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关键的生产要素,是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根子。保护耕地是保障 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本书是作者带领研究团队30多年研究工作的积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微观研究到宏观研究,采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土壤科学的方法,以总结红壤研究的主要成果为目的,以论述红壤生态过程为主线,系统阐述了红壤的形成过程,黄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变化特征和规律,红壤退化的进程等。力求使读者对红壤生态过程有全面的了解,以此推动全社会对红壤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确保在中国未来食物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书为温铁军教授带领福建农林大学团队的又一科研成果。 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和农业困局,农业困境和人类文明的出路在哪里?答案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产业化农业向农业可持续回归。 本书首先论述了人类农业文明受地理气候自然等约束而具有先天的差异性及其演化,阐述了农业的本质以及农业与生态的密切关系。进而有了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农业1.0对应殖民地大农场,中国因受资源禀赋硬约束,难以效仿其走规模化农业道路。农业2.0对应设施化农业、工厂化农业,近年来面临高亏损和严重的环境负外部性。农业3.0对应三产化农业,因其与形态各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资源相结合而呈现出多元化。农业4.0意即社会化生态农业。通过互联网等工具,将农业多功能性所内含的教育文化、历史传承等非经济功能彰显出来,带动农村经
本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甜瓜育种与栽培专家徐志红等编著。 作者紧密结合我国甜瓜生产的现状与需求,系统介绍了目前我国甜瓜生产现状、甜瓜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甜瓜的营养含量和保健作用;甜瓜栽培品种的实用分类与优良品种;常规育苗技术、嫁接苗育苗技术、基质育苗技术及直播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小拱棚栽培技术;甜瓜中棚、大棚栽培技术;日光温室栽培技术;棚室滴灌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病虫害安全防治技术;采后储运与保鲜技术等,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操作性强,对实现甜瓜安全及高效生产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适合从事甜瓜生产与科研工作的人们参考。
《现代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丛书:水果贮运保鲜技术》简要地介绍了新鲜水果及果干的贮运保鲜原理、技术,重点介绍了其贮运保鲜方法。既收录了大规模贮藏、保鲜、运输所采用的标准化贮运保鲜方法,又收集了果农所需要的中等规模的贮运保鲜方法,还汇编了适合经营户及家庭贮藏的小规模贮运保鲜方法,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因此,《现代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丛书:水果贮运保鲜技术》可作为广大种植户、经营户、加工户、运销户、科研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配方施肥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项农业新技术。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中科学计量施肥的开始。全书主要从配方施肥技术的发展和作用、配方施肥技术的理论依据、配方施肥基本技术和方法、主要农作物配方施肥技术、复(混)合肥料基本知识这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本书由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组成。总论部分着重介绍发展中药材生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繁殖、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和产地实加工、药用真菌的培养等技术和一般原理。各论部分重点介绍人参、半枝莲、红花、山茱萸、丹皮、茯苓等100种常用中药材的种植技术。全书栏目突出、内容详细、语言通俗、技术实用、图文并茂。可供中药材种植户、药材培植场、多种经营技术人员以及中药材经销人员和大中专医药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近20年来作者对沙棘育种与栽培各领域研究工作的系统总结。在育种方面涉及种群构成及其遗传变异规律、种源选择与母树林的营建、选择育种、引种与实生选种、杂交育种与杂交种子园的营建以及良种繁育途径与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栽培方面则详细分析和介绍了各种育苗方法和技术、造林规划设计的原则、各个林种的造林地选择与造林方法,以及对天然林、人工林、沙棘园的经营管理措施。内容系统、全面、翔实,针对具有重大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沙棘的特点,提出并实施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在多个方面有独到的见地和创新,是一部科研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著。 本书可供林业、农业、水土保持等专业领域的大专院校师生及相关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以及林业、农业、园艺、水土保持等基层单位科技工作人员参考。
本着为广大基层农技人员普及粮油新品种、新技能和新方法等知识的目的,编者蔡仁祥、孙健编写了《粮油生产知识读本》一书。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一、粮油产业现状、发展前景;二、粮油优良品种介绍;三、粮油生产技术;四、粮油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五、新型粮油高产高效农作制度模式。本书内容丰富,知识全面,技术实用性强,对浙江省发展粮油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本书可作为各地开展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教育的配套教材,也可作为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食用菌栽培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其发展非常迅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产业化基地不断涌现。目前,全国食用菌年生产总量已达1800万吨以上,在农业种植业领域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大批农民朋友因从事食用菌生产而走上致富之路。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食用菌病虫害已越来越猖獗,并成为食用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种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因各种杂菌污染、病虫侵入引起食用菌大面积栽培失败、产量大幅度降低、品质低下,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总损失的70%以上。 为帮助食用菌从业人员识别一些常见的食用菌病虫害种类,普及食用菌病虫防治的基本知识,本书作者在总结科研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已有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同时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
本丛书立足中国北方农村和农业生产实际,兼顾全国农业生产的特点,以推广知识、指导生产、科学经营为宗旨,以多年、多领域的科研、生产实践经验为基础,突出科学性、实用性、新颖性。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尽量做到“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本丛书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与经营、休闲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多个领域,使农民在家就可以走进专家的“课堂”,学到想要了解的知识,掌握需要的技能,解决遇到的实际难题。
本书是*《面向21世纪高等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实践》(04—13)项目成果。在以往长期教学、科研的基础上,参考目前国内外种子贮藏加工科学领域研究的进展和成果编写而成,是学习和掌握种子贮藏加工科学技术的工具书。全书主要分为种子贮藏生理、种子的物理特性、种子加工原理和技术、种子仓库害虫及其防治、种子微生物及其控制、种子仓库及其设备、种子的入库、种子贮藏期间的变化、种子贮藏期间的管理、低温仓库种子贮藏特点和管理、主要作物种子贮藏技术、顽拗型种子贮藏、种子贮藏加工新技术及其应用等十三章组成。全书除了阐述种子贮藏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实用技术外,对种子贮藏加工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也做了介绍,如种子的超干保存、种子的超低温贮藏、种子包衣与引发技术进展、核心种
花卉在生长过程中常发生许多病害和虫害,降低了花卉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花卉病虫害种类的多样性和发生条件的复杂性,给病虫害的准确诊断带来很大困难,而准确诊断是有效防治的基础。基于此,本书以彩图形式介绍常见花卉病害症状、病原形态,害虫为害状、害虫形态。同时,扼要说明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为避免大量重复,本书以病虫名称分类,分列各种病害的症状和害虫为害状。读者可参考病虫害实例,对类似病虫害进行对照诊断和防治。本书可供花卉生产者和爱好者使用。
韦金笙主编的《中国盆景制作技术手册(第2版)(精)》是实用性较强的盆景制作技术性工具书。在具体介绍中国盆景的分类方法、制作盆景的主要树种和石种,中国盆景各种风格、流派的主要特点等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树木盆景、山水盆景、树石盆景和微型组合盆景等的制作技艺;同时,还详细介绍了盆景养护管理技术、盆景鉴赏方法,以及古盆、几架鉴赏知识等。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全面,操作步骤说明详细,可供相关领域技术人员、盆景制作爱好者和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安全土豆高效生产技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结合图解,针对我国不同栽培区域的土豆生产特点,介绍了适于种植的品种类型、优良品种及其配套的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储藏加工技术等。内容丰富,切合实际,实用性强。
《高职高专教育“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种子生产与管理》是高职高专教育“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种子生产与管理》介绍了种子生产的基本理论,自交作物、异交作物与无性繁殖作物种子生产的基本知识和生产技术,蔬菜种子生产的基本知识和生产技术,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的基本知识,种子室内检验与田间检验及种子加工贮藏技术。每一项目前增加了项目导人,使学生对本项目学习产生兴趣并对常规的课后复习进行分散,便于学生复习。 《高职高专教育“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种子生产与管理》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成人教育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生物技术工作的人员参考。
本书共分三个大的部分,部分概括地介绍了除草剂混用的意义、使用方法和发展方向;系统地介绍了各类除草剂混用后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及其产生这些变化的机理;第二部分深入详细地介绍了各类除草剂混用后对其除草效果的影响、除草谱的变化、对作物的药害,并介绍了一些避免除草剂间拮抗作用、提高除草剂混用效果、减少混用除草剂对作物产生药害的措施,全面介绍了各除草剂企业生产的除草混剂配方;第三部分对主要作物田除草剂混用技术、小麦各生育时期除草剂混用和轮用方法、农田长期施用除草剂后各种恶性草相下杂草防治的系列技术性措施与策略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该书可以供广大农业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及农民朋友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