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上编为总集编撰与综合研究,以《文选》为始的中古文学总集为主要线索,下涉唐宋及其后有关中古文学的总集,兼以正史、目录、其他史籍和部分 学者研 究,全面系统地展现当下可见的中古文学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中编为中古诗文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诗文方面,以时间为纲,以作者为具体线索,上启汉魏,间杂南北朝,下至隋 代,并对《苏李诗》《古诗十九首》等不系名的重要作品也进行了研究综述和相关考证;下编为中古小说文论研究文献,是针对中古时期的小说和文论两个方面,基于可见的文献,对 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考证说明,文献搜集详尽,考证说明精深入微。
《女法医手记》作者王雪梅,对生者来说,死亡永远是一个艰深的谜语,一本难以破译的密码。因为死者无法面对活着的人们讲述自己惨痛的死亡经历,因此死者和生者被一条看不见的但又真实存在着的鸿沟隔开了。这个世界上,只有法医才可能填平这条鸿沟。法医的天职就是用科学的手段,靠扎扎实实的本事,让死人开口说话,帮助他们将死亡的真相告诉活着的人们,做死亡的转述者。
本书论述了古籍版本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史,研究了古籍版本学的鉴定方法。
《中华布洛陀神史》是壮族学者黄懿陆先生所著的《中华文明起源三部曲》之二。从布洛陀神话的起源、历史及相关文化研究入手,研究人类文明起源和中华民族起源问题,为探寻历史真相,揭示和复原人类曾走过的路而写下的一部厚重的学术著作。
毒理学是有关各种毒物的检测、发生、性质、效应及管理的科学。它研究化学物质与生物体系的相互作用,重点是探讨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中的外源性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和作用机制及其卫生防护和环境保护和科学。本词汇主要录毒理学理论,原则、技术的基本概念,重要的外源性化合物、酌情收录重要实验方法,仪品设备术语名词,(计3万余条)。并有选择的适当收录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病理学、实验动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与毒理学密切相关的周边学科的词汇。
继《阅读史》之后,《书斋漫步》生动讲述了书斋或图书馆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曼古埃尔在法国的家里策划修建了一个书斋,他受到这件事的启发,进而告诉我们书斋或图书馆怎样体现了许多个人乃至整个文明的回忆。本书轶事连篇,扣人心魄,从作者幼时的书架一直说到国际互联网的“全套”图书,从古代埃及、希腊到阿拉伯世界,从中国、罗马讲到“谷歌”。 这里有已消逝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有塞缪尔·佩皮斯的私人书斋:他给体积小的书本装上“高跟”,好让书架上的书整齐好看;有诗人兼建筑家米开朗基罗的纪念碑式的图书馆,慈善家卡内基建立的图书馆,监狱里囚犯的口头“回忆图书馆”;还有文学家的书斋,狄更斯、博尔赫斯等等…… 通过埃尔的思考、回忆和有关书籍和文明的广博知识,阅读《夜晚的书斋》是一段美好的旅程。
王青著的《上博简曹沫之陈疏证与研究》研究特点:其一,关于《曹沫之陈》一书的成书时代,书中从多方面论证了《曹沫之陈》当初成于春秋中前期的鲁国史官的记录,而非如后世诸子那样,为诸子或其诸子师徒的著述。其二,《曹沫之陈》一书的性质非是兵家的书,而是近似于《国语·鲁语》的“语”类著作。其三,《曹沫之陈》的理念是春秋中前期的社会思想的表现,而不是春秋末年至战国时代的思想。 显然,这三项都是关于《曹沫之陈》研究的核心问题。除了这三项以外,读者还会发现书中对于相关简文的考释、编连等,亦每有立论坚实的新见。
本书分六部分,分别为易学史和各家学说、易学基础学、易学应用学、易学与医学、易学大传学、易学本经学,其中易学与医学部分比较系统的阐释易学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的联系,并附有医易妙方。全书深入浅出,便于初学者研习。
《中国古书版本笔记》是作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从事善本古籍采访、编目、整理工作时的学术笔记。作者撷取流传至今的宋元版等珍籍五十余种,以雅俗共赏的笔调,将实物记录、版本源流、批校题跋、鉴藏印记、递藏关系、书林掌故等内容融为一炉,在典籍层面纵深挖掘,多方位考索,以充分揭示它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在撰写时,注重行文的严谨有据和雅俗共赏的统一,并配有相应的书影,以直观展现灿烂的古代文明积淀,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发挥传统文化在涵养心灵、滋润新知方面的作用,激发爱护古籍、保护古籍和传承文明的历史责任感。
这是与邵甏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配套的版本目录学工具书,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作者曾参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目验古籍版本约五千种,又进而寻访有关古籍,并参考大量前人时贤版本目录这著作,以十余年之功独力撰成此书。此书以浙本《总目》的三十二种),于每一书目下逐一注明进呈本所录,知见本版本形式、现状、藏所,并录有关序跋题识、印记、写刻工,间加按语,时有新知卓见。附有书名、人名、写刻工和藏书家藏书印鉴四种四角号码索引,极便检索。
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把传统的历史文献学从偏狭的领域中解放出来,拆除了“文献学”与“史学”森严的壁垒,恢复了汉唐历史文献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宏旨;他以登高一呼、学者认同的魅力,《中国文献学》带领广大学界同仁开创了现代历史文献学的基业,把历史文献学发展到新的阶段。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上编为总集编撰与综合研究,以《文选》为始的中古文学总集为主要线索,下涉唐宋及其后有关中古文学的总集,兼以正史、目录、其他史籍和部分 学者研 究,全面系统地展现当下可见的中古文学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中编为中古诗文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诗文方面,以时间为纲,以作者为具体线索,上启汉魏,间杂南北朝,下至隋 代,并对《苏李诗》《古诗十九首》等不系名的重要作品也进行了研究综述和相关考证;下编为中古小说文论研究文献,是针对中古时期的小说和文论两个方面,基于可见的文献,对 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考证说明,文献搜集详尽,考证说明精深入微。
西谛先生素志恬淡而爱书成癖,常自称“喜欢得弗得了”。一生节衣缩食,积书至十之巨,赵万里《西谛书目序》认为“就数量和质量论,在当代私家藏书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然西谛一九五六年所撰《新序》云: “我不是一个藏书家。我从来没有想到为藏书而藏书。我之所以收藏一些古书,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研究方便和手头应用所需的。有时连类而及,未免旁骛;也有时,兴之所及,便热中于某一类的书的搜集。总之,是为了自己当时的和将来的研究工作和研究计划所需的。” 西谛先生藏书乃为学术研究之需,故不以藏书家自居、自限,一九四四年撰《清代文集目录序》曾自述其收集旧籍的旨趣: “予收书始于词、曲、小说及书目。继而致力于版画,遂广罗凡有插图之书。乃动博取清代文集之念。”
因日常工作之需,我们为《(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制了书名索引。为使其发挥更大作用,我们愿将其公诸于世,为古籍界同仁提供便利,以免躬亲翻检之劳。 考虑到利用书名索引的实际需要,我们将稿本的全文作为书名索引的附录附其后,并对稿本的类目顺序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为节约篇幅缩印成上下栏版式。
本书是《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丛书》系列之一的《简帛文献与文学考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战国楚帛书甲篇新释、战国竹简《诗论》编联新探、竹简《诗论》诗学思想综析、竹简《诗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战国竹简散文文本校理举例之一——《彭祖》通释及韵读等内容。
本书收录本社1979-2009年(截至2009年9月底)正式出版的图书3800余种。根据本社出书具体情况,结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将所收图书分为图书馆学情报学、古籍影印(含民国文献)、人文社会科学及其他四大类,大类下再细分若干小类。 同一小类中,按出版时间先后排列。出版时间相同的,按书名的汉语拼音排列。丛书及相关系列图书集中排列。个别相关图书因分属不同丛书和类别,则在其下附注另见。 每本书著录书名、作者(无署名者除外)、出版年月、装帧(不标明装帧者为平装)、开本、字数(影印图书除外)、页数、定价、内容提要。部分绝版图书仅存目。 “中华再造善本”收录一期工程出版的全部图书和二期试制书目共计787种,二期工程于启动之初(仅出版7种),暂不收入。“中华再造善本”下图书页数根据筒子叶计算(以叶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