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论》是英国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创作的逻辑学著作。 《逻辑哲学论》从符号系统的原则和任何语言中词和事物之间必须具有的关系出发,将这种考察的结果应用于传统哲学的各部分,并在每一种情形下都表明,传统的哲学和传统的解决是怎样由于对符号系统原则的无知和对语言的误用而产生出来的。 《逻辑哲学论》中作者阐述了一个计划,试图用它来识别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清晰地说出“逻辑上完美的语言的条件”来定义哲学的界限。它的目标是完善罗素早年的逻辑原子论哲学系统。
当人生陷入困境,不妨问一句:哲学家塞涅卡会怎么做? 如何处理和时间的关系 如何克服担忧和焦虑 如何战胜困境 如何在困难和特别财富中生存 如何保持真实并为社会做贡献 给悲伤留一席之地 …… 斯多葛主义是两千多年前古罗马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斯多葛哲学崇尚理性,注重培养人的内在品格,以应对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塞涅卡被认为是斯多葛学派最有才华、最人性化的作家,他教导人们自由而有目的地生活。他历久弥新的作品,是一百多封写给朋友的书信《斯多葛主义者来信》,阐述了如何应对逆境,如何克服悲伤、焦虑和愤怒,如何将挫折转化为成长机会,如何认识友谊的真正本质等重要人生议题。 《与塞涅卡共进早餐》是第一本介绍塞涅卡哲学思想全貌的指南。在这本书中,大卫·菲德勒结合当代人的生活,深入阐释了塞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对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哲学反思。今天,我们居住的不仅是地球和天空,而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信息主导着我们的生活。韩炳哲对信息社会的批判使我们了解到我们的信息和通信狂热的后果。现实的计算机化正在大规模地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关系。韩炳哲的新文章围绕着世界的非事物化。他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既发展了智能手机的哲学,又对人工智能进行了批判。同时,他转向具体事物的迷人魅力,反思当今人类在信息噪音中迷失的沉默。
爱、希望、恐惧与死亡,当你被这些人生问题困扰,请随身携带这本斯多葛人生答案之书。
本书是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的一部随笔集,分为工作、教育、爱情、社会、文明五个部分,展现了罗素对个人和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及其广博的学识。罗素强烈反对现代社会人们的超负荷工作,他认为,人类要过上幸福生活并实现全部潜能,不是通过更努力或更聪明地工作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利用闲暇的非凡力量。在本书中,他还为“无用的”知识作激烈的辩护,他推崇冷静思考和自由探究的美德,认为传统的财富积累是一种文化和道德贫困。这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30年代,距今已快一百年,但对当今的读者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价值。
美国传奇殡葬师凯特琳·道蒂游历印尼、日本、墨西哥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亲身走访科罗拉多州的露天火葬、印尼公共墓室、墨西哥亡灵节、日本琉璃殿骨灰供奉等等。在这些葬礼文化中,既蕴涵着当地的历史传统,也让我们看到关于葬礼更多的可能性。我们没有义务远离死亡,也没有义务对死亡感到羞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现身,然后出席,然后参与。死亡需要被重新认识和接纳,以便让我们学会好好告别。如果你曾失去过亲人,哀悼过逝去的友人,或者想象过自己的死亡,那么,你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
本书是一本学术导读书,是对弗里德里希·尼采思想全面而深入的解读。在此,读者将了解到尼采的思想渊源,他的超人哲学,他的“重估一切价值”,他思想的后续发展和应用。本书有助于训练读者为阅读该理论家的原始文本作好准备。
为什么要读点哲学?哲学家罗素告诉我们,哲学的意义不是在于给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以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让生活在不确定性中的我们去过确定的生活。罗素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任何物质和金钱都无法替代的,那就是爱、求知欲和同情。一旦这三样东西被泯灭,人类将沦为行尸走肉。本书完整选编罗素阐释求爱、求知、共情的名篇,从恋爱、婚姻、工作、战争、人际交往、幸福观、金钱观等实用场景出发,解读人性、社会与人生,是写给普通人的人生问题解答书。人生中的一切疑惑,哲学都能给出答案。
"遇上挑战时该如何自处?碰到难缠的人要如何应对?在哪里可以找到快乐、获得力量?怎样处理反复出现的令人沮丧的想法?如何看待变故、正视生死?……面对人生中这些不可避免烦扰与难题,如何活得更幸福?两千多年前的斯多葛哲学早已给出了答案。乔纳斯·萨尔茨格伯结合多年来亲身实践斯多葛哲学的经历和体悟,创作了这本非常适合现代人的幸福指南。作者从各种有趣的生活细节出发,介绍了斯多葛哲学的历史沿革、代表人物以及重要观点。同时,本书用55条斯多葛哲学的日常练习,手把手教我们如何驾驭情绪、如何保持敏锐、如何处世为人、如何像斯多葛派哲学家一样游刃有余地掌控人生。在斯多葛哲学的永恒智慧指引下,每个人都能找到幸福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精)》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著,本书收入了马克思恩格斯1855年1月至6月所写的政论、时评和军事文章,共计107篇。这些文章中,除恩格斯的《欧洲军队》一文发表于美国《普特南氏月报》外,其他都发表于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派报纸《新奥德报》和美国资产阶级进步报纸《纽约每日月坛报》。本卷所收录的文章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要涉及克里木战争及其进程,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统治阶级的对内对外政策,以及在当时条件下如何推进工人运动和群众性革命民主运动等重要问题。
卡尔·雅斯贝斯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之一。他主张哲学是对存在的主观解释,认为哲学应当为人的自由而呼吁,应当注重人的生存,并以此为一切现实的核心。《时代的精神状况》是其重要著作。 “该书虽然写于1930年,但是它对西方人在当代的精神状况及其所由形成的历史根源与广阔的现实社会生活背景所作的深刻而又生动人微的演述,至今仍未过时。” “全书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作底线,描画了与西方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这一切虽然谈的都是西方人的‘家务事’,但是,对于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不拿来研究一番的。”
本书处理爱、死亡、受难、悲剧、牺牲、罪恶、殉道、宽恕等问题。伊格尔顿在与《 》诸篇章的阐释和对读中,在与德里达、本雅明、拉康、齐泽克、阿甘本、阿多诺等人的思想交锋中,展开自己的论述。他回溯了古代的牺牲,如何与国族和部落的起源时刻相互重叠,大部分文明往往自野蛮中浮现。随着时代变迁,牺牲又如何从仪式性的屠杀转换为一种道德行为。他继而探讨了围绕牺牲议题之下的诸多子命题“悲剧”“殉道”“礼物馈赠”“替罪羊”,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伊格尔顿对“替罪羊”的探讨。伊格尔顿认为,“替罪羊”并不能被单纯地视为受害者,这一形象其实具备 为激进的意义,也即不为 的恐吓而屈服,也不为了他人牺牲自己,毫无疑问,这就是一个新的主体诞生的条件。这样的生命存在能够成为新的政治秩序建立的契机。
本书将把萨义德的重要著作分为一系列“关键思想”,这些驱动萨义德的问题会在他的作品的多个方面反复出现,类似地,也会在本书的多个章节中反复出现。 开头的两章是关于在世性的章节:首先是关于文本的;其次是关于批评家的。也许,爱德华·萨义德的文化分析的最重要的方面在于,尽管后结构主义主导了整个西方知识界,但他还是坚持对文本物质地处于世界的方式持一种坚定的、不时髦的看法。 第3章将讨论“东方学”,这是萨义德很可能最为世人所知的那个概念和那本书。东方学展示了权力是如何在知识中运作的:西方“认识”东方的过程,一直是它对东方行使权力的一种方式。 第4章将讨论《文化与帝国主义》,这部作品是帝国主义文本的在世性这个观念的延续。关于西方的文化生产,至关重要的是在这些文化产品中呈现帝国主义的政治现实的微妙方
隐喻在哲学中扮演什么角色?它阻碍了思考成果的准确表述,抑或有助于哲学家抵达终极真理? 在《隐喻学范式》这本奠基之作中,博学的布鲁门贝格从上述问题出发,为我们展示了西方思想史的另一面。从光与真理的古老联结,到经常出现于近代哲学中的机械比喻,作者以扎实的案例研究,揭示出隐喻与哲学的复杂勾连。通过对概念史的纵深考察,作者认为,存在着无法被消解为概念的“绝对隐喻”,它不仅关涉纯粹的理论问题,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人类的本真存在。对于西方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布鲁门贝格的这本书是不容错过的佳作!
本书共收录了十六篇介绍维特根斯坦的主要哲学关切的论文,详尽剖析了他的思考动机、过程与策略。本书的目标与《哲学研究》是同一的,即“开启一段思考过程——一段关于维特根斯坦的著作的思考过程”。本书不是一场摆满对维特根斯坦的完全成熟的理解的温室展览,而是一片使我们对他的理解得以生长的绿林场地。维特根斯坦并不提供任何直接的哲学指导,他只是亲身示范了如何蹚过哲学的险途,坦诚地展露了他自己在此旅途中的种种抗拒、拖延、疑虑,并由此向我们表明:他能成功的事情,我们也会成功。
二战后法国现象学家米歇尔·亨利访谈录首度中译! 相较于萨特、加缪、波伏娃、阿尔都塞等同时代人,一生远离学术潮流中心的亨利,虽然生活得像一名隐士,却对思想本身更加专注且纯粹。他创造性地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引导我们认识那不可见的“生命”,呈现出更丰富和统一的人类生存图景。 《走向生命的现象学》以访谈录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了认识亨利思想的不错机会。我们从一次次的问与答中看到,亨利如何对传统现象学进行解构,如何发展出注重内在感受的“生命现象学”,并如何将其运用到绘画、精神分析、政治等诸多领域。此外,亨利的学术关怀不止于纯粹思辨,他还呼吁我们关注技术时代中被遮蔽的生命本质。他通过捍卫文化、艺术和思想的价值,还原了生命的丰富性,为读者带来对存在的新思考。 作为20世纪法国现象学的重要人物,亨利凭
本书成书于2010年,收录了当代 哲学家格拉汉姆?哈曼在1997—2009年的11篇论文和讲座稿,每章独立成篇。这11篇文章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当今哲学界风头正盛的思辨实在论思潮。 本书可以被看作是哈曼学术思考的起点,作者从对海德格尔哲学的反叛性解读开始,展示了由他所提出的“以物为导向的本体论”逐步发展的思想历程。在本书中,作者呼吁我们重新思考“物”及其多种存在方式。哈曼指出,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海德格尔的工具分析论,以及列维纳斯的差异哲学为 关系主义对物的狭隘理解创造了条件。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他提出,物具有 的不可消逝性,它永远不会被任何关系所穷尽。在他看来,虽然诸物可以在人类主体的主观意图下联结起来相互作用,但是,在诸物之间发挥作用的存在方式远远多于人类的主观意图所明确呈现的。物的存在方式与
《理想国》以苏格拉底等各界名流对话和辩论的形式,分十卷探讨了建立一个理想国家的系统方案,同时表达了对政治制度、宗教、教育、婚姻家庭、男女权利等人类社会各种重大问题的看法。本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思想史的源头之作。
两千多年前的希腊与中国,相距万里、尚未有交集,思想家们却凭借过人的智慧,找到了“共同语言”。本书将10位中国古代思想家与10位希腊古代思想家成双配对,如孔子与苏格拉底、孟子与柏拉图、庄子与安提斯泰尼、墨子与毕达哥拉斯等,紧扣同一个基本核心,通过对人类两个不同地域及文化圈的比较论述,发现两者间的共同关注、平行思路以及差异,角度新颖且通俗易懂,对专业人士和文史哲爱好者均有启发。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尼采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文笔绮丽,哲理深沉。查拉图斯特拉,又译琐罗亚斯德。该人物是拜火教的创始人,出身于米底王国的一个贵族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受到神的启示,他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创立琐罗亚斯德教。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即拜火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的音译。 书中,尼采宣告“上帝死了 ”,让“超人”出世,于是近代人类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异彩虹;1896年德国著名音乐家理查·施特劳斯创作了同名交响诗乐。
《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本内容,以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为总体线索,以“激发思想活力,启迪哲理智慧、滋养浩然之气”为主要目的,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 全书分为八章:章阐述了马克思的世界观变革,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放的旨趣和道路;第二章阐述了马克思《资本论》的“资本批判”,论证了《资本论》的哲学智慧;第三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第四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论证了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智慧;第五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论证了能动反映论的哲学智慧;第六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论证了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的哲学智慧;第七章阐述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论证了中国学者总结和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