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百年的书学》是现当代书坛巨擘沙孟海先生的重要学术作品,主要从帖学、碑学、篆书、隶书、颜字五个方面,对明季崇祯元年(1628)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这三百年来的中国书法发展进行了梳理,做出了前瞻性、纲领性的阐述。
本书从书法历史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书法艺术的渊源及发展流变。在传统书法史构架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考古新材料、吸收了的学术研究成果。作者力图以追摹历代书迹的真切体验去阐释中国书法的心灵境界,以内在的艺术规律为脉络去梳理书法艺术现象,并通过最全面的书法史料去寻求对于书法历史和书法传统的完整性观照。 本书体例规范、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笃实,是一本极富可读性的中国书法简史。适合于美术及书法专业本专科、高师高专及广大书法艺术爱好者。
《说文部目》由汉代《说文解字》而来,剔除解字,只留部首,共540字。《说文解字》是汉代的识字书,自成书以来,就受到历代学人所重,是学习和研究篆书(小篆)最基本的工具书。汉字大多由各种偏旁部首组成,掌握偏旁部首,即可排列组字,并可旁其“六书”规律。正如殷韵初先生在《说文解字》前言中所说:“三代典籍皆用篆籀古文缮写,但诸侯异政,字体亦无统一规格。秦汉以降,分隶行草纷然杂出,反视篆籀古文为奇怪之迹。许慎乃博综篆籀古文之体,发明六书之指,因形见义,分别部居,作说文解字,使读者可以因此上溯造字之原,下辨分隶行草递变之迹,实为中国文字学上第部有系统之创作。” 王福庵所书《说文部目》是标准的小篆字体,他继承了斯篆的玉筋风格,在邓石如、吴让之等人笔法的营养下,写出自己特点。即对玉筋篆匀圆光洁的线条进
......
陈绶祥著的《字里行间/中华文化思索讲义丛书》是“中华文化思索讲义丛书”的第四本。全书共分为四讲, 讲“同文之前”,介绍了书法的基本定义、汉字的起源以及河洛文明为创造汉字与书写汉字所做的准备与贡献等内容。第二讲“同文求轨”,介绍了中华文化共同体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产生作用的原因,及它本身能让成员具有开放的文化观。同时该部分还介绍了篆书的产生、隶书对汉字的改变带来的影响。第三讲“工巧双飞”中介绍了楷书的出现、兴盛、特征与优长,以及楷书是如何突破牢笼走向草书,进而总结出唐草对唐代书法带来的贡献等内容。 第四讲“互化同宗”中以书法为例,谈到了明朝的历史事件,进而谈到了清朝与明朝的文化的区别,介绍了明清 的书家及其 的作品,进而使读者了解到“文治”的本质。
书法一向有论著,包括从古以来的,到了近代有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还有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这些看来都比较神秘、比较文雅,用的词都比较古奥。按照那些词句来实际用笔,练习写字,就会产生许多的问题,感到词不达意,表现不出真实情况来。 在启功的《学习书法的十三个问题/湖山艺丛》中讲述的就是他关于书法一些理解,分十几章来论述。
孙宝文编的《王铎书唐诗十八首》为“彩色放大本中国碑帖”系列,该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本书收王铎书写的唐诗十八首,分别为储光羲的《京口送别王四谊》,张谔的《赠吏部孙员外济》,杜甫的《奉赠严八阁老》,李白的《赠升州王使君忠臣》,孟浩然的《送王大校书》,高适的《送李侍御赴安西》,宋之问的《送李侍御》,苏颋的《送光禄姚卿还都》,韦述的《广陵送别宋员外佐越郑舍人还京》,孙逖的《送魏骑曹充宇文侍御判官分按山南》,储光羲的《送沈校书吴中搜书》,徐安贞的《送吕向补阙西岳勒碑》,岑参的《水亭送刘颙使还归节度使》,李白的《送友生游峡中》,独孤及的《送何员外使湖南》,张谔的《送李著作倅杭州》,岑参的《送秘省
本书从书法历史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书法艺术的渊源及发展流变。在传统书法史构架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考古新材料、吸收了的学术研究成果。作者力图以追摹历代书迹的真切体验去阐释中国书法的心灵境界,以内在的艺术规律为脉络去梳理书法艺术现象,并通过最全面的书法史料去寻求对于书法历史和书法传统的完整性观照。 本书体例规范、重点突出、语言简练笃实,是一本极富可读性的中国书法简史。适合于美术及书法专业本专科、高师高专及广大书法艺术爱好者。
《广艺舟双楫》系清代 学者康有为谈书法的著作,代表了近代书法思想的发展轨迹,极为经典,为“艺文丛刊”第四辑之一种。“艺文丛刊”是一套收罗历 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文学、书法、绘画、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
《米芾集字作品五十幅》是一本关于“米芾集字作品五十幅”的书。对于字常见的变化手段为伸展某一笔,以纵向取势,二是强调顿挫使转的复杂变化;对于章法,作者从论字与字之间、行与行间,以至头地脚、题款用印,都作一番总体设计、合理布局。
《历代小楷精选》讲述了楷书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关系着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同时还承载着延续中国文明的功能。小楷是相对于中楷、大楷而言的,是楷书艺术中一种既独立存在,又与其他书体紧密相联的艺术表现形式。
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
《帖学十讲》详细介绍了帖这种文字的起源、释名、分类、功用、沿革、赏评的情形。
《书法新时代:陈振濂学术演讲录》是陈振濂先生的学术讲座稿集成,作品共分四辑:一是当代书法创作发展的定位与未来方向的思考;二主要收录作者的文艺评论;三是关于西泠印社发展的报告研究;四是作者在各个场合发表的书法散论。 《书法新时代:陈振濂学术演讲录》清晰记录了作者努力推动当代书法篆刻事业发展的见识、视野和智慧;也从一个侧面记录、反映了这十年来书法篆刻界发展风起云涌、吞吐六合的大态势。适合对书法、篆刻方面有研究的读者阅读。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本书结合多年书法教学经验,将汉字内在审美规律客观化,删繁就简,由技进道。具体来说,提出了五种笔势和三种笔锋理论,使笔画的书法特征易于快速掌握;提出了三种主笔和“三宁三勿”理论,使任何汉字结体的描述都十分清晰;提出了偏旁八系列理论,使所有汉字偏旁的书法特点一目了然;提出了以右偏旁为核心的练字方法,大大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行草元素和篆隶古法,剖析楷书与其他四种书体的内在联系;此外,还从微观视角,详细描述了抑左扬右、黄金分割、空灵与饱满、笔势与提按等问题,对书法的初学以及深入审美均将大有帮助。
中国的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要研究书法必先了解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书写或隽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亦有少许的记事文。 而今,甲骨文的书法艺术尚属草创期,诸家所书作品虽有工稳古雅之趣,但甲骨文中特有的苍朴古拙与方刚道峭之气,尚未表达出来。作者近年来对甲骨文书法作了一些探索,编成此册,抛砖引玉,以期同仁共进。
《经典名帖大家临》系列精选了中国历代书法大家最有影响的墨迹名帖,邀请全国特别是在书法教学方面颇有成就的中青年书法家,从各自不同的艺术角度进行临摹和创作,以便广大读者在学习古代书法经典时得到更多的启发和借鉴。 本套丛帖视角独特、新颖、作品色彩还原逼真,并附有作者的临摹创作随想。其活页式的装订形式既方便读者学习和临摹,又能用于展示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