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是如何获得灵感,又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或创作主题的呢?在成为大师之前,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通过与世界上伟大的创意思想家多年的亲密接触,BBC艺术频道主编威尔?贡培兹发现了这些大师共同的特点――他们是靠前好奇的、勇敢的、懂得思考的……贡培兹将从古至今的艺术大师分门别类,以轻松风趣的语言重点讲述了20余位艺术家背后的创意故事,更记录了他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著名艺术家的直接交流。我们每个人都能借鉴这些艺术家的经历,是时候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了!
郭尚先著的《芳坚馆题跋》系研究古代书法的经典著作,为“艺文丛刊”第四辑之一种。“艺文丛刊”是一套收罗历 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文学、书法、绘画、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
瓦西里·康定斯基著的《点线面》一书,最早作为包豪斯学校的形式课程讲义出版,是现代主义艺术的经典文献。从内容上看,本书是康定斯基理论名著《艺术中的精神》的续篇,一方面贯彻该书中的抽象艺术主张,以具体分析的方法研究抽象视觉元素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则延续该书中的视觉构成课题,从色彩构成转到平面构成,探索现代构成理论的基本框架。本书共有三部分,分别讨论平面构成的三大元素即点、线、面的形式特点,全书自成体系,内容具体,深入浅出,富含美学洞见,并极具实践参考价值。书中有一百多幅插图,均由大师亲手绘制。
王绍华著的这本《每日一画(牡丹)》例举几十幅牡丹范图,配以简明易懂的文字解析,以全新的角度,全面而鲜活地介绍写意牡丹的画法、设色与运笔过程,让读者跟随画家的笔墨领略要点,逐步形成自我风格,从中通过练习,愉悦性情,修身养性。是广大国画爱好者案头学习花鸟画极好的参考工具书。
弗朗索瓦·德布吕埃的《精典文库:对话伦勃朗》与其说是一本关于伦勃朗的书,不如说是和伦勃朗一起创作的一《对话伦勃朗》。通过伦勃朗采用“明暗”手法的自画像,德布吕埃为我们创作了一部关于伦勃朗的片段式的、对其偏爱的、充满热情的传记,这样的传记使他着迷。从伦勃朗面容的缓慢变化之中,德布吕埃追忆时间的流逝,在字里行间的镜子里重新找到了他自己存在的影像。
更真实的老树 ,一个 深刻睿智的老树 , 幽默风趣的老树 , 朴素可爱的老树 。
《李鱓》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内容丰富翔实,便于读者阅读。李鱓不但通过扩大题材刷新立意表现了有别于传统文人写意花鸟画的精神内蕴,而且还在拓宽选材更新命意中发展了写意花鸟画的艺术语言,从而提高了写意花鸟画的表现力。
本书是艺术丛书的一本,着重介绍西方绘画。从根、干、枝、叶、花五个部分着手,深入浅出的讲述了西方绘画的源头、发展、采用的媒介、呈现的形式、的画家以及代表作品。本书的读者对象为艺术爱好者、艺术从业人员,其目的是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树”的结构,让读者对西方绘画、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俗的艺术类读物虽然已经出版过一些,但本书并非单纯的从艺术史的角度去概述绘画艺术的发展演变,而是除了纵的艺术发展外,还从不同的媒介如油画、版画、水彩画、素描等材料的介绍,使普通的读者对西方的绘画艺术有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首先我想表明的是,这不是一本有关绘画色彩技法的图书或教材,它应该是一本让大家通过色彩去感受世界、感受自己、感受人格的完善和发展的教材或书籍。因为我想让每一个阅读此书的人,每一个选修此课的人都有体会得到:从美术学科和绘画技巧的角度去了解色彩、认识色彩、运用色彩,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多么有趣和多么重要。艺术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并不专业技能教育,更不是一门行业技术教育。虽然说色彩教学也有其自身的方式和规则,但是这些方式和规则更多的是针对学生们的“眼”而不是他们的“手”的,因为只有“眼高”,才不至于“手低”。但愿在学习色彩和艺术的过程中,大家能用更多的趣味去化解太多的枯燥。 本书作者为清华美院的教授,以其教学中的范画和实例,有的放矢地传授绘画要诀,使得本书在高考命题和美院教学两方面
本收为中国学者首次对印度美术史进行专项研究的学术成果,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较为系统详尽地介绍印度美术的代表作品,并列举了绘画、雕刻、建筑等范例,使读者对印度美术的发展史有一个整体认识,具有准确、系统、简明、适用的特征,是介绍印度美术的通俗读物。
《风格与观念: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文集》主要是提供一个历时与共时的坐标,以考察一代大学者承前启后、开宗立派的学术成就。借助这个坐标,我们可以将悠久的中国绘画史纳入全球视觉文化生态之中重新加以定位。由于20世纪以来中国绘画史研究的跨文化特点,高先生和各国的学者一道,不但挑战并丰富了中国绘画史学的古老传统,而且回应并促成了西方美术史学的新方法,在拓宽艺术史研究的范式方面,呈现给我们一个宏大的学术景观。
《希施金画集》收集了近48幅作品,如黄昏?日落、在丛林中、森林里的磨坊、冬、松林黄昏?日落、叶拉布加镇附近的卡马河、波莱塞的沼泽、松林的早晨、森林风景和苍鹭、秋、白桦林里的小溪、杜塞尔多夫郊区景色等。
《大匠之门(18)》内容主要有对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园林、楼台、戏楼、古琴等与现实的实物进行解读与浅析和对比与考究,对它们的发展脉络、风格样式等进行研究;书中还通过名人的信札其相关绘画对古代画家的生活和艺术历程进行分析解读。 《大匠之门(18)》对中国艺术的研究解读得比较详细到位,对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是一本研究性的史料文集。
被誉为“现为绘画之父”的塞尚提出的重要艺术概念中,有关于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及水平与垂直线的论述,而同时期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柏格森也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讨论过类似问题。本书指出这种跨越哲学与绘画、文本与图像的关联,并深入探讨了塞尚与柏格森在思想和发展历程中的相似性与对比性,而进为塞尚晚年(1889-1906)艺术以及20世纪初的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等艺术运动赋予了一种柏格森式的哲学诠释。
中国绘画艺术,渊源有自,与吾国文明紧密相连。自晋顾恺之,千数百年来,流派纷呈,名家辈出。遗憾的是,我们至今尚无一部系统、全面介绍历代绘画、画家的著作。为填补这一缺憾,让读者更详实地了解中国绘画文明和历代画家,我们编辑了这套大型丛书。丛书分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部分。古代画家上自顾恺之、吴道子、王维、下继宋、元、明、清诸贤,凡60余人,每人(个别2-3人)一集,近现代部分包括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周思聪等,凡30余人,每人一集,由郎绍君、张志欣主编。 本书为大32开精装,铜版纸彩印,包括画家生平学行、艺术历程、绘画风格、谈艺录、各家评论、年表、传世作品目录等,并收入画家大量的生活、工作照片和近200幅绘画作品,资料详实,图文并茂,既有较高的学术性,又有一定的可读性,是专家、学者研究中国画家不可
本书所考察的是古代中国画家的社会身份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古代中国绘画的一种价值的研究,即研究中国的画家们为何而画,社会是如何看待他们的,他们自己又是如何来看待绘画这个行业的。 本书通过对“图画”、“艺术”与“画家”等概念的诠释,对正史与小说中有关画家的记载的分析,对画品、画史和画论以及对业余画家,即文人画家等方面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绘画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文人,或者说是士大夫的参与,使得它的美学观念、趣味标准、形式风格,乃至历史的撰写方式,在许多方面都展示出与西方绘画的不同:自然,中国画家的文化身份和社会地位也不同于西方。
本册拟收录实力派山水画家刘梁经先生近期新创作的彩墨山水扇面精品力作约50余幅。形式有折扇、团扇、圆扇等,画面意境深远,气势磅礴,行云流水扑面而来,颇有小幅见鸿篇之美感。其画风清新、典雅、古朴,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广大山水画创作者学习和欣赏的好范本。
《中国历代画论大观》是俞剑华先生多年来的手稿,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作者就着手进行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一直到逝世前,不断扩充和收集文献资料,并坚持增补和校订,集腋成裘,汇成大观。 堪称为继清康熙年间官纂大型书画史论总汇《佩文斋书画谱》后又一部中国绘画理论巨帙。共12卷,辑录从先秦至清代,有关画理、画法、画诗、画品、画谱、画鉴等论述,包括历代画史画论专著、别集、笔记等浩瀚典籍乃至传世书画墨迹。 值得一提是,作者对于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体系的建构、辑录、筛选的原则以及在画论研究上的创见贯穿全书。编撰上考证时代,订其真伪,评其优劣,述其源流;内容上依时为序,以类划分,严谨点读,详加校雠。全书体现了作者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艺术文献上的研究和缜密思考,具有开山之深意。
与以往的颜料色彩不同,此书涵盖了数字色彩的基础知识,是从事数字工作的人士的优选。特别着重讲解用电脑配色的方法,省略配色不必要的色彩知识。在说明与配色相关的色彩性质时,同时说明效果。形象地展现色彩能力如何体现在设计中。为了提升数字色彩的配色技能,穿插了演练课题,以此掌握配色的步骤。"色彩形象图表"已经渐渐地成为世界标准。书的末尾收录"色彩形象图典"中的基础形象资料,可以活用于配色。色彩能力的资格认定考试"数字色彩师认定"指定参考用书,备战3级很为合适。
《工笔花鸟画/美术教材丛书》是美术教材丛书中的工笔花鸟画分册,主要讲述了白描花卉的写生与临摹、线描、花鸟画的构图等内容。全书立论新颖、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具有鲜明的特色,是美术爱好者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