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中有三条主线:魔鬼撒旦造访莫斯科,做了为期两天的逗留,并施展法术大闹了莫斯科;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历经劫难的情侣以特殊的方式终成眷属下令杀害基督耶稣的罗马总督本丢 彼拉多两千年的忏悔。这三条线索彼此穿插交替,通过巧妙的架构和时空的切换,为读者呈现了社会阴暗、丑恶和不合理的本质,同时也讴歌了勇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人性。这部小说此前已有多个中文译本,国内的读者也通常以这三条主线为基础,将小说的中心思想理解为撒旦的惩恶扬善、玛格丽特对爱情的忠贞和罗马总督对怯懦人性的反省。本书译者结合近年来俄罗斯学者的新研究成果,重新翻译了这部经典名著,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35000余字的译注,尝试对这部 旷世奇书 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本书是影响世界的百部文学名著之一。小说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开创了现代两性文学伦理上的新视角,淡化了常识上的社会内涵与道德是非,完成了"年少的美国诱惑衰老的欧洲"的寓言。 作为一份病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任性的孩子,自私自利的母亲,气喘吁吁的疯子 这些角色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危险的倾向;他们指出具有强大影响的邪恶。《洛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 父母、社会服务人员、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安全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一代人而作出
在亚美尼亚偏远的马兰村,一条古老的电报线和连山羊都难以行走的险峻山路是村民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式。村民们在无情的天灾人祸下簇拥在一起,顽强又浪漫地生存在富有魔幻色彩的乡间故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于战争、地震和疾病中幸存下来。奈琳 阿布加良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马兰村亚美尼亚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习俗和传统,快乐和悲伤,爱和伤痛,友谊和世仇,复仇和原谅 影响着这个村庄的几代人的生活。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死屋手记》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期发表的一部*重要、*有影响的作品,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冷静、客观的笔调记述了他在苦役期间的见闻。全书由回忆、随笔、特写、故事等独立成篇的章节组成,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各类苦役犯的可怕处境和精神状态,勾画出各种人物的独特个性。
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逃过了死刑,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像是落进陷阱中的狼。 喧哗、吵闹、喝酒、斗殴,愤怒、屈辱、痛苦、孤独 种种戏码轮番上演,人性被反复审问。 这座小小的监狱,就是偌大帝国的缩影。 俄国文学巨匠列夫 托尔斯泰说: 我不知道在全部新文学中还有比《死屋手记》更好的书了,包括普希金在内。
每个地下室人,都有一个敏感而挣扎的灵魂,这无可厚非, 但关键的是,时刻自省之余,要行动起来 ----------------------------------------- 《地下室手记》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主人公 地下室人 一名年约四十的退休公务员的长篇独白,内容探讨了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历史的非理性等哲学议题。第二部分是地下室人追溯自己的一段往事,以及他与一名妓女丽莎相识的经过。 地下室人 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西方自由思潮影响下的俄国小知识分子典型形象,其内心充满了病态的自卑,主张绝对的个性自由,与别人接触时谨小慎微,可在内心深处盲目自尊,思想和感情经常处于矛盾状态。 《地下室手记》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中所蕴含的先验性 地下室人 老鼠 等形象,表明了 多余人 的走投无路,既是整个人类存在窘境的一种隐喻,
《我们》被称为焚书年代里的文学珍品。作品描写了一个发生在一千年后的幻想故事:在一体国,公民没有姓名,只有号码。这里的人被包围在 绿墙 中,墙内的建筑包括寓所都是由玻璃或是其他透明材料制作或建造的,每个人都被暴露在 光天化日 下毫无保留。公民的生活遵循着统一的作息时刻,所有人在同样的时间从事同样的事情。任何敢于反对这种 幸福 的人都将会受到惩处。在这个透明的世界里,男性公民 机械工程师D-503,爱上了美丽、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公民I-330。一体国的好公民与一体国的反抗者的爱情在真与假的恍惚、对与错的犹疑中展开。故事的结尾:男主人公做了想象力切除手术,看着曾经为之神魂颠倒的爱人被送上死刑台而无动于衷 《我们》直接影响了后来的《1984》、《美丽新世界》等反乌托邦作品,成为反乌托邦三部曲的源头之作。除了
《关于爱情》收录十篇以爱情为主题的契诃夫短篇小说,藉由捕捉男女老少面对爱情时的微妙心理,试图探索爱情是如何发生又怎么结束。 契诃夫细细描绘出消逝的、想象的、即将来临的种种爱情样貌,有期待、温馨,也有荒谬、可笑,还有无力、困顿,在故事情节推展中,我们渐渐发现,在爱情的脉络之下,上演的却是人心所面临的困境── 他已经不能够再去爱了!就在他丧失对人的信任之后,心中满是空虚,他便成了厌世的人。生活是什么?我们为了什么而活?生活是空想、梦想 是腹语 但是他站在睡着的美人面前,突然间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心中有某种像是爱情的东西。他久久站在她面前,眼睛贪婪地望着她 ──《情系低音大提琴》 契诃夫要说的无非是面对爱情即面对生活,但后是童话般的快乐结局,还是永恒难解的僵局?从古至今似乎都一样费解,
契诃夫的短篇作品以语言精练、准确见长,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这部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了他的7篇作品,包括《散戏之后》(1892)、《侯爵夫人》(1889)、《伏洛卡》(1887)、《在故乡》(1897)、《邻居》(1892)、《无名氏的故事》(1893)、《没意思的故事》(1889)。
《女人们的谎言》为乌利茨卡娅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六个短篇。作者在这些故事中冷静剖析女性心理,提炼着生活的虚实。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或青春年少,或正当壮年,或垂垂老矣,她们用谎言编造(或者说补写)着自己的生活:那些不曾存在的孩子、虚构的情爱事件、借来的声名与才华、对底层生活的美化幻梦 这些谎言贫乏简陋,而它们所包装的真相更是贫乏简陋到让人疑惑她们编织谎言的动机。或许,甘心为谎言俘获的,从始至终都只是她们自己。
《次要人物》为乌利茨卡娅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七个短篇。故事灵感来自俄罗斯传统散文,它对 多余人 和 小人物 给予了关注和同情。 作者用微妙而清晰的视角,切入命运的肌理,突出了日常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起伏和转折,探索错位人生的起点。在作者的写作才华之下,这些小小的情节变得尖锐深刻,有时甚至令人后怕,但总的来说,这些故事都充满了象征意义,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1849年4月,陀思妥耶夫斯基被逮捕,同年12月被判处死刑,临刑时改判为四年苦役,然后充军。他在狱中给哥哥和弟弟写的信描绘了在狱中的生活,特别是最后一封,书写了他处在死亡边缘时的心理状态。这些书信记录了他对人类心灵极限的最初探测。即使在最为严酷的绝境,他也没有失去写作的强大意志,几乎是凭借写作支撑着全部的生存。 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报纸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和他的小说一样,在他的散文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呈现为不可替代的精神现象。它们不仅是我们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文字,也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生活和意识的许多根本特征。
曼德尔施塔姆是20世纪俄苏最有才华也最传奇的诗人。在内战时期,他先后被红、白两方的队伍所关押;在20世纪30年代,他又两次被捕,长期遭流放;他一直很贫穷,长期居无定所;他曾不止一次地试图自杀 最终,他死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集中营。 曼德尔施塔姆的散文和他的诗同样重要。他讨论了俄罗斯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关联,描绘了当时圣彼得堡的生活与人们的精神状态,并且最重要的是,指出了文化的未来:未来,社会建筑不再是用人建造的,而是为人建造的。 这些文字抵御着死亡和苦难,照亮了至今也未实现的人类理想 就像一支在强风中燃烧却绝不会被吹灭的火柴。
《但求安身》是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晚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自己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成长经历。她出身名门,曾外祖父是政府高官,外公是著名学者,外婆是莫斯科名媛,全家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然而,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个大家庭迅速分崩离析,小姑娘只得跟随外婆与姨妈,在遥远的大后方相依为命。 不过,单纯的小姑娘并不理解生活的艰辛。她只道人世间本来如此,在屋顶上搜集面包屑、在商店里觍颜乞讨都不过是人间常态,所以竟乐在其中,闹出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剧。她在夏令营里刚选入少先队,就跟小朋友挥拳相向,大打出手。发现有男同学一直红着脸跟着她走,反而颐指气使地使唤人家,丝毫不懂得 怜香惜玉 。在食堂后厨发现了一桶泛黄的洗菜水,竟以为自己偷偷找到了果汁,大摇大摆地喝起来 就这样,艰难时代的小公
《死屋手记》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期发表的一部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品,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冷静、客观的笔调记述了他在苦役期间的见闻。全书由回忆、随笔、特写、故事等独立成篇的章节组成,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各类苦役犯的可怕处境和精神状态,勾画出各种人物的独特个性。
《女孩儿们》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柳德米拉 乌利茨卡娅发表于2002年的短篇小说集。乌利茨卡娅以二战后的苏联为背景,通过六个互相关联的故事,用精准、简洁的笔触书写了女学生们的校园和家庭生活,以及她们细腻的感官和情感世界。故事展现了暗流涌动的青春期隐秘、不安的一面,描绘了女孩儿们与现实相碰撞的奇异情形,带有神话的联想。她们向陌生的外部世界做出初次窥探,这些源头性的影响将潜移默化地渗透她们未来的命运。
本书是著名地理学家和作家弗拉基米尔 克拉夫季耶维奇 阿尔谢尼耶夫根据其1927年完成的从苏维埃港至哈巴罗夫斯克考察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中篇小说,讲述了阿尔谢尼耶夫后一次考察锡霍特-阿林山脉时发生的故事,记录了这个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特征鲜明的当地居民的生活,展现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幅员辽阔的精彩画卷,重点考察了图托河、阿纽伊河等地区,为后续远东地区移民开发提供了详尽的地理信息。
收录普拉东诺夫12篇作品。在普拉东诺夫的作品中,孤儿主题是*代表性的主题。如果把普拉东诺夫的创作看成是一种乌托邦的尝试,那么作家的主要作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将来的尝试、过去的尝试和现在的尝试。不同类型的孤儿们通过三种寻父路径实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寻找精神之父,完成拯救人类的使命探索未来;寻找记忆之父,循着记忆之水追思过去;寻找全民之父,顺应当下潮流面对现实。作家创造了自己的家庭寓言,通过孤儿主题表达对现实的质疑,对过去的追思和对未来的思索,通过不完整的家庭折射出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思考。普拉东诺夫的小说形成了 孤儿小说 系列。在普拉东诺夫那里,每个人都是孤儿 事实上的或心理上的。孤儿的感觉不仅是失去父母的无助,还是失去自我的迷茫,丧失信仰的惊慌,割裂历史记忆的虚空与绝望
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柳德米拉 乌利茨卡娅的中篇小说《欢乐的葬礼》是作家发表于1997年的作品,该书入围了俄罗斯文学布克奖,被翻译成数种语言,受到广泛好评。 小说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91年8月,在纽约一间闷热的公寓里,一群俄罗斯犹太移民聚集在一位名叫阿利克的艺术家的临终床榻前。阿利克是一个魅力四射的人物,人们(尤其是那些正在轮流照顾他的女人)都很喜欢他。乌利茨卡娅细腻地描绘了他们对这位垂死之人的复杂情感,以及他们那些不断被一些争论打断的关于俄罗斯生活的回忆。同时,乌利茨卡娅在小说中也设置了一些有趣的问题:阿利克爱的是谁?他在临死前是应该像他那酗酒的妻子尼娜迫切希望的那样去接受东正教洗礼,还是应该由一位拉比来使他重新接受出生时的犹太教信仰?而此刻,莫斯科的政变对这些移民者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索洛古勃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艺术成就的现代派作家之一,在创作中自始至终关注人的悲剧命运。在他笔下,人的整个生命和存在的本质都是个人精神与客观世界的缠斗,精神世界的异变步步升级,终将通往一扇离奇的现实之门。鲁迅称索洛古勃为 死亡的赞美者 ,但他的故事并不消极阴暗,而是在荒诞与狂热中迸发出光芒。
小说展现上世纪四十年代苏联风云变幻背景下一个知名外交官家庭的生活和父子两代人的矛盾。父亲弗拉基米尔 叶罗菲耶夫当过莫洛托夫的助手、斯大林专职法语翻译和多任外交使节,亲历二战和战后冷战,信仰坚定,正直勤勉,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事业。跟他在国外长大,自幼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儿子维克多,则在成长过程中日益滋生着对苏联社会的不满情绪,1979年和通道出版地下刊物,发表未经审查的突破性作品,在文学界引燃了一枚 核弹 ,当即被当局查禁,开除作协,父亲的政治生命也因此被扼杀。书中的斯大林集神与人,善与恶于一身,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关心体贴下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