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先生忧思于当今世界的疫情,以及瘟疫蔓延下混乱的世道人心。先生在这本书中围绕时代特色、思想与文化变迁、多元文化的融合、科技智能的进步转变、中外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选择各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节点,以对话的方式,还原鲜活案例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源流,生动展现先生作为史学大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史学观念与关注时下的人文关怀。本书堪称许先生90年人生思想之总结,亦可视为他对这个时代的问题和出路的总体性回应。
徐静波著的这本《遇见日本》认为: 在地理距离上,我们离日本很近;但在内心,却无限遥远。作为中国的近邻,日本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多有交集,两国民众往来密切。虽然在近代历目前有不堪回首的记忆,但也阻挡不了这两个东方大国的政治、经贸和文化交流。尽管在经济上经历了“失去的20年”,今天的日本在很多领域依然引领着世界,民众的生活水平仍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同样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彼此是互为邻居的亚洲人,会觉得似曾相识,却又陌生有异。日本(人)总有许多地方和我们中国(人)不一样。
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和融合错综复杂。欧美工业文明以外的异质文明如何图生存求发展,在现代化全球化大潮下何去何从,至今尚未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日本、印度、伊斯兰和拉丁美洲四大文明体系互有明显区别,又都有独特和重要的历史影响,其当代表现,于我国文明战略之制定,可资借鉴。
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徽章,而刀则是武士的象征。一刚一柔的两样东西,具有强烈的矛盾性,以此高度凝炼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菊花之柔,让人不禁联想起川端康成笔下那些清新温婉的女主人公,她们一颦一笑流露出无尽的优雅;刀剑之刚,则如同那些全身甲胄,誓死保护主君以尽孝义的武士。日本人是很奇怪的,当我们惊讶于他们对武士道和精神制胜的执着,动不动就要切腹时,他们却已经换了一袭和服,温顺跪坐在榻榻米上为客人泡上一壶好茶;当我们看着他们为了一点人情小事争执不休而感到困惑的时候,他们却又马上和好如初彬彬有礼;当我们无奈地看着他们循规蹈矩,繁琐守旧的时候,他们却又大量吸收外来元素,让自己与时俱进起来了。
本书由弗洛伊德的四篇论述图腾与禁忌的论文组成,其特色在于将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和发现用来解决社会心理学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讨论图腾与禁忌问题时,弗洛伊德将之与儿童和神经患者相比较,因而能如弗洛伊德所说,在研究此问题的社会人类学及民俗学与精神分析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本书试图通过一些保留在儿童时期的图腾崇拜的遗迹,亦即通过我们的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哪些细微迹象。来推导图腾崇拜的原始意义。图腾与禁忌之间的紧密关联又使得我们向着本书提出的假设向前迈进了一步;如果最终的论述使得这一假设看起来很难令人信服,那也没有必要指责它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近似于现实,毕竟重建这种现实是如此的艰难。
辑 要有一对审美的眼睛 散文的题目 花花草草的小题目 情趣与想象 幽默情趣与漫画色彩 哲理性与趣味性 比喻与联想 意境与意境美 记忆的穿插 闪光的议论 揉进点知识性 描绘自我形象 写心理活动 写人物与对话 写生活乐趣 写出新意 谈陌生感 语言的声音与色彩 语言的的巧妙运用 再谈语言的的巧妙运用 谈口语化 象征手法 衬托手法 “空白”手法 间歇是一种美 虚实相生 变化多姿 悬念与释念 对古典诗词的运用 历史资料与作者情感 关于写历史人物的故居 谈游记的情与景 谈寥寥数笔 谈润色 谈落笔不俗 散文的天地 散文,时代的记录 一半让人读 一半让人想 第二辑 谈雨果散文的写作技巧 谈丁玲散文的写作技巧 文采朴素 情感缠绵 从生活中摄取小景 描写我们时代人的形象 大街小巷皆学问 微笑里的爱憎
玛雅文明从最早出现到16世纪西班牙人占领有将近四千年的历史。随着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发展,神秘的玛雅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玛雅象形文字的破译影响着我们对世界古文明的理解,玛雅文明影响着整个中美洲的发展。玛雅文明在科学、数学、建筑和制造技术的起源中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本书介绍了玛雅文明的各个方面。 在世界远古文明中,玛雅无疑最富有浪漫色彩。 古代玛雅人制造了哥伦布之前美洲大陆上最引人惊奇的文明之一:它在气候并不宜人的热带雨林环境中萌芽、兴盛然后消亡,历经千载,遗留下数以百计的大型废墟,激起后人的惊叹和注意。 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印第安先民在亚、非、欧古代文明相互隔绝的条件下,独自创造出的文明。它在科学、农业、文化和艺术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类如何从原始状态向文明过渡? “文明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神话”、“宗教”和“理性思维”起了什么作用? “文明意识”的形成是否就是“文明理论”的诞生? …… 《世界文明通论》丛书是在《世界文明大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世界文明这个重大课题进行综合的、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研究,提出我国学者自己的文明理论框架;用相当多的篇幅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主要结合国际格局的变化来探讨当前世界文明的发展,剖析西方文明理论和文化思潮,研究经济全球化对文明发展的影响,并着重探讨我国的应对措施和文化战略,以及我国在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本书为该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分为四编,主要介绍了古代世界的文明,近代西方的“文明”概念,近代西方文明理论的发展,20世纪西方的文明理论,文明起源与轴心期
作为艺术史教授,布克哈特在其名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竟然没有谈论艺术,这引起了人们的困惑。其实,布克哈特全书的论点都是他对艺术的反应的结果。他思考的问题是艺术究竟跟造就它的时代的精神具有什么关系。有时,他相信它们之间存在着奇妙的联系。
现代性与现代化、高科技、全球化,“文明冲突”与恐怖主义,生态和环境危机……二战后至今,人类在手造巨大文明的同时也手造了自己的牢笼。世界如何演变?人类文明向何处去?这一严重而现实的问题已经摆在所有人面前,到了人们不得不严肃思考和认真对待的时候了。
在巴黎,生活不是为了工作,但工作是为了生活。对于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和有创造力的人来说,巴黎一直是他们的家和灵感之源。他们来到巴黎,在此生活,希望实现自己的梦想。本书采访了20位巴黎名人,透过他们的故事,我们能看到一个真实的巴黎,是他们将巴黎变得如此特别、如此珍贵。他们用非凡的建筑塑造巴黎,用艺术、时尚、美食、绘画、摄影使巴黎变得更加精致,用电影、书籍和艺术作品描绘巴黎,使这座城市成为永恒,不被世人忘却。他们帮助创造了一片富饶、多元、美丽、有趣而不朽的乐土。这座城市的确很好具有魅力,它拥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瞬间、记忆、景象、梦想、生活写照和独特的经历。
如何理解日本这一与中华文明息息相关,却又迥异于中华文明,并给中华文明带来过深重灾难的日本文化,是 值得中国人关注的课题之一。 历史的耻辱和现实的差距,使得许多中国人在“面对和思考”日本时,冲动的情绪远远多于理性的认知。偏见是浅薄、脆弱的,只有理智和平静才能给人以力量。本尼迪克特的这部著作,就是一本客观、理性地观察日本的杰作。1944年,作者应美国政府之邀,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科学方法,撰写了一份关于日本的研究报告,为美国成功制定战后治理日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6年,作者将报告整理出版。该书一经推出,好评如潮,深刻的思想和流畅的语言 地结合在一起。一直被视为研究日本 有见地的作品,被 为了解日本文化的 读本。
在地理距离上,我们离日本很近;但在内心,却无限遥远。作为中国的近邻,日本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多有交集,两国民众往来密切。虽然在近代历 有不堪回首的记忆,但也阻挡不了这两个东方大国的政治、经贸和文化交流。尽管在经济上经历了“失去的20年”, 的日本在很多领域依然 着世界,民众的生活水平仍跻身世界发达 之列。同样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彼此是互为邻居的亚洲人,会觉得似曾相识,却又陌生有异。日本(人)总有许多地方和我们中国(人)不一样。 《遇见日本》沿袭徐静波《静观日本》《日本人的活法》《静说日本》的风格、体例,以一个一个的小故事诠释日本人、日本精神。从日本天皇到普通民众,从日本首相到东京都知事,从日本女星到京都艺伎,从田中角荣到石黑一雄,日本人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可见一斑;从七三一部队到阿
3000多年前,依靠星星的指引,波利尼西亚的航海者就已经驾驶独木船横跨太平洋;维多利亚时代,正是藉着传教士和探险家们的努力,欧洲殖民大举扩张;时至今日,利用成熟的导航和观察技术,人类探索的视野已经转向了深邃的海洋和广袤的宇宙空间。 《探寻新世界》正是人类探险史的全面回顾,将人们自发现新世界开始至今的整个探险历程尽收其中。全书首先概述了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492年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探险旅程,随后以地域为单元,逐一描绘了探险家们的活动。 书中的每个章节都附有探险路线图,大量的照片、绘画、雕刻作品和探险年代的地图生动地再现了探险者所挑战过的高山峡谷、荒漠长河。
针对国际学术界的 西方中心论 和 文明冲突论 ,中国学人提出自己的文明理论,将世界文明划分为12种文明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组织40多位著名学者历时10余年,编纂《世界文明大系》12卷。中央电视台超大型电视系列节目《文明之路 世界文明环球纪行》据此创意而成,并以之作为理论基础。本书是其中的《斯拉夫文明(修订插图本)》。 斯拉夫文明从狭小的维斯瓦河谷走出,却遍布东欧大地。带着鞑靼蒙古、奥匈帝国、拜占廷铁蹄印迹,却顽强绽放自己的文明之花。在彼得大帝冲锋的刀光血影中,可以聆听肖邦、德沃夏克、柴科夫斯基的诗情画意,窥阅克里姆林宫的伟岸巍峨、列宾的五彩缤纷、居里夫人的激情澎湃。 本书是世界文明大系之一种。 斯拉夫人是世界上古老的民族之一,属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和巴尔干类型,他们有着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