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邵大箴先生的译作,原作者为著名的德国美术史家温克尔曼,收入了《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等的六篇论文。《论希腊人的艺术》是温克尔曼重要经典著作《古代艺术史》的精华部分,《论希腊人的艺术》不再是个别艺术家的传记,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美术史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试图以气候与政治等因素来解释古希腊艺术繁荣现象,并为美术史提供了一个风格分类的框架。《论希腊人的艺术》是以传统的传记的方式撰写的。
编辑推荐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是台湾美学大师、百万册畅销书作者蒋勋先生的又一部经典之作,堪称 《美的沉思》姊妹篇 ,荣获台湾出版奖项 金鼎奖。 蒋勋先生用柔美、亲民的文字,带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借助 西方美术史 这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使我们眺望和浏览世界不同文化的 美 的观念、材料、技法,省思人类共同的 美 的向往与创造。 神秘的埃及、伟大的希腊、光荣的罗马 直到光辉的印象派,及光怪陆离的现当代艺术。或作正面解读,或挖背后的故事,数千年 美 的往事,娓娓道来。全书200幅西方经典美术图片,日本超感纸张高清印刷,双封裸书脊装帧,为你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海报: 内容简介 以时间为纬线,以各个艺术流派的艺术家及其代表性的作品为经线,回到历史现场,从史前时期的一把燧石手斧开始,围
《味水轩日记》的作者李日华,字君实,号竹懒,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四品太仆少卿,《明史》入文苑传。万历三十二年他四十岁时,因母亲病故从西华令的职位上离任,以后更以养亲为由,退隐故乡嘉兴长达二十馀年。《味水轩日记》也就在这一时期写成。日记起自万历三十七年,终于万历四十四年,前后八年不间断地记录了李日华品茗、会友、作文、赏画的闲居生活。它是观察明末江南文人画世界的一个窗口。 《味水轩日记》是由万木春所著、范景中主编的《味水轩里的闲居者(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精)/艺术史研究丛书》这本书赖以成文的基本史料之一。
《瘗鹤铭新考》为艺术史研究著作。位于镇江焦山的摩崖石刻《瘗鹤铭》自宋初进入文人视野,便受到*度追捧,热情至今不衰。但有关《瘗鹤铭》的作者、拓本情况、书法价值等,却一直众说纷纭。本书分上中下三编,分别讨论《瘗鹤铭》的作者,《瘗鹤铭》的接受史,《瘗鹤铭》拓本等问题。在综述前人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皆提出结论性意见,树立新义,*以备一家之言。
本土美学是一种长期被遗忘的存在,即便有相关研究,也往往只是吉光片羽,而这也正映照出了《本土美学:原住民艺术、媒介与认同》独特的光芒。本书以美洲原住民纪录片为主要考察对象,为我们展示了两种观看之道:“原生性观看之道”与“反身性观看之道”,分别从“如其所是”和“反身性”两个维度,为本土美学的建构提供了当代向度。本土美学以“自然”“地方”“脉搏”为素材,借由“依恋”与“连通”,为全球文化生态重建提供了一份富于灵性的疗愈和治理“指南”。
本书计划以具体的艺术家和生动的艺术作品为主要侧重点,辅助讲述形成当代艺术现状的重要艺术运动与艺术思潮,从形象、声音、颜色、身体、数码技术和网络等几大创作媒介着手,讨论和介绍当代艺术中的一批新作品、新问题、新手段。通过作者对艺术品的创作、艺术家的个人故事、审美观念的演变这些问题深入浅出的具体阐述,读者将会看到当代艺术的活力、思考和创意,体会到当代艺术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具体联系,破除关于当代艺术的迷思与偏见,从而真正感受到艺术的无穷力量。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广胜寺壁画》是“历代名绘真赏”系列之一。 《炽盛光佛佛会图》原属于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后殿壁画,20世纪20年代,寺僧们由于经济困难,将壁画出售给古董商,此后壁画历经辗转,漂洋过海,于1932年被美国纳尔逊一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购得。 1934年,时任博物馆东方部主任史克门(Laurenee Sickman)对广胜寺进行访问,寺僧提及这段壁画出售的往事,之后,怀履光(Willam Charles White)主教于1938年派两位中国学生去广胜寺进行考察,他们向寺僧出示壁画照片,此铺壁画出自广胜寺才得到证实。 壁画长度为14.83米,与广胜寺后殿东、西两壁长度基本吻合,此铺壁画原为后殿西壁壁画。东壁壁画为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药师佛佛会图》。
《极简中国服装史》讨论了从先秦时期至清代的中国服装史。以时间为序简明扼要地讨论了服装形制、色彩、衣料、等级制度以及服饰变迁的原因与规律。在古代史方面,对考古发掘的已有成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新的考古发现成果进行了补充;在近代史方面,基于近代档案与文献的逐步开放,对此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补充。本书以时间为顺序,以相关考古发现的发掘与研究成果、以《二十四史》舆服志等历代文献为史料,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与同类书,简要地梳理、介绍、讨论了古代中国服装史的演变历程。
20世纪符号学成为了人文学科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在艺术史和视觉文化理论中,符号学成为了重要的方法论。但是形象或图画是否是一种符号这一问题还未被充分解决。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图画转向和图像转向的提出,语言学转向和符号学转向被抵制,形象研究中的反符号学理论成为了理论研究的焦点。在这种思潮之下,形象不是被看做一种特殊的符号,而是重新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和自治的身份。本书意在澄清符号和形象之间的关系,并期望这种澄清能有助于解答“什么是一个形象?”这个基本的艺术理论和形象研究问题。
本书篇幅不长,英文1940年版有18章,1949年修订版成20章,附有上百幅插图。前8章围绕原始艺术的概念展开论述,第9至16章对全球原始艺术作了概览,涉及内容甚为丰富,第17至20章涉及原始艺术与欧洲艺术的互动、博物馆和赝品等问题。书中广阔的视野、翔实的材料、敏锐的分析和精彩的论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至今仍值得我们重视。
中国山水画有着悠远的历史,一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作者热爱“无山不美、无水不秀”的中华大地,少年时代就开始在宣纸上学画江南山水,以后有幸在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工作。昌明的时代更使我们这一代有开展学术研究的良好条件。作博士研究生,让我重新梳理过去所学的知识,看了许多古代画论和作品,心静了,怀虚了,气顺了,知识也丰富了,对优秀传统的认识自然得到了升华。
这是一本关于门的书。关于史前圣所、埃及、希腊和罗马神庙、中世纪教堂、要塞、宫殿和别墅的入口,关于它们的特殊之处以及我们人类如何赋予它们意义和象征意义。门槛是一种混合体,是两个现实之间的一个瞬间,是两个世界和两种存在状态之间的边界。门是与变化和进化相联系的,它们可以是联结梦与暮色、光与影的纽带,也可以是从生到死、从无知到智慧的通道。 本书也是一篇篇叙事性文章,它们打开了许多门,通过文化和艺术,历史和秘密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段旅程。
本书根据1962年平凡社版《中国绘画史研究山水画论》翻译。此书是米泽嘉圃自选其论述中国山水画的四篇文章而成,即《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山水之变”与(骑象鼓乐图)的画风》《论王维(传)(长江积雪图)》《论赵令穰(传)(秋塘图)》,为作者代表性著作之一。作者考证了《画云台山记》的中心内容,并探讨了故事画中的时间推移问题。吴道子、李思训父子为盛唐“山水之变”的代表性人物。日本正仓院所藏琵琶上的《骑象鼓乐图》,皆体现盛唐前期画风。王维(传)《长江积雪图》,很可能先是北宋人临摹王维。赵大年(传)《秋塘图》。虽无法断定为大年所作,但大年作为彼时小景画的代表人物,其强关联性亦不可否定。论述了晋唐五代宋山水画的特征和流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是研究中国文人画的经典之作。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重要的贡献是还原了文人画的真实含义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文人画在北宋产生之时,主要指的并非是一种鲜明的绘画风格,而是士大夫阶层对自身创作活动的一种认同和期许,并以此和那些职业画家划清界限。之后,经过南宋、元代、明代,文人画的概念不断变化发展,文人画与院画、画师作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微妙。苏轼对于士人阶层的推崇,在董其昌的南宗北宗论中得到一种新的回响。 本书以纵横开合、明暗相照的叙述结构展开,切入中国画的生成原境,以广阔而宏大的历史视角、对思想体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细腻分析、饱含思辨力和理论穿透力的笔触,清晰呈现了中国文人画理论的生发、演变与成熟的发展全貌。 本书一经出版,在海外学界引起广泛
维米尔作品中的很多形象都是今天家喻户晓的经典,他在绘画中对光线、体积、空间的独到塑造与表达已经成为现今美术教育的典范,且对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书立足图像,选取维米尔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代表作品,举例分析,将绘画性与叙事性两个角度的分别研究糅进每张作品的分析中,兼及图像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也试图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与实验考古方法,进而还原一个真实的维米尔。 本书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学者对于维米尔绘画艺术最详尽的整理、综合和讨论。本书的资料性和学术性都很强,无论是对实践者还是研究者。希望这本书成为中国读者了解、研究维米尔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聚焦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故实画这一领域,探讨分析对经典故实题材内容的描绘方式是如何在历代绘画中得以形成演变的。在书中,作者围绕伯夷叔齐采薇、伏生授经、谢安东山故事、萧翼赚兰亭、卢仝烹茶、郭子仪、东坡笠屐、鹿八个在历代绘画中频繁出现的经典故实,探讨各个故实的描绘手法演变以及在社会中的相应认知演变观念,相应折射出故实画这一题材在中国艺术 的演变脉络。本书将使用 博物馆和北京画院的高清藏图进行描述梳理。
明中期的正德前后,艺术市场急需一种摒弃粗野而雅俗共赏的、文静细腻的画风。苏州一带出现了适应这一发展要求的画家群,共同致力于明代新画风的探寻。他们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中坚力量,带动了很多文人画家包括职业画家的创作,终形成一个新的画派,史称“吴门画派”。本书收录了多位吴门画派画家的近百幅精美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