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古代隶书书法楹联精选一百种。隶书结体庄重,是我国书法中的重要书体之一,以隶书来书写对联,文辞深厚且卓有古意。本书严选从古至今知名书家的隶书对联,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使读者不仅在拟联时有所参照,也能借此思通古人,得到美的享受。隶书为我国书法中重要的书体,许多读者苦于在隶书练习中没有合适的行文内容作参照,或者有合适的内容,却不知如何去写成对联,本书正可在此方面对读者有所助益。此外,本书所选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面均有很好的体现,是对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和楹联艺术的弘扬和发展。
本书为中国古代篆书的书法楹联精选一百种。篆书楹联,不仅能反映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也能使读者在书法造诣上有所提高。 本书所收皆为篆书中的名家名对,艺术水准和文辞水平都有值得学习之处,不仅能反映我国深厚悠久的楹联文化,也能使书法学习者、爱好者,在优美的文辞中学习如何去安排篆书楹联的书写,如何去体会楹联的精神气质。
本书从流传下来的米芾经典碑帖中精心集字成唐诗一百首,字体忠于原著,内容脍炙人口。本书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创作参考、临摹学习和欣赏研读之用,市场面广。集字古诗词图书为书法学习类常见推荐品种,市场面广。与同类书相比,本书中的集字作品面貌更完整,创作参考性更强,且本书中所收集的集字作品量更大,基本为定价相近的同类书的三至五倍。
本书为中国古代楷书书法楹联精选一百种。楷书是我国书法中的著名书体,是广大群众学习练习书法的必学书体,楷书楹联,不仅能反映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也能使读者在书法造诣上有所提高。 本书所收皆为楷书中的名家名对,艺术水准和文辞水平都有值得学习之处,不仅能反映我国深厚悠久的楹联文化,也能使书法学习者、爱好者,在优美的文辞中学习如何去安排楷书楹联的书写,如何去体会楹联的精神气质。加入读者能于此得到一些书法方面的收获,那便是本书的价值之所在。
《杨凝式韭花帖》是唐末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的代表作,纸本墨迹,纵26厘米,横28厘米,凡7行,共65字。此帖存世墨迹有3个藏本:无锡博物馆藏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罗振玉藏本。一般认为罗振玉藏本为真迹,其余为仿本,但罗振玉藏本已不知去向。此帖是杨凝式致友人的一通手札,记述自己午睡醒来,适逢友人来信并赠韭花酱和羔羊肉,充饥之后心中惬意无比,于是写下此信向友人表示谢意。此帖点画平和生动,结体稳健,章法潇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代评价甚高,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将此帖以原作形式出版,方便读者欣赏、临摹其整体气息,对提高书法爱好者水平大有裨益。
本书从流传下来的欧阳询楷书碑帖中精心集字成古文名篇十一篇,字体忠于原著,内容脍炙人口。本书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创作参考、临摹学习和欣赏研读之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搭建起从临摹到创作的便捷桥梁,实用性强。
本书以西晋索靖《月仪帖》为学习对象,《月仪帖》传为西晋书法家索靖所书,是章草名帖。《月仪帖》以十二月令制为尺牍,故称。《月仪贴》字数逾干,其书法法度森严,锋芒尖锐,骨力非凡。本书选取其中部分范字作临摹技法探析。此帖运笔法度森严,点画笔笔拆开,没有过多引带,显得十分古朴,但又能笔断意连,笔短意长,本书对帖中的字体结构、书写重难点等讲解详细且专业,适合初学者学习。通过临写示范、集字范例、创作范例等方式,由浅入深,使初学者掌握如何正确地学习章草,加深对章草的认知和理解,为书法创作的全面展开打好基础。
本书系“古今楹联经典”之一,精选历代行书对联一百副。作者以明清书家居多,字数以五言、七言为主,亦有十言以上对联数幅供学习参考。在选取标准上,一则注重文辞雅重,内容蕴藉,反映古人的文房清趣和立身之志,二则选取具有较高书法艺术水准的对联,转益多师,方便读者实际临摹借鉴。冀能为读者提供一本既便实用,又可欣赏的行书对联读本。
赵佶瘦金体学习推荐。赵佶(一〇八二—一一三五),号宣和主人,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庙号徽宗。赵佶统治时期重用蔡京、童贯等人,政治形势恶化,靖康二年(一一二七)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北宋灭亡,后死于五国城。赵佶爱好艺术,精擅书画,其楷书学褚遂良、薛稷、黄庭坚等人,后自成一法,世称“瘦金体”。赵佶的瘦金体,瘦硬中寓腴润,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细健,通过强调字体的端点、折笔和一些短画竖笔,筋骨劲挺,而不致柔弱无力;又充分舒展撇、捺,气韵显得格外流畅飘逸。本书选印赵佶《千字文》,原帖藏上海博物馆,乃“崇宁甲申岁宣和殿书赐童贯”者。崇宁甲申岁,即崇宁三年(一一〇四),赵佶时年二十三岁,可知此卷为其早期书法作品。全卷纵三十一点二厘米,横三百二十三点二厘米,字大寸许,每行十字,前后百行。用
《赵孟頫楷书习字帖(修订版)/中国书法教程》从用笔,结体,章法等方面入手,剖析楷书大家赵孟頫的楷书经典作品,并附版本精良的原色碑帖,释文专业,是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欣赏,临摹和掌握楷书的上佳范本。
“原作坊·中国书法”是湖山书画编撰的一套特色字帖。此套字帖专门收录古代书法目前的行草书名作,并以经折装的形式再现字帖原作大小,让人如临馆藏书法实物,方便读者欣赏行草书作品的整体章法、气息,也对研究工作大有裨益。此套字帖印刷清晰、价格实惠、装帧新颖,出版以来获得了许多读者好评。《黄庭坚松风阁诗帖》黄庭坚撰并书。该帖为纸本墨迹,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凡29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西山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晚年作品,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按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堪称黄庭坚行书之精品。
元朱文,元代朱文印章的简称,后则成为一种印章篆刻之风格流派。其风格静雅秀逸,工致隽美,是篆刻工稳一路的代表形式,对明清时期诸多流派印风有重要影响。本书精选了宋以来元朱文篆刻名品三百方,尽可能展示元朱文发展的全貌和变化。正反对举,功能实用;历代集评,明其理路;后附索引,供全文检索。希望不仅能给读者篆刻法度上的启发,亦能带来艺术意趣的体悟。
“朝夕谛观”语出姜夔《续书谱·临摹》:“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此处的“朝夕谛观”指读帖。为此,我们特组织编撰了这套小巧雅致、方便携带的《朝夕谛观》小丛书,读者贤达若时时读之察之,必能日有所思,日有所进。为便于读者更好地赏玩,每册碑帖前还概述了作品的基本情况与艺术特色,碑帖后另附集评及名家相关论述。本册赵孟頫《三门记》即是其中一种。
《董其昌草书鹎鵊词》,纵34.5厘米,横18.6厘米,共27开,54页。古诗《鹎鵊词》作者为欧阳修,董其昌此书墨迹不见流传,世传拓本仅见于《宗鉴堂法书》。此卷在董其昌流传至今的行草书卷里,算是字较大的一类。全卷用笔潇洒自如,结字变化收放得度,通篇神采奕奕,是董其昌盛年时期的精品,对研究董其昌书法颇有价值。
本书从流传下来的隶书经典碑帖中精心集字成名言二百句,字体忠于原作,内容充满正能量。 作者为知名书法家,他的精心集字为读者架起从临摹到创作的便捷桥梁。本书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创作参考、临摹学习和欣赏研读之用,实用性很强。
《历代名家小楷心经》收录了11种历代小楷心经作品,分别为:欧阳询、敦煌写经、苏轼、沈度、文徵明、傅山、康熙、乾隆、弘一、沈尹默、溥儒作品。以供读者临写、赏析。
《爨宝子碑》,束晋义熙元年(四〇五)立,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出土于云南曲靖府南宁县城南七十里的杨旗田,咸丰初移置曲靖城内,现存于曲靖一中爨碑亭。爨宝子(三八〇-四〇三)仕东晋,官至“建宁太守”任肉广施良政,人民安乐,无奈英才早逝,百姓及僚属为其刻石立碑,传之后世。 《爨宝子碑》圆首方座,高一百八十三厘米,宽六十八厘米,厚二十一厘米,碑文与题名各十三行。此碑艺术风格独特,反映出东晋铭刻书迹中隶、楷二体过渡时的“变态”现象,因其体态类属上的模糊性,被启功先生称为“新隶体”。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以为:“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该碑笔画方厚,结字模茂,奇态百出:清中晚期碑学思潮兴起后,《爨宝子碑》以其“拙”、“古”、“奇”为碑派学者所重。
本书从流传下来的隶书经典碑帖中精心集字成唐诗一百首,字体忠于原著,内容脍炙人口。本书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创作参考、临摹学习和欣赏研读之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搭建起从临摹到创作的便捷桥梁,实用性强。
为满足不同读者需求,西泠印社出版社推出“善本碑帖精华·普及版”系列。该系列择优质善本,高精度扫描,无限趋近底本调色,以严苛标准、更为亲民的定价,设计了这一套可以让书者随手取用、常置案头、时时临习的字帖。本书是“善本碑帖精华·普及版”之一。《郭虚己墓志铭》是颜真卿为工部尚书郭虚己撰文并书丹的墓志,是研究颜真卿早期书法的珍贵资料。
本书从流传下来的褚遂良楷书碑帖中精心集字成古文名篇十一篇,字体忠于原著,内容脍炙人口。本书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创作参考、临摹学习和欣赏研读之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搭建起从临摹到创作的便捷桥梁,实用性强。
在中国书法目前流传着“颠张狂素”的美谈,其中“张”指的是唐代草书大家张旭,“素”即指怀素。由于怀素个性洒脱,草书绝妙,受到颜真卿等书家、诗人及名流贵卿的激赏,纷纷赠以诗文。大历十二年(777),他摘录部分赠诗和序,以狂草写成此自叙帖卷。共126行,698字。此帖用细笔劲毫写大字,笔画圆转遒逸,如曲折盘绕的钢索,收笔出锋,锐利如钩斫,所谓“铁画银钩”也。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其中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旋律,极富动感。
本书从流传下来的柳公权经典楷书碑帖中精心集字成唐诗一百首,字体忠于原著,内容脍炙人口。本书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创作参考、临摹学习和欣赏研读之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搭建起从临摹到创作的便捷桥梁,实用性强。
石鼓文,在十个状似鼓形的石礅上分刻十首四言叙事韵文,内容记述秦国国君当时游猎之事。其制作年代,经考证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遗物。千余年湮没无闻,唐初在陕西凤翔出土。石鼓文自重见天日至今,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赞赏和青睐,广为传颂,其文字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目前有着很高的地位,是现存最早的石刻之宗。历代学篆者均视其为篆书正宗,研习成就最著者当推近代的吴昌硕。提及吴昌硕的篆书,人们便会联想到石鼓文,吴昌硕的成就确实与石鼓文分不开。吴昌硕先生穷毕生之精力潜心于《石鼓文》的研习,『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故能不拘守成法,弃其形而取其神,自出新意,一格。
本书从颜真卿流传下来的经典碑帖中精心集字成名言二百句,字体忠于原作,内容充满正能量。作者为知名书法家,他的精心集字为读者架起从临摹到创作的便捷桥梁。本书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创作参考、临摹学习和欣赏研读之用,实用性很强。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字如其人,端庄、遒劲,向来是学书者趋之若鹜的学习对象,用他的字集成名言,学习者不仅能通过临摹来磨练自己的书法技巧,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启迪和智慧的熏陶,一举两得。
本书是“历代名家尺牍精粹”的一个品种。本书主要编选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的存世尺牍,并进行注释和评点。注释部分主要解释疑难字词和典故,点评部分则交代背景、人物关系以及尺牍所体现的作者心态等。全书共收30通,基本囊括了已知道的吴伟业的全部存世尺牍,内容比较丰富,既有吴梅村对时局、人物的看法,又有吴梅村和友朋之间的诗法讨论,对于了解清代士人交往和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价值。文末附录了一篇文章,对近年新发现的吴梅村尺牍的真伪进行了考辨。本书注释得当,点评到位,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尺牍文学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