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撰成于1938年春夏之交,是蒋廷黻先生为当时的年轻人写的近代史通俗读物。这本两个月内 一挥而就 的 初步报告 ,竟成了八十多年来史学界不可逾越的高山。自成书以来,畅销海内外几十年,长盛不衰。 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以往的中国史学界,有关近代中国及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的著述,几乎半数以上都是 因袭 本书作者的史学观点。 作者以局中人的身份,用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不一样的中国近代史,将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间近百年的历史大事、风云人物娓娓道来。语言通俗有趣、公正全面、开明前卫,常有颠覆性的评论。如: 同、光时代的士大夫完全不了解时代的危险及国际关系的运用,他们只知道破坏李鸿章诸人所提倡的自强运动。 严格说来,民众的迷信是我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大阻碍之一。 民
全书从鸦片战争写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主要阐述了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近代中国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将近百年的历史演变和人物生平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书的观点在今人看来也不无拍案叫绝之精妙,字里行间的分量足让我们看到一个知识分子在大时代中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在内忧外患中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前景的担当。
本书《紫禁城的黄昏》是 帝师 庄士敦的怀旧集,记录了被困在紫禁城的 清室 末落时期的那段特殊日子。熟谙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庄士敦,以帝制向共和的转变为历史背景,以与末代皇帝溥仪交往的经历为线索,对紫禁城里独特、封闭又令人向往的生活图景进行了描绘,把他眼中真实的溥仪和近代中国动荡不安的局面通过回忆录的方式一一呈现出来,形形色色的人物鲜活灵动,跃然纸上。
自1894 年始,中国与日本发生了两次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日本崛起为帝国主义强国;1937 1945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取得全胜之局,自此中日荣辱易位。这两次战争的原因、进行的经过、*后的结果,以及它们对亚洲和 世界全局所产生的影响都完全不同。 本书辑录了唐德刚、吴相湘等史学大家关于两次中日战争的重要文章,其中唐德刚关于 汪精卫投敌始末 的系列长文首度在大陆结集出版,带读者在历史深处反思两次中日战争中中国之得失。
从*统治者到官僚队伍,再到商人和底层民众,1900年的大清上上下下都透着一股衰败相,乌云暗沉,山雨欲来。本书就1900年的大清事迹 切其一片 ,一片虽薄虽小,但通过对切片的病理分析,意义却未见得轻而浅。清政府对危机的发生起了什么作用,危机产生后又是如何处理的?鸦片战争60年后,社会阶层的变化对此又有什么影响?在这场惊涛骇浪中,官员们又是如何应对的?简言之,本书将视角投射在清政府对危机的判断和管控、新的社会阶层对社会进程的影响、中高级官员对时局的判断和应对之上。
清朝是战争频仍的朝代,从马背上征战得天下,又在隆隆炮火中为革命所推翻。《清朝涉外战争史》一书聚焦清朝的涉外战争,内容包括从康熙年间的雅克萨之战一直到20世纪初期的八国联军侵华等12场清朝涉外战争。作者以采集史述为主,稍加补缀而成,内容引述严谨,史料丰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本书有三个特点,一是只记录战争经过,不搞分析,功过是非,读者自辨。二是视角问题,中外互参,各种观点都摆在一起。三是梳理到位,既有雅克萨之战、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比较常见的战争,也有甲戌之战、甲申之战等不太常见的历史。
《觉醒的年代:1919年前后的中国》(历史学人02)描写1919年前后的中国历史图景的文集,收录了陈平原、马勇、沈艾娣等多位学者的文章,包含访谈、随笔、影集、书评等多种文体,囊括了20世纪初大转型期中国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历史情景,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各个社会阶层在面对转型时的应对策略、心态变化,视野之开阔、叙事之生动也难得一见,能够帮助读者深刻理解20世纪初的启蒙运动与反帝反封建运动,掌握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脉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继前作《二战那些事》畅销30万册后,国内以漫画的形式讲述清末民初 中国近现代历史浓墨重彩的开端的作品。《黄同学漫画中国史》以轻松、幽默的画风,按历史发生的时间轴,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那一段宏大的清末民初历史如画卷般慢慢展现在读者的眼中。让读者轻松地记住了清末民初的那段历史,明了战争的缘由,知晓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特别的故事。 ★爱穿西装、打网球,还喜欢收藏眼镜?没想到溥仪竟是 京城潮男 ! ★怎样才算 帅 ? 关于民国军衔等级不得不说的秘密 ★ 热血1919 向世界说不 中国拒签《凡尔赛和约》! ★天下英雄谁敌手? 北洋军阀大混战 ★绿林好汉or奉系军阀? 东北王 张作霖竟是远近闻名的 医学家 ! 辫帅 张勋 黎元洪与段祺瑞的 府院之争 复辟闹剧 张作霖的多面性格 东北王 的晋级之路 直皖大战 diyi次直奉战
自1894年始,中国与日本发生了两次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日本崛起为帝国主义强国;1937—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取得全胜之局,自此中日荣辱易位。这两次战争的原因、进行的经过、最后的结果,以及它们对亚洲和世界全局所产生的影响都完全不同。本书辑录了唐德刚、吴相湘等史学大家关于两次中日战争的重要文章,其中唐德刚关于“汪精卫投敌始末”的系列长文首度在大陆结集出版,带读者在历史深处反思两次中日战争中中国之得失。
长江三峡的曲折动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二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役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潮流中的长河,尤需历时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书。
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分析了 1912 1937年书画家在市场中的逐浪与抗争,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展示了这一时期的书画市场;并且将这一时期的书画市场置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史中来考察书画家个人、群体、地区的连锁反应,通过书画市场的变化体会当时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的变化,对了解当时乃至当下的书画市场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全书文笔轻快,论证严谨,特别注重书画家所面对的世俗情境,展现其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饱尝的酸甜滋味,具有很高的可读性。
《晚清中国的光与影:杜德维的影像记忆(1876-1895)》是作者在中国任职期间拍摄的摄影集,记录了1876-1895年间北京、福建、江浙沪、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人物、风光、建筑、物什及作者家人和朋友,这230多幅照片记录下了作者眼中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是晚清重要的实景资料。这些照片不仅是19世纪末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甚至在某些方面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中国的侧写。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过的中国,也看到了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挖掘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渊源及其内涵,丰富和深化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更好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写 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丛书 。 本册讲述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追求思想解放、探索中国出路、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重点突出1917年新文化运动中心北移,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以及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在北大红楼传播新思想等重大史实。
《中国近代史(彩图增订本)(精)》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从鸦片战争讲起,一直叙述到其时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将近百年的史事浓缩在短短五万余字的篇幅里,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反映了蒋廷黻先生十多年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思考,对今天的读者也不无启发作用。七十多年来,这本书在海峡两岸风行不辍,不愧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沈渭滨先生说:“这本被他称为‘初步报告’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 本次再版,全面校订文字,并搜集增补作者相关文字九篇,内容大为丰富和完善;同时,收录彩色历史图片十六幅,以帮助读者理解历史情境。
中国 近三百年的历史中,18世纪相对来说不太受重视,学者们 关注的是19世纪的变革和20世纪的革命。学者们对18世纪中国社会的总体评价也不高,认为这是个腐败奢靡、文化停滞的时代。而这本由两位美国女学者撰写的著作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们认为“18世纪在中国近代早期是 有活力的一个时期”。本书的核心观点强调,18世纪中国社会的活力体现在向边远地区大量移民,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商品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和物质流动的加强有助于松动原来固定的社会地位,并使社会分层 加多元化”。此外,这一时期学术上的成就为中国近代的各门学术奠定了基础,商人的往来活动以及他们扶植培育的城市文化也有助于清帝国的统一和整合。 本书是部概览性的史学著作,作者以史学的分析论说为主要著述方法,同时吸纳了社会学重视结构变化和
本书是部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检察方所提供的证据文件、军事法庭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词为考察视角、介绍日本侵华期间对华鸦片战争的专著。本书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日本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中与华南的毒化活动证据为基础,结合日本毒化中国的历史文献,叙述了日本侵略者在华推行鸦片政策、进行毒化活动的历史,考察与研究了这场有日本高层支持与参与、日本国家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对华毒品战。日本对华毒品战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罪恶,也是对所有在二战期间遭受日本毒品危害的全世界人民犯下的罪恶。
本书以梁启超核心,对其家族几代人的学术文化成就、人生历程、人格精神及治学、治家方法展开论述。书中介绍了梁氏家族崛起的原因和过程,展示了梁家几代人作为文化名人与学术巨子的人生风采,并对梁氏家族的文化和家族精神进行了必要的总结和提升。
从 统治者到官僚队伍,再到商人和底层民众,1900年的大清上上下下都透着一股衰败相,乌云暗沉,山雨欲来。本书就1900年的大清事迹“切其一片”,一片虽薄虽小,但通过对切片的病理分析,意义却未见得轻而浅。清政府对危机的发生起了什么作用,危机产生后又是如何处理的?鸦片战争60年后,社会阶层的变化对此又有什么影响?在这场惊涛骇浪中,官员们又是如何应对的?简言之,本书将视角投射在清政府对危机的判断和管控、新的社会阶层对社会进程的影响、中 官员对时局的判断和应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