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万物皆有规矩。有了规矩,才有璀璨的建筑和精美的器具;有了规矩,我们举手投足之间才有分寸和礼仪。 本书全新阐释了中国人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规矩和讲究。比如,出门、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夹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等。 出言有尺、处事有度,便是规矩。这些规矩不是逢场作戏,而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自觉自愿遵守的规则,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保留下来的精神遗产。人们按照新时代的新节奏生活,无可非议。但是,老规矩的内涵和精髓是举止文明、礼貌待人,这一点在礼仪之邦的中国永不过时,因而应当作为我们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绳。
曹家的繁华旧梦和人事沧桑 历史学家高阳是个描写人物的高手,他以丰富敏锐的小说创作经验来《红楼梦》、揣摩曹雪芹的创作心理,尤其运用他过人的考据眼光和对清朝八旗制度及人事文物的广泛知识,系统地归纳和梳理了曹雪芹生平。 道尽兴衰荣落时,洞悉人心幽微处,生动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落魄世家公子的形象。
茶是一种木本植物,诞生在中国西南古老的亚热带与热带原始森林,被距今约五千年左右的中华先民发现,从此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历史,演进为中华文化重要象征符号 蕴藏中华民族人类文明基因和密码的精神饮料。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茶文化学科带头人,茶学与茶文化学院名誉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旭烽老师最新茶学普及读本。 从茶叶的发现、发展、历史传承,以及茶文化中的人文教化、艺术衍生等角度,带你了解这一片神奇的树叶,大自然恩赐于全人类的文明瑰宝 茶。
一部关于苏东坡生平与美食渊源的作品,以苏东坡关于美食的诗文记录为线索,循着他为官、游历的足迹,从美食角度还原作为“吃货”的苏东坡的一生。从眉州到黄州、惠州等地,从猪肉、河豚到荔枝、羊蝎子……通过苏东坡在30多地所遇、所尝的70余种食物,勾勒出一条苏式美食路线,从中窥探苏东坡如何把眼前的苟且变成味蕾盛宴,呈现其苦中作乐、笑中带泪的吃货人生。同时,围绕苏东坡作品中由美食引发的感悟,探寻其对饮食、生活的态度,呈现其以食物疗愈身心、拒 内耗的人生哲学。
阅读,是一段旅程。在这里开启一段与12位阅读文化专家同行的阅读之旅,旅途中不仅可以撷取12本阅读经典之作的精华,领略阅读的哲思与方法,还可以在12位阅读引领者的阅读观里,感受他们因阅读而丰厚立体的文化意识,而他们私享的阅读主题书单,则敞开了古今中外更为宽广的阅读之门。 正是一部部美好经典的存在和一本本阅读之书的指引,铸就了一个个阅读者的精神长廊,个体的阅读之道就此展开。
这本书是西闪和西门媚的第一次合著,他们各自施展才华,呈现了一个多面向的土耳其。 打开本书,可以跟随他们漫游土耳其,看见,听见,嗅见;还可以深度阅读土耳其的历史与今天,是文学的,历史的,也是活色生香的,是此时此刻的生动人间。 他们跟当地人去看托钵僧的旋转舞,和年轻帅气的警察交上朋友,看斋月中的人们在街上摆起长桌。在那里,帕慕克打造了一个先锋博物馆,暮色中的老皇宫透露着沉重的秘密,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衹注视着今人--历史在这样的目光中沉浮,世界又将面临新的选择。
余秋雨先生为博士研究生讲授的“中国文化必修课”,虽然内容宏大艰深,但是以音频课程向公众播出之后,收听人次很快达到了六千万,受欢迎的热潮创造了当代文化传奇。为了满足广大青少年的需要,余先生重新编写、增删,于是有了这套《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全书以历史脉络、人物故事、人文知识点和古代文学选读为核心内容,分为三册:《了解这些难题》、《记住这些名字》、《熟读这些作品》。
《十三经概论》是一部介绍论述我国古代十三部儒家经典的入门著作。《十三经概论》一书是在其“经学通论”课讲义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全书对十三经之内容与性质作了周详而通俗的阐述,使读者即使不读原典,亦能提纲挈领,知其梗概,如进而阅读原典, 可收按图索骥之效。
史学大家许倬云怎样看待美国沧桑五十年?历经风云与风月的白先勇为什么说《红楼梦》是“天下第一书”?经济学家陈志武怎样看待新冠疫情对全球化的影响?让哲学说中国话的陈嘉映喜欢拳击,曾经是“老炮儿”?诗人西川本来想成“圣”,结果不小心成了“牛魔王”?……许知远对话许倬云、白先勇、陈嘉映、项飙等12位重量级学者,探索从个体到社会的众多议题,成就一部有料、有趣、有温度的访谈录。他们说过的智慧、愤怒、偏激之言,都来自同一种脉搏:对广阔的人类命运的关怀。在流量至上、技术笼罩,人文主义节节败退的今天,这样一种不合时宜的精神,久违了。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对其各种角度的解读也屡见不鲜。《西游妖物志》共30章,聚焦“《西游记》中的动物视角”,按照“动物妖精”在《西游记》原著中的出场顺序,细致考证了各类菩萨、取经团队成员、取经路上制造出八十一难的各类魔怪的身世演变及其在现实中的动物原型。充满趣味横生的观点交融与文化混搭。在书中,人神魔,佛道儒,民俗文化、动物科普……“虚”“实”两个世界穿插且互为印证;移花接木、借尸还魂、层叠嵌套、抟土重塑……对比历史版本如元杂剧,分析故事转移、嫁接、人物重塑等演变,一窥吴承恩《西游记》的形成过程。作者文思活跃,文笔跳脱,用另类视角品读西游,带来一番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日本 汉学家目加田诚的《北平日记》2012年发现于目加田家捐献给大野城市府的“目加田诚文库”中,记载了1933—1935年作者留学北平的生活,如去北京大学等高 校听课,与胡适、周作人、朱自清、钱稻孙、杨树达、俞平伯等中国 的学者、文人进行交流等。作为一个异国人,对当时北京民风民俗也有生动详细的记载,再现了1930年代 的北平各种世俗光景。对于日记出现的人物、事件、图书等,现九州大学中国文学部部静永健教授及其团队一一作了详细的注释,可以帮助读者 好地了解日记所记的相关背景与内 容。
故宫博物院第6任院长单霁翔常说,我只是故宫的“看门人”。本书以第一人称讲述了“网红院长”单霁翔在故宫博物院担任院长期间,让故宫文化走近人们的生活,让故宫博物院成为“活起来”的博物馆的故事。作者用丰富的人生积淀、独特的叙事视角、流畅的语言和珍贵的图片,解读了故宫博物院的社会形象转变,同时也向公众传递了作者的文物观、文化观。
《文本张爱玲》的研究,来自作者张小虹阅读《小团圆》后的提问:为什么大部分的批评家(包括众多的女性主义学者)”读不懂“《小团圆》?由此,她从解构张爱玲的本名与真人实事开始,展开“文本表面”跨语际与跨文化的研究,向读者展示了隐藏在张爱玲文本背后的真实张爱玲,以及她借由文字在20世纪20年代的性别革命中发挥的先锋作用。前四章以张爱玲家族史与女性家族成员为主轴,后数章则针对张爱玲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旨在透过语言文字作为“文本表面”的繁复交织,以开展对宗法父权作为文化机制与语言机制的双重批判。
《读书小语》是段爱民老师(笔名 未无)散文随笔系列 经典散步丛书 之一。副标题为政治哲学散论,字里行间能看出作者的读书感悟,可以说是一部诗化了的人生哲学。作者的阅读范围广泛,从中国到外国,从古代到当代,凡是能照亮心灵的书籍,他几乎都感兴趣。他在书中散步遛心,一路风景,一路甜蜜,一路的文采风流。
本书收录长居纽约的旅美作家张宗子近年散文50余篇。多数为读书随笔,兼论绘画、电影等。话题范围极广,仿佛在与古今中外最杰出的心灵聚谈。论述则融会贯通,处处有真知灼见、金石之言,如珠玉遍地,俯拾即是。作者自己的心灵如一颗清澈的多棱镜,不仅能折射出某位作家或艺术家的风姿,且一本书、一首诗、一幅画、一部电影,乃至一件古物、一段人生经历,都在其中互相映照,引发出新意与新知。
《日本“风情”志》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玮多年精研日本史的成果文字结集,是一本关于日本风情研究的专著,全书围绕语言、文字、阶层、衣食住行等文化生活层面,深入剖析日本社会人际风俗的特点和历史演进,文学性知识型俱佳。何谓“风情”?按照辞典的定义,“风情”既可以指“男女相爱之情”,也可以指“风土人情”,而日本的“风土人情”充满“男女相爱之情”,几乎合二为一。《日本“风情”志》即为一本窥视日本风情的“万花筒”,使读者通过本书,将日本风情一览无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甚少议论。因为作者相信,读者可以从那些“故事”和“案例”,自行产生“原来是这样”的感悟。
随笔散文。《野味读书》分为"书里书外""书前书后""书长书短"三辑。收录了孙犁自述的读书经过、图书典籍对他精神成长的影响、买书故事、读书经历的文字,从中可以看出这位文学大师的读书方法和文学观念形成的轨迹。孙犁的文字平直中肯,博雅风趣,又不过于专业高深,对于大众读者有很好的参考借鉴意义。
本书主要为旅行散记,共分三辑。第一辑“近似虚构的旅行”主要叙写作者在青海、井冈山、横峰等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颇具文化意味;第二辑“乘慢船,去哪里”则将视野放回江浙地区,记叙近几年来在江浙各地的行旅见闻和思考;第三辑“河山海四记”以河、山、海为主要叙述对象,讲述与河、山、海相关的早年生活和行旅故事。
《书读完了(增订版)(精)》作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50余篇,分三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全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