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缘青蟹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海水养殖蟹类。近年来,青蟹养殖业蓬勃发展,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模式愈益增多,产量也有所提高,2004年已达8000多吨。然而,由于对其繁殖生物学缺乏深入了解,人工育苗仍未获实质的突破,而且养殖生产仍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地阻碍了青蟹产业的持续发展。笔者们在厦大科研处立项的《锯缘青蟹生殖生物学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8605001)资助下,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青蟹的基础研究,接着连续获得多项国家、省部基金的资助,陆续开展了有关青蟹生殖生物学、幼体实验生态以及人工育苗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经过20多年不间断地认真钻研,取得了成果,在外刊物上发表了150多篇论文,兹选择其中的128篇论文汇编成《锯缘青蟹生物学和人工育苗与养成技术》一书。本书主要反映青蟹生殖生物学(含性腺、配子发育、
本书为“海水经济动物养殖实用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内容包括:海参、海胆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人工育苗、苗种培育、成参成胆饲养、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放流增殖、资源保护、产品的加工及质量标准等。内容丰富,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文字通俗易懂,适合于广大渔民水产养殖生产者、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阅读,也可供水产院校师生、有关科研、水产行政管理部门的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参考。
六十多年前,刘建康先生在黄鳝中揭示出雌雄同体和性反转现象,被当时国际认为是在低等脊椎动物中的发现。六十多年来,鱼类性别和生殖研究不但发展迅速、成果迭出,而且应用价值厚实,已为渔业所用。本书在重印刘建康院士关于黄鳝性别分化研究的两篇论文和英国皇家学会博洛博士针对黄鳝雌雄同体和性反转现象的发现在Nature上发表的专题评论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系统地论述了鱼类性别和生殖的遗传基础及其人工控制,内容包括鱼类生殖策略的多样性与特殊性,鱼类的性别决定与性别决定基因,单性鱼类的生殖方式及其遗传基础,银鲫生殖方式的特殊性及其遗传基础,鲤鱼的性别控制与全雌鲤生产,黄鳝的性反转及其调控机制,罗非鱼性别控制研究及应用,石斑鱼的性反转及其性别分化机制,以及鱼类生长的调控机制及其与生殖的相互关系等
贾晓平等编著的《人工鱼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是最近5年来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研究的理论和技术成果总结,是我国部以自主创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形成的人工鱼礁专著,是我国现代人工鱼礁科学技术研究进展新的里程碑。本书丰富和充实了我国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的理论,填补了我国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技术的多项空白,并针对我国人工鱼礁建设的实际需求,力求物化于礁区建设的实践。
福寿螺、田螺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易于饲养、养殖成本低、产量高,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福寿螺、田螺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的天然保健食品。 本书详细介绍了福寿螺、田螺的生物学特征、人工养殖技术、疾病防治及综合利用技术。本书图文并茂,技术措施具体,可供广大水产养殖户、水产科技工作者、水产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作为农业中学的培训教材。
《蛏蛤蚶牡蛎》以基层科技人员和海水养殖业者为对象,重视基础理论但不作为重点,吸取高新技术但以通俗方式体现,归纳总结先进科技成果及群众创新的实践经验,侧重质量提升和健康养殖技术,倡导“生态、高效、品牌”理念,预测分析海水养殖市场前景,加工、运销等配套技术,通俗易懂,简要实用,易于操作,图文并茂。
本书根据长时间序列的茎柔鱼生产统计数据,以渔业气候学为核心,开展物理海洋学与渔业资源、统计学等学科交叉研究,重点评估气候变化(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厄尔尼诺/拉尼娜、全球气候变暖等)对东太平洋不同海域茎柔鱼栖息地演变的影响,理解茎柔鱼资源变动的本质,为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全书共分为六章,依次介绍了茎柔鱼生活史及其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概况、东太平洋茎柔鱼渔场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同海域茎柔鱼种群分布差异的海洋动力因素分析、传统渔场秘鲁外海茎柔鱼的资源变动与不同环境因子的关联、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对不同时空尺度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气候胁迫下智利外海茎柔鱼和竹筴鱼栖息地的协同演变等内容。
鳗鱼肉味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有滋补强身之功,有人称鳗鱼为“水中人参”。再加之,我国养鳗自然条件优越,成鳗一直是销路很好的出口创汇产品。而且,我国养鳗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都从日本引进养鳗技术,经过几年的消化吸收和改进,从鳗苗捕捞、苗种培养到成鳗饲养管理、出口加工已有一套适合我国实际的完整经验,亩产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先进水平。但我国养鳗业与国外(尤其是日本)相比,主要差距之一就是鳗鱼饲料,包括原料的开发利用和配方、工艺等不足。实事求是地说,国产鳗鱼饲料无论在适口性、粘合效果、饲料效率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欠缺,直接影响养鳗生产效益和出规模化和科学化发展,特编写了这本《鳗鱼营养与饲料配制技术》一书。收集了国内外有关鳗鱼营养和饲料方面的文献资料,结合生产和科研的实践,
《生态养殖技术丛书:淡水鱼生态养殖技术》分为淡水生态养殖概论和各论两篇。上篇主要介绍了淡水生态养殖模式及前期准备、水质管理、饵料管理、药物类型及中草药防治;下篇介绍了淡水鱼类,虾、蟹类,贝类,蛙类,龟、鳖类,特种动物的生态养殖技术和模式。防重于治,中、西结合的理念贯穿全书;确保水产品安全,打破产品上市与出口的瓶颈。
由于采用高密度的养殖方式,追求高速生长的过度投饵养殖方式和养殖环境质量的恶化等因素,导致养殖鳗鲡病害的频发。近年,随着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鳗鲡养殖业面临的困难。因此,提高鳗鲡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是关系我国鳗鲡养殖产业今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提高鳗鲡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消除药物残留是核心因子,除控制环境条件、优化养殖模式、控制投入品质量外,病害控制技术是最重要的节点。
《江西省渔具渔法名录》是一本专门为渔政管理人员和相关水产人员编写的参考书籍,内容比较丰富、系统和全面,并配有插图,图文并茂。全书共分绪论和13个章节,并附有相关附录。绪论主要介绍江西省水系概况和主捕对象,捕捞渔业的悠久历史和漫长曲折的发展道路,以及此前历史上的渔具渔法概况;一章至第十二章为江西省鄱阳湖区及主要水系的刺网、围网、拖网、地拉网、张网、敷网、抄网、掩罩网、陷阱、钓具、耙刺和笼壶12大类渔具的名称、概述、作业原理、捕捞对象、渔具渔法、特点及危害性、归类等,第十三章为杂渔具渔法。附录编辑了常见捕捞学名词和术语、主要渔业法规、《渔具分类、命名及代号》GB/T 5147-2003、《渔网网目尺寸测量方法》GB/T 6964-2010、江西省主要鱼虾类经济动物概况等。《江西省渔具渔法名录》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师生和从
水产养殖水色是判断水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感观指标,更是关系到水产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水色包含着深奥的学问和道理。其中的“看水养鱼”就是我国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最朴素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