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林名优产品图志》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全面介绍了中国经济林栽培的利用历史、资源、生产现状、发展方向及良种推广;介绍了中国经济林栽培区划,将的经济林栽培区,划分为9个气候带、1个青藏高寒区域、8个干湿区、50个亚区和40个小区。各论介绍了我国经济林名优产品61种,分为干鲜果类、油料类、香料类、饮料类、药用类、原料类和蔬菜类7大类;介绍了每个名优产品树种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分布及资源、经济用途等,并配有彩色照片及英语译文,便于国际交流。该书可供生产、科研和教学单位的科技人员阅读参考。
《德汉林业词汇》是一部综合性的德汉林业、森林工业和林产工业科技词书。共收词约五万条,包括二十多个学科,如树木学、林木遗传育种、造林、森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生态、测树、森林病理、森林昆虫、森林防火、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园林与森林游憩、森林鸟兽与狩猎、木材采运、木材学、制材、木材干燥、木材防腐、木材加工、人造板和木制品工艺、人造板饰面工艺、木工机械、林业机械、林产化工和林副特产等。
《中国林业年鉴(2001)》是一部综合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林业建设重要活动、发展水平、基本成就与经验教训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每年出版一卷,反映上年度情况。2001年卷为第十五卷,收录限2000年的资料。 《中国林业年鉴(2001)》的基本任务,是为我国林业战线和有关部门的各级生产和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林业院校师生和广大社会读者全面、系统地提供我国森林资源消长、森林培育、林政保护、森林工业、林业经济、科学技术、专业理论研究、院校教育以及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年度信息和相关资料。
兰思仁编著的《2014中国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研究进展--大力推动城郊型森林公园发展》为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2014年年会会议论文集,各作者结合案例分析研究了我国城郊型森林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为我国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将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长江中下游滩地杨树栽培与利用》一书是上述课题对该部分研究的系统总结。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滩地概况的调查,滩地立地条件的划分和滩地利用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滩地综合治理的一整套实施方案;根据滩地杨树的引种和栽培试验,筛选出了适宜滩地栽培的杨树品种及无性系;通过对滩地杨树的生理生态研究,得出了在淹水条件下杨树主栽品系的生理特性;通过对滩地杨树生长规律研究,系统分析了杨树的生产力,并对不可立地、不同密度杨树人工林生长量进行了预测;为了保证滩地杨树造林的质量,还系统总结了杨树苗木的繁育技术;通过对滩地立地质量的评价和划分,提出了滩地杨树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经营管理方法;通过对滩地杨树主要经营模式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了滩地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和钉螺的影响,并对这些主要模式的效
曹福亮、毛贵川所编的《第二十次银杏学术 研讨会论文集》主要围绕“银杏之乡,美丽郯城,科 技助推,强业富民”这一主题,针对银杏栽培、加工 等方面的科研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与探讨。与会代表,主要围绕“银杏资源开发利用” 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进行了交流,为 我国银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意见
在《中国森林立地类型》中,按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对各立地亚区内的分异规律和划分立地类型小区、立地类型组和立地类型的依据及主导因子作了系统的阐述,并且在每个立地亚区内列举了有代表性的、典型的立地类型,详细分析其立地条件性状、特征、适宜的造林树种,并对立地生产潜力指标作了量化表述。从而丰富了整个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从宏观到微观所表达的内容;这也正是《中国森林立地类型》的一个显著特点。③在整理立地材料时,进行了必要的加工、提炼,详述中、小地域的地域分异规律对营造林有利的和制约的条件,为应用立地类型时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强调要尽可能列出各立地类型分布地区,以便落实到山头地块(小班),突出它的实用性。
王书凯、王忠彬、雷庆锋主编的这本《落叶树木实用图鉴》从林业生产及园林绿化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共编入东北地区常见的落叶树木49科106属150种(包括变种及品种),介绍了树木识别的基本方法,并配有彩色图片近2000幅,每个树种都有夏态和冬态识别特征及对应的彩色图片,是一本集实用性、知识性和科普性为一体的识别东北常见落叶树木的实用工具书。 本书的适用范围广泛,可供林业、园林绿化工作者及从事植物学、树木学、园林树木学、环境学、森林学等高、中等农林院校的师生学习参考,又可为树木分类的爱好者提供帮助。
本书包括:国外森林资源监测指标体系分析、中国森林资源监测指标体系分析、森林和湿地资源综合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等内容。
吴章文、周仲珩、何克军、崔晓东主编《广东龙门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1-2020)(精)》是在对保护区功能区划、保护、科研、宣教、生态旅游、多种经营、社区共管及相关的附属工程等项目做了详细的调查,对环境、大气、水质、放射性、空气负离子、植物精气、森林小气候、大型真菌、细菌等进行了监测和测定,对区内和周边的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对动植物、地质土壤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考查的基础上编写的该保护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为保护区进一步的科学发展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