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定名为《四柱命理正源》,是因近年来出版的命理著作中虚假理论、创新理论太多,这些未经大量实践检验的、离传统经典理论相差甚远的创新理论漫延于易界,导致大量易学爱好者们感到思路混乱、无所适从,不少易友开始对传统命理理论体系产生怀疑,有的易友甚至认为,在四柱中找用神是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不找用神照样可以断事。还有的易友干脆放弃传统的取用神方法,直接改学盲派命理了,并认为命学精华都在盲派命理体系中 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近些年来所出版的命理著作中,绝大多数的立论、观点是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些著作内容的普遍特点是: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弄懂“用神”是怎么回事,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把传统经典命理学术体系中的本原思想精神表达出来。加之有些以商业炒作为目的的蓄意编造,导致了整个四柱界一片混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子平命学是中国传统术数中的大宗法,子平命理中则依格局论与调候论最为传统最为正宗。格局论是以月令为主,年时为佐的逻辑推理,其是四柱全局系统论;调候论则以千支性情为主,以干支配合为要点,其是四柱论命的局部重点论,此论各有体系,相辅相成,全是研究子平命学的正法。本书深入浅出的全面介绍了格局论与调候论,并且结合作者大量实践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四柱解析,且透露了很多的断命技巧。在这些内容之外,本书还增加了命理漫谈的很多文章,以来丰富格局论、穷通论,同时揭示出更多的命学实战内容,帮助读者来尽快掌握子平断命的真法。
诗歌是模仿的艺术,在关于诗的艺术这个大标题下,我认为,不仅要研究诗歌本身,也要研究诗歌的种类、各种类的具体功能和构成,以及一首好诗所要具备的情节结 构的类型,结构成分的数目与特性等与这种研究有关的类似其他问题。我们按照事物自然顺序开始这项研究工作,先从最基本的原理开始。 史诗和悲剧诗、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为管乐和竖琴而写的音乐,概括地说,它们都是模仿艺术的表现形式。然而,它们彼此不同,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使用不同的媒介,选取不同的内容,或者采用完全不同的方式。
《化书》分六化,每化为一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每化又分若干章,共一百一十章。主要运用道教哲学思想和儒学伦理观念,以类推比附的手法,从事物的变化中,阐述修道成仙的思想,探寻社会治乱的因由,指出实现太平治世的道路。 《化书》本齐物以言“道化”,本虚无以言“术化”,本无为以言“德化”,本道德以言“仁化”,本税多民饥以言“食化”,三宝之一为俭,本之以言“俭化”。每化多先例举自然现象如蛇化为龟,雀化为蛤之类,从中分析哲理,以明超生脱死及修身持世之道。此即所谓“君子体物而知身,体身而知道”之意。《道化》、《术化》两卷,主要论出生死、入神化之道,为本体观、自然观;《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四卷,主要论修身治世之道,属政治观、伦理观、修养观。 《化书》以“
本书是研究中国哲学和“智慧”的专著,通过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剖析中国智慧的特点,探讨了中国哲学在原发期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动因,并试图用中国智慧为西方理性开辟新的道路。全书分两部分,观点新鲜,行文朴实。 读者对象:供高校哲学系师生及哲学专业读者使用参考。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ISBN:9787100043250,作者:钱穆著
中国传统文化自秦汉以降,二千多年来,自成体系,独立发展。它善于吸收一切有价值的外来文化,融入固有文化主流,不断发展,几千年沿着既定的方向,走着自己的路。中华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从来都是以自己固有的思想体系、思维模式来迎接外来文化的。大致可以举出以下几种特点和品格:不失自我的兼容性;与时俱进的应变性;取之有节的开发性;刚柔相济的进取性;和而不同的自主性。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发展道路,也充分体现了这些特色。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中国人士看作黄老清静无为的理论。景教(西方基督教的一派)在唐代最初传入中国,中国人士认为这个教“常然真寂,先先而无元;窅然灵虚,后后而妙有”,“判十字以定四方,鼓元风而生二气”,“法浴水风,涤浮华而洁虚白;印持十字,融四照以合无拘”。这完全是当时唐人的新解
自从我动笔写此书以来,一转眼已快三年了。众所周知,三年中可以世换星移,而过去这三年确实是不平凡的一段时间。《精神的宇宙》一书大部分仍保留了1996年精装本的本来面貌,只是我决定更新了所有图示,并且添加了不少新图示。已经读过原版的读者会极为欣赏新版中这些崭新的图示。我认为,这些新图示要比精装本中的旧图示更好地传达了那些极为深奥的观点。 大部分篇章仍保留了先前的内容。不过,我对有些内容做了削减,特别是第七章以及第十二章中那些极为抽象、难以掌握的部分。除此之外,我对书中各处都有稍许修改,以使全书更加清晰易懂。 从新添的副标题可以看出,最主要的修改是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了。我不再把此书看作是部“证明性”的书。我认识到,试图用量子物理学来证实任何精神物质的存在,这样的观念往好里说是问题重
本书的基础是我的博士论文。把《庄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精神的沐浴。因为喜欢《庄子》而选择了这样的题目,但是,当我深潜其中遨游时,发现这是精神的大壑,它“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我担心自己能否取走哪怕一杯水。我时时诧异于庄子的思想,在我们这样一个恪守人伦、重功名利禄的传统中,何以会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传统存在?在鸿蒙初开之际,我们的传统思想何其活跃和多样,人格何其高贵和伟岸,庄子离我们何其遥远。我也时时惊叹庄子事事洞明,能照出自己身上的“小”来,恍然感觉到他又近在咫尺。虽然论文早已顺利通过,博士毕业也已经两年多,我一直想把心中的感慨书写出来,却总觉得庄子在自己的意识里仍然是混沌的,我不能走近他,只能若即若离地守着他。这样的结果差强人意,但我倾尽了一切努力
《敌基督者》是尼采发疯前很后一部著作,通篇都是嬉笑怒骂,其修辞效果往往使读者忽略了作者的哲学意图。《敌基督者》既是关于基督教的历史与本质的探究——叙述了从犹太教到基督教的历史演变过程,然后揭示了基督教的本质,并探讨了它如何自下而上地征服了罗马帝国,且一直影响到现代——同时也是一部深刻的哲学著作,其所关心的一个永恒问题是真理与信仰的关系。
《楞严经》以禅定修习之见、修、行、果为框架,以首楞严大定为中心,系统讲述了见地抉择、禅修法门、菩萨阶位以及七趣因果和五十阴魔等佛法大义,其禅观体系组织得十分严密巧妙,义理宏深,内容丰富,一经在手,见修齐备,因而被誉为佛教“教观之总纲”,素有“佛教全书”之称;其教理和禅观思想,对宋代之后的中国佛教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