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两篇。第一章至第五章为总论,介绍真菌学的研究历史、真菌在生物中的界级地位、真菌分类系、植物病原真菌鉴定等基础知识。第六章至第十七章为各论,分别介绍鞭毛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的形态特征、分类体系,重点描述了与农业植物病害关系密切的“属”和“种”及其分类检索。该书可供植物病理学工作者、植保专业师生以及植保科技工作者阅读与参考。
全书分两篇。章至第五章为总论,介绍真菌学的研究历史、真菌在生物中的界级地位、真菌分类系、植物病原真菌鉴定等基础知识。第六章至第十七章为各论,分别介绍鞭毛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的形态特征、分类体系,重点描述了与农业植物病害关系密切的“属”和“种”及其分类检索。 该书可供植物病理学工作者、植保专业师生以及植保科技工作者阅读与参考。
本书重点介绍了柑橘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分布、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及无公害防治措施。同时介绍了柑橘生理性病害的发生症状、发生原因及矫治方法。本书内容力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针对性强。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吸收了近年科研成果。 ??? 本书适宜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柑橘生产者学习使用,也可供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王江柱主编的《混配农药使用(第1部)》从1000多种混配农药品种中根据生产中的相对重要程度与应用情况,选取了616种(剂215种、杀虫杀螨剂241种、及杀虫剂61种、除草剂99种)进行了阐述。由于生产企业和应用范围的不同,许多混配制剂的配方比例不尽相同。由于篇幅所限,每种混配制剂的配方比例选择则以生产中常见的或应用较多的为主。本书虽然从技术角度对许多混剂品种总结推荐了较多使用技术,但由于受到环境条件及作物品种间差异及敏感性的影响,具体使用时还要在当地农技人员指导下进行,或先进行试验确认后再推广应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为害及损失。书中所推荐的使用浓度及用药量仅适用于相应叙述的该品种的含量及比例。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为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药推广与经营人员及广大农民等,主要是直接面向农业生产线。
辽阔的草原对我国的生态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有相当大面积的草原,正不同程度的遭受着多种害虫的危害。因此,鉴定和识别害虫的种类对于开展草原害虫的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包括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各论部分记述我国常见的草原害虫共5目28科117种,其中包括直翅目7科48种、缨翅目1科2种、半翅目6科14种、鞘翅目9科360种、鳞翅目5科17种,并提供目、科、种检索表。 本书可供从事昆虫学教学和研究、植物保护以及草原保护工作者参考。
现在我国从上到下建立了上万所植物医院,几乎完全代替了植物保护服务体系。把植保站改成植物医院,姑且不论其业务内容是否有本质上的改变,名称的改变却体现了对植物保护认识的转变--要像医生保护病人那样去保护植物,植物需要植物医生。但是有"植物医学"这一学科体系,知之者却不多。 既然植物保护学科就是保护植物的,提出植物医学似乎是"多此一举",有"哗众取宠"之嫌。确实有人这样说。尽管现在不会再有人认为植物是没有生命的死物,但把植物看成是没有知觉的生物的人却不在少数,医生把无感知的人称为"植物人"就是证明。现代植物生理学恰恰证明了植物不但能感受各种信号,还有类似动物神经功能的信息传递系统,有类似动物内分泌系统的植物激素,有类似动物免疫功能的各类免疫物质。所以一位美国科学家把植物说成是"很慢的动物"(very sl
《植物园学》共分11章,系统地论述了世界植物园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成就。内容包括植物园与植物园学、植物园植物迁地保护、植物园植物引种驯化、植物园规划设计、植物园经营管理等。
《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细菌卷》实际内容包括植物病原细菌和植原体两部分,系统介绍了43种植物病原细菌和14种植原体(包括1种螺原体)的名称、分类地位、地理分布、寄主植物、危害情况、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和检验检疫方法等。 《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细菌卷》反映了相关植物病原细菌及植原体的新研究进展,对于开展植物病原细菌及植原体的检验检疫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植原体病理学》结合外对植原体病害研究的进展,进行系统归纳,分门别类,按植原体病害的病原学、病生理、病原检测、病害防治等各大方面尽量系统地介绍,另外,由于柑橘黄龙病的病原有别于植原体,因而,柑橘黄龙病在本书作为独立章节介绍。
王江柱主编的《混配农药使用(第1部)》从1000多种混配农药品种中根据生产中的相对重要程度与应用情况,选取了616种(剂215种、杀虫杀螨剂241种、及杀虫剂61种、除草剂99种)进行了阐述。由于生产企业和应用范围的不同,许多混配制剂的配方比例不尽相同。由于篇幅所限,每种混配制剂的配方比例选择则以生产中常见的或应用较多的为主。本书虽然从技术角度对许多混剂品种总结了较多使用技术,但由于受到环境条件及作物品种间差异及敏感性的影响,具体使用时还要在当地农技人员指导下进行,或先进行试验确认后再推广应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为害及损失。书中所的使用浓度及用药量仅适用于相应叙述的该品种的含量及比例。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为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药推广与经营人员及广大农民等,主要是直接面向农业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