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吴飞教授《浮生取义》一书的修订版,并附以他研究 的另外两本著作《 与美好生活》和《 作为中国问题》,全面呈现他 研究的 主要内容。这项 研究源于21世纪初费立鹏团队对中国 率的重新测算,发现中国 率属于世界 的之一,却与西方 一般 规律颇为不同。吴飞为了深入研究中国 问题,首先详细梳理了西方 学的哲学基础,形成《 与美好生活》一书,然后通过细致深入的田野研究,以“过日子”和“做人”解释中国 大多起于家庭纠纷的现象,并进一步思考中国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和正义问题,形成《浮生取义》一书。《 作为中国问题》则是对两项研究中主要思想的简要呈现。这三本书初版已经过去十多年,中国 率也早已降了下来,但人们对“过日子”和“做人”的思考并未改变,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仍然存在,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已。
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官僚管理体制的构成、运行及发展状态,着重通过起源与形成、管理机构与部门、官吏选拔与任用、考核与监察、等级与待遇等方面,分析揭示其间规律、特色与问题。全书注重凸显制度动态,深入总结其效能得失,为一部系统简明而富于特色的中国古代官僚管理制度通史。新一版在结构、内容和观点上多有修订,提高了全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时评中国》系列因其着眼于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对评论写作思维的启发,有助于养成中学生对时事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时政视野,激发他们对时评写作的热情,契合高考语文时政类阅读与评论写作的命题方向,受到中学生读者群体及中学语文教师、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曾被列入中学生假期阅读参考书,入选多地高中语文考试时政类阅读材料,并被语文特级教师推荐。本书分为“思维方法”“时代记录”“冰点暖评”“不同观点”“媒介素养”“写作精要”六辑,将延续《时评中国》系列对于社会议题、民生热点的理性评论,同时在内容体例上,将进行升级调整,增加对评论写作的实践性指导,对近年高考作文题进行专业分析,提炼评论的写作方法,以满足广大中学语文老师和学生对于评论写作方法的关注与需求。
本书根据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翔实、生动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重要活动。本书共分三部分:“逆水行舟”、“砥柱中流”、“拨乱反正”。本书通过对“文革”时期一些重大事件的介绍,阐明了十年浩劫对党和国家带来的沉重灾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不屈不挠的斗争。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第一编内容为中央官制,第二编内容为地方官制,第三编内容为秦汉时期官吏的选用、考课及其他各项制度,结合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传统史学方法,充分利用传世和考古资料,对汉代以后尤其是乾嘉以来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考究和审订,全面阐述了秦汉中央与地方官制结构,条理清晰,把各种官位的源流、演变以及作用、评价都作了足够的交待,成为了解和研究秦汉官制乃至中国古代官制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真正的秦汉官制“史”著作。
本书全面论述了从先秦至民国时期的反贪斗争史。主编王春瑜曾组织多位学者,倾其多年心血著成《中国反贪史》,截止到民国前,实则为中国古代反贪通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获国家出版奖。时任中纪委书记曾专门致电中国社科院院长李铁映购买10套送中纪委委员(书稿后记中有说明)。2013年,本书经过修改完善,在原书基础上,增加了民国部分,以《中国反贪史》之名在我社出版。反贪是历史性的更是现实性的问题。本书的价值在于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作者对书稿再次修订,但该书版权已到期(签了5年)。 作者就此书稿专门致电,福建人民有意向出版该书,问我社是否还有兴趣。为此已向分管社领导做了汇报。 因书稿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及作者的影响力,建议收入我社 人民文库 书系。
革命道德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性成果,它的生成和发展是伦理道德领域的一次空前革命,标志着封建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终结,开创了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崭新阶段,具有不可磨灭的划时代意义。深刻认识和正确评价革命道德,对于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推进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中国革命道德》简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革命道德,分析其历史地位、重大作用,及其在当代的新发展。
年月,罗素怀着对东方智慧国度的敬仰之情抵达上海。他不满于在苏联见到的革命后的种种情形,是到中国来“寻找新的希望”的。罗素在中国讲学、访问一年,悉心研讨中国文化,尤其着眼于中西文化的异同,于年发表了《中国问题》一书。时隔近一个世纪,罗素在书中预言的种种情形皆在美国、苏联、中国和日本的发展进程中一一应验了,我们不禁深深为这位睿智的老人所折服。 罗素著文一向文采灿然,议论风发,如谈到汉字的特点时说:“它没有字母语言的诸多便利,但是它体现着简朴、终极的真理,不为狂风暴雨摧残,不受艰难时日侵袭,保护中华文明绵延四千余年。它坚固、方正而优美,恰如它所代表的精神。”至今读来仍余味无穷,口齿留香。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别叙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四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册。在原书综合性、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通俗性,以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 本册叙述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对官僚政治在夏商周时代的萌发,秦汉时代的蓬勃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衰弊进行了追源溯流、一气贯通而且脉络清晰的叙述,对三省制、察举制的进步等萌芽于南北朝丽勃兴于隋唐的政治制度,也有极具洞见的见解。
这是一部断代政治制度史研究论著,作者通过对萧梁封爵制、官班制及教育制度等八个方面展开探讨,基本廓清了萧梁政治制度的面貌。作者每研究一个专题,皆从清理相关学术积累着手,进而通过对史料的整理、辨析,或商榷、或立论,学风严谨、论述依据充分,许多认识突破旧说,不少方面可以填补以往研究的空白,对于深化六朝史研究,无疑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本书以职业教育国际化为视角,着重探索中德战略合作背景下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土化路径,开创性地提出了“基于德国双元制的理虚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全书以制造业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引他山之石——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解构“双元制”的内涵、要素、特征等,分析“中德战略合作”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本土化的可行性,总结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特征,剖析制造业人才供需不匹配的根源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其中应如何积极作为,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以技术单元、工匠精神、成果导向、二元协同为核心的“基于德国双元制的理虚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加以检验和论证,以期形成可供复制和推广的人才培养改革实践范例。
百卷本《中国全史》是二十世纪末由学术大师季羡林、张岱年领衔主持、数十位专家指导、百多位杰出学者倾力撰著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全史”。 全书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教育、宗教、习俗、科技、文学、艺术十个方面展开论列,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远自上古、下迄近世的历史发展进程,对中华五千余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制度流变、风云人物、思想贡献、科技发明、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以及文学艺术等,均作了详尽的描述、精到的剖析、中肯的评断,并以现代的、前瞻的历史视野对万千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给予了多层面、多侧面的总结,提供了治史、治政、治国以及修身齐家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启迪。 全书架构恢弘,结构谨严,史料翔实,文字流畅,是一部极富特色的中国通史著述,体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全书
在近代中国,孙中山先生是站在时代前沿的伟大人物,他所建立的历史业绩在外备受人们的尊敬和缅怀。他的思想学说和革命爱国精神不仅在当时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出版《孙中山著作丛书:建国方略》的目的,在于使更多读者能有机会阅览和研究孙中山著作,特别是他的重要著作。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国学研究院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别叙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四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册。在原书综合性、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通俗性,以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 本册叙述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对官僚政治在夏商周时代的萌发,秦汉时代的蓬勃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衰弊进行了追源溯流、一气贯通而且脉络清晰的叙述,对三省制、察举制的进步等萌芽于南北朝丽勃兴于隋唐的政治制度,也有极具洞见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