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受赞誉的《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一书中,彼德·斯洛特戴克将“实践”视为决定性的“人类境况”。而在本书中,他分析了这种有关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新视角,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工作者与科学工作者看待其学科的方式和他们的工作内容。彼德·斯洛特戴克将理论和科学理解为一种通过生成的练习而唤醒工作者投入生活的方式。 本书的叙述涵盖了两干多年的哲学发展历程。它始于柏拉图对他的老师的描述——那位老师因沉思而伫立在原地一动不动——继而涉及胡塞尔、尼采、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思想。 初的雅典学院是一个练习的地点,在那里人们学习如何从世界中抽离。胡塞尔的现象学劝导人们从存在执态中后退一步,练习不参与。斯洛特戴克呼吁人们思考“悬置的人”如何保持创造性。
本书是法国出版的关于雅克 朗西埃思想研究的著作。作者按照朗西埃哲学发展的时间和逻辑进程,对其整体思想进行了梳理,并突出了朗西埃在哲学、政治和美学等领域的原创性贡献。作者以朗西埃近年来的著述(许多尚未翻译成中文)为重要根据,在介绍的基础上不乏反思、对照和批判。 从《阿尔都塞的教谕》中拒绝科学和意识形态之对立开始,一直到关于我们 现代时代 审美之平等的描绘,朗西埃始终将智力平等作为人之解放的前提条件 这种解放就像在小说中那样,每一种生活都向每一个人敞开着。
......
究竟什么样的婚姻才是幸福的? 哲学家罗素认为人类的婚姻与性道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历 ,关于性的知识一直是禁忌或处于灰暗地带。罗素主张让年轻人获得健康、正面的性教育,从而使他们对婚姻与爱情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他认为幸福的婚姻应满足一些条件,比如夫妻双方都感受到完全的平等、不干涉彼此的自由、身心 地融合、价值观相似…… 关于爱情、性、婚姻、家庭、试婚、离婚、人囗、优生等话题,罗素用生动、流畅的文字娓娓道来。时至 ,这些睿智的言谈仍然在启发我们如何经营婚姻并收获幸福。
......
如果我们一直处在精神内耗中,又怎会感到幸福? 你是否 常常不自觉地与自己为敌,伤害自己而不自知? 即使触碰到的规则不合理,也会自责反思,产生负罪感。 期盼通过别人的赞誉、艳羡和认可,来确认自身的价值。 你是否会感到物质方面的压力,为收入焦虑不安? 当 财富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准时,大多数人很容易挫败和沮丧。 被迫卷入有形或无形的财富竞争中,我们的焦虑随之而来。 你是否 过度看重他人,因他人而产生不好的情绪? 通过跟别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看到的都是自己所缺乏的。 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害怕被非议被批评。 翻开《幸福之路》,看透使我们精神内耗的根源,获得走上幸福之路的方法!
这是一部大师解读大师的著作。在本书中,哲学家德勒兹尝试以自己的方法解读另一位哲学家柏格森。 德勒兹主要参考了柏格森的《论意识的直接所予》《物质与记忆》《创造的进化》几本重要作品,对其几个重要概念——绵延、记忆与潜能性、直观、生命冲动与绵延的繁复体等——进行了细致解读,而本书的直接目标正是确定绵延、记忆、生命冲动这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及其蕴含的进展。对德勒兹而言,柏格森哲学是建立在直观上的严格的、方法论的哲学。借由柏格森,读者能清晰地看到“差异”“虚拟”“重复”这些德勒兹重要概念的痕迹。
\"【内容简介】: 《我们误解了自己》是一本有趣、宁静又充满了智慧的书。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如何认识自己, 清楚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轨迹,也是一件 重要的事情。打开这本书,就如同听周国平老师和济群法师对谈,听他们将长者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娓娓道来。谈话内容涉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都与自我密切相关,人生的重大问题比如如何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在哪里、理性的作用等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寻找到答案,周国平老师和济群法师的对谈值得每一个被烦恼和焦虑所困的人倾听。\"
《时代的精神状况》全书共分5个篇章,主要回顾了西方人“时代意识”的起源,描绘了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具体内容包括技术和机器成为群众生活的决定因素、企图证明被当做 而表述的生活秩序能够建立的种种尝试(现代诡辩)、当代生活秩序的危机状况、整体的不可理解性、个体自我在当代状况中的维持等。
朴实亲切的语言,陪你走近生动鲜活的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用一本书让你了解: 学术大咖马克思的一生 马克思的思想精髓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时代青年应该具有怎样的马克思主义观 本书是青少年思想修养读物,并不是高深的专业研究书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我们策划这本书的目的是:让那些没有时间和机会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的年轻人,能够通过这本通俗读物,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对
这是一本学术导读书,是对后现代理论家德勒兹的重要著作《什么是哲学?》的解读。其原著早在2007年就引介到国内,并在学术思想界引起了广泛反响。瑞克斯·巴特勒的这本导读书,将带领读者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细读这个文本,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这本巨著。
技术是什么?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技术的进步是否让世界 加美好?在本书中,厄休拉·富兰克林为我们揭开了技术的真实面貌。在富兰克林看来,技术远不是齿轮与传输器的总和,而是一个系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改变了我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还强迫我们重新定义力量与责任的概念。与传统上的技术解放人类的观念不同,富兰克林认为技术从未像它允诺的那样解放劳动力,而且很可能将我们引向一个命运未h的未来。通过将技术视作一种实践、一种催化剂、一种媒介,以及 重要的,一种体制,富兰克林 地展示了我们生活中的技术,以及技术带来的服从文化。 富兰克林提醒我们:“在技术的真实世界中,大多数人并不生活和工作在以他们的福祉为目标而建构的环境之中。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是以技术的福祉为目标构建出来的。”
禅是中土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是一种灭苦的生活之道,顿悟的理想玄妙,修持的方法也玄妙,难以言传。传统的传的方法是禅门内的传心和宏法式,或乞援于名相,或乞援于观心,结果常常是难于领会,甚至流为神秘主义。 《禅外说禅》,顾名思义,是“身立门外”,“体会到不懂禅的人是怎么不懂的”,目的是“要使不懂的人去懂”。作者是把禅当作文化史中的一个分支来讲述的,是置身史外来讲史,因而可以不偏不倚地摆事实,讲道理。以科学常识为依据,由人生之道谈起,然后层层深入,讲述各时代 的发展,禅宗史略,禅的所求和修持方法,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价值和缺欠以及禅宗对中土哲学思想、诗词的影响等等,还谈到它的影响和将来。本书理精辟而言浅易,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中国 的大略,而且可以揭开禅的神秘面纱
本书原为梁漱溟于1918—1919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印度哲学课程期间的讲义,后经修订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印度各宗概略”、“本体论”、“认识论”、“世间论”四篇,全面介绍了印度哲学各宗的思想及其与 的关系,开启了学院派研究的先河,是中国现代印度哲学研究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