚语下分六个节气谚语,如“春季农谚”条目下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每一节气的开头,附有一段关于该节气的简要介绍。 部分谚语根据原书记载,附有流传地区和注释。同一谚语的各种异文,有的虽然只是一、二字之差,也都尽量保存。 一条谚语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节气的,归在该条谚语中优选出现的节气条目下,如“立冬不撒种,春分不追肥。”归在“立冬"条目下。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优选残留限量 GB2763-2019 代替GB 2763-2016、GB2763.1-2018》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中国乡村何以兴》由陈文胜著
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是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数千年来,茶从药用到食用再到饮用,从满足人体需求的解渴之饮逐步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举国之饮。饮茶之风已深深融入炎黄子孙的生活,血脉相传。茶是一种绿色、天然、健康的饮品,通过茶马古道、万里茶道、丝绸之路等,由中国传播至世界各地,与异国文化融合,形成了各国独具特色的茶叶产品和饮茶风俗,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展茶学研究的国家,茶叶科学和文化研究的成果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茶,享受一杯茶带给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但是,茶科学和茶文化博大精深,常令人望而却步或百思不得其解。因此,中国茶叶学会组建了编写专家小组,以问答的形式编
《六堡茶种植与加工》系统介绍了茶叶的基本常识,包括茶树的起源、茶叶的传播、茶叶的种类等,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六堡茶,不仅对六堡茶的历史进行了追溯,还介绍了六堡茶的栽培(主要包括种苗的繁殖、茶树的种植、茶园的管理、茶叶的采摘等)、六堡茶的加工(主要有古代的六堡茶加工、现代六堡茶的加工、六堡茶加工机械以及六堡茶产品的质量要求)、六堡茶的贮藏(如六堡茶大容量贮藏及家庭用茶贮藏),可谓对六堡茶的主要方面均有所涉及,为人们全面了解六堡茶提供了范本。 《六堡茶种植与加工》是一本关于六堡茶的学术专著,主要适合于从事六堡茶种植和加工的基础研究者阅读,同时对涉及茶叶研究和开发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医药、农林、食品、饮料、日用化工、饲料及其他诸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动物基础营养之动态配方体系建设(家禽与猪)——以动物生长性能为基础的营养体系》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猪与禽的“动态配方体系”。“动态配方”不是某种概念或理念,而是切切实实的“数据组群”,包括“动态的原料数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和出口物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我们穿的衣服、喝的牛奶、吃的面包、居住的房屋等无不与农业密切相关,农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为人们创造出日臻美好的生活。但是,在当今社会,不少人忽视了农业的重要性,对农业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甚至连衣食的来源都不甚明白。作为农业科普工作者,有必要向公众传播农业科普知识,回答衣食的由来。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作为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和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轻工业部门提供原料。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麻类并掌握丝绸纺织技术的国家。起源于中国的作物品种有粟、黍、稻、大
《外来生物入侵: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介绍了近二三十年以来,有一种生态灾难愈演愈烈,这就是生物入侵。实事求是地说,物种的分布和扩张在人类出现之前就是地球史的一部分,这不是人类的原罪。但是最近三四百年以来,由于科技、产业、商贸、旅行等的大规模展开,使得物种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人类为了经济利益、为了满足自己赏心悦目的需求和饮甘餍肥的口腹之欲而大肆转移物种,更如雪上加霜,引发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一片哀鸣。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是真正的生物入侵者,一手导演了残害美丽大自然的血案。
本书主要介绍了靠前外很近20年来关于土壤中铜的研究成果,包括土壤环境中铜的化学行为,有效性毒害,生态风险评价和环境质量基准。主要为铜的环境化学过程和原理、土壤中铜的形态和分析方法、土壤-植物系统中铜的有效性及施肥、土壤环境中铜的风险评价方法、土壤环境中铜对植物的毒害 、土壤环境中铜对微生物毒害、土壤中铜的来源,污染及调控、土壤中铜的环境基准、土壤铜污染的防治与修复。
《曲沃县耕地地力评价与利用》是对山西省曲沃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成果的集中反映。是在充分应用“3S”技术进行耕地地力调查并应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成果评价的基础上,首次对曲沃县耕地资源历史、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应用大量调查分析数据对曲沃县耕地地力、中低产田地力、耕地环境质量和果园状况等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揭示了曲沃县耕地资源的本质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耕地资源合理改良利用意见,为各级农业科技工作者、各级农业决策者制订农业发展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科学施肥,退耕还林还草,进行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以及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曲沃县耕地地力评价与利用》共八章。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第二章:耕地地力调查
《茶学名师拾遗/中国茶文化丛书》主要回忆了我国著名的几位茶学名师一些鲜为人知的经历:1。吴觉农:吴觉农创茶叶专业在复旦大学;吴觉农的科技兴茶思想。2。陈椽:陈椽是我国现代高等茶业教育奠基者之一;陈椽经历了;陈椽致力茶业科学研究,推动茶业科学和茶叶生产发展;陈椽心系福建故乡,情牵茶缘;陈椽辛勤耕耘,誉满海内外;陈椽身系茶农,大力开发名优茶,为茶区脱贫致富贡献力。3。庄晚芳:庄晚芳是中国茶树栽培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4。王泽农:王泽农是我国茶叶生化创始人。5。张天福:张天福是中国现代十大茶业专家之一。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伴随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期的到来,举国上下为之忧虑的“三农问题”,走怎样的道路等诸多时代难题,已经成为上至决策者下至普通百姓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对此,中国特色的农业伦理学是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 《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发展史和中国传统伦理哲学思想史,观照现代农业伦理观与中国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耕地农业的非和解关联,对中国农业伦理思想做了系统的总结和深刻反思,从而阐明了中国农业对中国社会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的响应,因缺乏正确农业伦理观而引发的严重后果。该书在继承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学者的有益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提出时之维、地之维、度之维、法之维多维结构的农业伦理学体系,尝试从哲学伦理道德的高度,寻求中国农
本书收录了我国主要野菜220种,并对它们的识别特征、营养成分、药用功效、食用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每种野菜均配有实地拍摄的形态鉴别彩色图片。还提供了96种野菜菜肴成品图片、各种野菜采集时间表和野菜名称索引,方便读者鉴别和制作野菜。本书可供广大野菜爱好者及野菜开发部门、食品烹饪部门、宾馆饭店、教学及科研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此书作者蒋文龙系农民日报社浙江记者站站长,扎根浙江三农新闻报道20余年,推出了一大批富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此书取名《只此青蓝》,主要选录了最近五年多来,蒋文龙与驻站记者朱海洋师徒两人的50余篇深度报道。这些报道刊发后,很多都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的就有近一半之多。从内容上看,该作品集主要通过一根根乡村脉搏的“望闻问切”,传递出浙江最前沿的新理念、新思考、新实践、新模式、新路径。其把最主要的笔触聚焦乡村产业经济,通过机制建设、产业培育、农旅融合、乡村经营的观察,呈现与刻画在浙江大地上所呈现出的勃勃生机,并且为全国各地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尤其是实现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提供借鉴和参考,也是对新闻作品的“二次传播”,产生更深远、更多元的综合效应。
《澳洲坚果病虫原色图谱》编著者不仅吸收参考了外澳洲坚果的研究成果而且结会了自身的实践管理经验,编写了《澳洲坚果病虫原色图谱》编写的内容具有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虫害主要介绍危害特点、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防治技术病害着重介绍症状、病原、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技术同时补充了其他危害 《澳洲坚果病虫原色图谱》图文并茂,希望可为种植者提供帮助和参考。
本书分四章,介绍了绿肥基础知识、绿肥主要种植制度、主要绿肥作物种植技术、绿肥综合利用技术等。本书内容涵盖紫云英、田菁、苕子、箭筈豌豆、二月兰、肥田萝卜等主要绿肥作物种植技术,绿肥翻压、饲用、菜用、油用、蜜用及“绿肥 ”产业模式等综合利用技术。本书以翔实的文字资料和丰富的一线图片,全面展示了当前绿肥科研和产业的重要进展和实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