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浙江农业园艺系叶自新副教授编著。内容包括:豆芽生产的意义和食用价值,豆芽的形态特点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豆芽生产技术,无须根豆芽菜生产技术等,并附有豆芽烹调方法。内容科明系统,技术科实用。适合豆芽生产作坊、家庭、饭馆、宾馆以及工矿、机关部队、学校食堂的豆芽生产者阅读。
《中国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及区划理论与实践》共分为上篇理论与方法、下篇实证研究共两篇,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风险评估及区划需求分析、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与区划理论等。张峭等人的这部著作是在近几年他们一系列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整理的。他们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做的是奠基性贡献。
《新型农民培训丛书:饲用玉米优质高产生产技术》较系统地分析了外饲用玉米生产、消费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发展饲用玉米生产的优势与问题。并对饲用玉米的概念与饲用价值、生产上推广应用的饲用玉米品种、饲用玉米优质高产栽培的生理基础与关键技术及其机械化生产技术等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论述。还介绍了我国饲用玉米主要病虫草害及其防治方法,以及饲用玉米秸秆饲料的青贮技术、氨化技术、碱化技术和微贮技术等主要加工技术。 《新型农民培训丛书:饲用玉米优质高产生产技术》主要读者对象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村玉米种植大户和农业中、高职院校的师生,也可供农业科技工作者参考。 由于编著者掌握的资料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大白菜图鉴》从多个方面以图谱的形式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大白菜科研与生产上所取得的成就。全书共分五个部分:概述了大白菜的起源与生产、科研发展史;大白菜的植物学性状;我国在大白菜栽培与育种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包括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重点介绍了现代大白菜育种理论与育种方法和技术、大白菜品种类型与品种资源、生产应用代表品种、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模式与技术、病虫害鉴定识别技术。
本书分章节阐述了目前玉米生产现状与因素(第一章)、明确了春玉米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的定量特征及因子(第二章、第三章)、重点讲述了春玉米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的光温匹配协调机制、肥水调控机制、耕层驱动机制(第四至六章),分别揭示了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的逆境适应机制、同化物运输机制及化学调控机制(第七至九章),最后提出了东北春玉米缩差增效技术及典型案例(第十章)。本书内容上突出了系统性、新颖性和引领性,旨在丰富和发展玉米产量差与效率差研究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可为推动我国春玉米丰产增效协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张艳芳、徐玉秀编著的《樱花栽培养护手册(彩图版)(精)》以章节形式编排,涉及樱花内容较为丰富,图文并茂,力求通俗易懂。全书共9章内容:第一章樱花概述,第二章樱花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第三章樱花分类与品种,第四章樱花栽培,第五章樱花繁殖,第六章樱花土壤与施肥,第七章樱花整形与修剪,第八章樱花病虫害及防治,第九章樱花欣赏与应用。
本书从水稻抽穗开花散粉习性、父本产粉量与花粉活力、杂交稻种子劣变及其预测模型、杂交水稻种子质量检验技术、人工辅助授粉与割叶、赤霉素的使用等多方面,科学、系统的阐述了水稻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及方法。 至三章介绍绪论、水稻异交栽培科学与技术、父本产粉量与花粉活力、第四至六章介绍柱头受粉量与受精、水稻异交障碍论、杂交稻高产制种潜力与开发、第七章介绍制种基地与季节的选择等。
《中国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调查(广东卷)》为中国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调查丛书广东湛江和惠州开展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包括高等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昆虫、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共10个生物类群,这是在湛江和惠州两市首次开展系统的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国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调查(广东卷)》成果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参考,也希望能为我国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研究及相关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本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大豆科研工作的专家集体编写,内容涉及大豆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遗传规律、分子生物学、生物固氮、品种选育、营养与施肥、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加工利用、转基因大豆安全评价、产业经济等多个方面,汇集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以来在大豆科研方面的主要进展。书中还收录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发表的大豆论文、专著目录和品种介绍。各章均附有中英文摘要。 本书可供从事大豆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生产管理的科技工作者和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
《羽衣甘蓝育种与栽培技术》编者是率先开展羽衣甘蓝育种的研究人员之一。在10余年的研究工作中,积累了较多的种间杂交、回交、自交、雄性不育优势利用、自交不亲和优势利用等育种技术经验,以及适宜本土的羽衣甘蓝栽培技术方法。在此把它总结出来,并吸纳外同领域相关技术成果,写成此书。一方面,有利于凝练羽衣甘蓝科研思路;另一方面,希望对羽衣甘蓝育种、栽培应用从业人员的工作有所借鉴。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约占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的40%,产量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50%。然而,水稻产量的维持大多依赖高量化肥和灌溉用水的投入,对资源利用、氮磷污染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水分与有机肥管理》从水肥耦合管理与有机肥归田两个方面探索了稻田生产系统面源污染的原位控制机理,提出了“AWD+SSNM”水肥管理新方法及有机肥替代化肥减排氮磷的新理论,为流域面源污染系统控制提供了支持。 《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水分与有机肥管理》内容丰富,研究角度多样,研究案例描述详尽、数据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可供环境、土壤、水文、生态、农业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特别是从事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的广大科技人员,对从事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
《土壤肥料学(第2版)》共11章,章为绪论,第2章讲述了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第3章至第6章,着重讲述了土壤的组成、性质、肥力及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和改良利用,同时阐述了我国土壤资源的管理问题;第7章着重阐述了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第8章至0章,讲述了植物的大量、中量、微量元素和复合肥料,以及各种有机肥料;1章介绍了施肥与生态和食品安全。 《土壤肥料学(第2版)》力图体现高等农林教育的特色,重视理论性,突出应用性,加强实践性,强调针对性,注重灵活性。 《土壤肥料学(第2版)》适合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生使用,也可供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管理干部参考使用。
本书着重介绍了抗除草剂基因转杂交水稻技术;全面介绍了抗白叶枯病基因、耐盐基因和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转水稻研究的成果;详细介绍了在转基因过程中外源基因的插入、整合和基因表达及其遗传的研究资料;同时对上述转基因稻米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本书资料翔实,富有特色,实用性强,可供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工作的人员、师生和科研管理人员参考。
《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手册》面向广大农民朋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各类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方法。《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手册》配有近80幅农作物常见病虫草害的彩色图片,能够帮您准确识别各种病虫草害的症状,同时,教会您用最有效的方法防治病虫草害,合理准确用药,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防治目的。
“莲藕覆膜厢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三改”为核心,改平作为厢作、改露地为覆膜、改深水灌溉为湿润管水,实现了增温早熟、节水调气、改土调肥、提高品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应用该技术不仅节水75%左右,而且每亩平均增产鲜藕700kg"以上。鲜藕提早上市15天左右,一般每亩增收900元以上。利用覆膜的增温节水效应,可大大扩展莲藕的种植区域,减少鲜藕的长途运输,其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来函、来电咨询该技术。为此,国家广电总局拔专款,委托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将该技术拍摄成科教电影在全国播放推介。 鉴于全国各地要求,湖北省十堰市农业局的科技人员在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农业推广研究员沈康荣同志的策划和主持下,将两项技术发明专利进行系统整理,编写成《
《土壤肥料与作物栽培知识问答》以问答的形式简介了土壤、肥料方面的实用性基础知识,系统地介绍了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果树的需肥规律、高产模式与无公害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重点介绍了有机、无机肥料的种类、性质、科学施用方法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