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版为民国权威畅销读本。用明白通畅的字句娓娓道尽百年演变,写政治的抗衡、文明的冲撞,也写社会的规则与民族的惰性。 短短六万字讲透了近代中国百年间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正是因为抓住了本质,才同时做到 极简 与 极全 。 本书以轻松好读的方式提供了与教科书完全不一样的视角,对事件和人物做出了全角度的分析,如: -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后被日本文人译为日文版,促进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洪秀全对于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是十分积极的,对于社会革命则甚消极。 -北洋军阀割据国家,阻碍统一,追究其祸根,竟在湘军 太平天国内乱的意外副产品。 -不要以为世界上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帝国主义。700年以前蒙古人还在游牧时代,无资本也无工业,就建立了蒙古帝国。300年以前的满洲人对中国的侵略也不必说
《中国近代史》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中国近代史》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本书系 教育中国与知识空间 丛书之一。同文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展开自强运动而设立的学校,以培养外语翻译官为宗旨,包含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与广东同文馆等三馆。本书以这三馆为研究对象,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讨论三馆成立的背景、成立的经过与演变、馆务行政与管理、教学与课程、教习与学生、三馆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它们在外交、教育与西学等方面的成效;下编则以三馆的中外教习、学生中曾任驻外使节及洋务专家者为对象,分别探讨他们的生平志业与成就。
本书是蒋廷黻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十余年后,搜罗原始材料,采用先进方法,开风气之先,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建立了科学基础的一本经典之作。在历史学界产生过广泛的影响。蒋廷黻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的中国历史,对中国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以学术的形式表达了关切,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称蒋廷黻 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
这是一套关于1840~1945百年正史的彪悍史书。是中国历史上*套全面解读晚清、共和、抗战的长篇历史力作。 作者在精研民国史料的基础上,以尊重史实的严谨态度创作,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行笔,全新讲述了1840~1945这一百年间的一些我们熟悉的人做过的一些我们并不熟悉的事 第二部《共和》着重描述了1911到1925年前后,以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吴佩孚、冯玉祥、阎锡山为代表的北洋势力和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为首的革命势力为推动中国走向何方而先合作后斗争的故事。 重点关注了辛亥革命为什么可以成功、宋教仁被刺案的真相、推动清王朝倒掉的北洋势力从内斗走向灭亡以及革命派为理想中的共和国而作出的不懈努力。从不同的角度还原了不同群体在那个时代的不同政治追求与爱恨情仇,
《说倭传》,全书三十三回,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全过程,起于朝鲜东学党之乱,迄于台湾军民拒日侵占斗争,其中重点描述了令人难以释怀的马关春帆楼会议。小说后一部分重点写台湾被侵占的过程,刘永福率黑旗军与日帅桦山斗智斗勇,为保卫国家领土孤军奋战。其间浓墨重彩描写了台湾人民耻于亡国,保卫家乡,尽掷家财,在战场上又以性命相搏的英勇事迹。 真实保留了记述马关条约签订过程的《中日议和纪略》,而这份史料国内并未留存。通过本书,国人可以洞悉中日《马关条约》签订背后鲜为人知的谈判过程。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谈判中,日方咄咄相逼,中方无可奈何,正所谓“弱国无外交”!本书作者不详,或托名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之子,或谓李鸿章幕僚,时至今日,都已经不再重要,唯愿此书激励国人,励志自强,洗却耻辱!
本书原名《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曾是大学历史系的教材,影响广泛。蒋廷黻以冷静客观的态度, 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的中国历史,对中国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以学术的形式表达了关切,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称蒋廷黻 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 该书与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三足鼎立。
本刊自创刊以来,坚持以为近现代史学术研究与教学服务为宗旨的办刊方针,并不断开拓发掘近代史研究薄弱领域的资料,主要刊出1840—1949年中国近代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民俗风情、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史料,其中有档案、函电、日记、著述稿本、回忆录、访问记、调查报告、照片、拓片等原始资料,还有年表、统计表及资料考证著作,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外文资料的译文。 本期为总117号,主要有李鸿章未刊书札四通、俊明两等小学堂章程、中国海关《十年报告》选译(1902—1911)——教育改革史料、扬州辛亥吟、丁文江年谱(续一)等资料。
本书首次在世界史的角度下审视中国近代史的选择:以恭亲王奕诉及普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为di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 这些方案zui后都挫败,于是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 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本书受到美国 新史学运动 的影响,被视为 对新史学思想zui强有力的运用 ;又被视为重分析、重综合、重整体理解的 清华学派 的代表作,开创了近代史写作的基本范式,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的转型得失,以及现代化的必然性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因此也被视为一本罕见的能够经世致用、指导行动的史学著作。
本书系《中国企业家》杂志“民国遗脉”系列报道之选集,遴选十多位在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袁世凯、冯国璋、徐世昌、杨度、段祺瑞、徐树铮、黄兴、宋教仁、蔡锷、李烈钧等,讲述他们在民国历史上的史事功过及对后代家族命运的深刻影响。
《近代史资料》的主要内容有抚东奏稿(七)、李鸿章等致陈鼐手札、庚子天津保卫战史料一则、康有为未刊函电稿、血钟、安福秘史(二)、中南银行档案资料选编等信息。为读者更详细的展现了中国近代史的详细信息。
本书轻轻擦拭掉时间的尘埃,以简洁、洗练的笔法,再现了晚清民国这段历史区间里,那些纯粹的人、做的纯粹的事。革命家、实业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各种家,“家”未必就是腕儿;闹革命、搞暗杀、做实业、建学堂、办报纸、写文章,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作者用白描的笔法,不偏不倚,不歌颂,不抹黑,只勾勒。用丰富、真实的历史细节告诉你,所有推动历史进程的人,都值得被认真书写。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本期将刊载《蒋介石斯大林战时通信》,选译自俄罗斯出版的《20世纪俄中关系》第4卷《苏中关系1937-1945》,内容为1937-1945年蒋介石围绕中苏关系和中国多边外交关系,同斯大林和苏联驻华使节进行的交涉,揭示了抗战时期中国外交特别是对苏外交中鲜为人知的内情。同时继续刊载《抗战时期的红色文艺》(下),记录了抗战时期活跃在敌后的著名老艺术家的经历。此外,还将刊载民国时期担任过财政部赋税司司长的李景铭撰写的《六二回忆》,记录了大量民国时期北京政府及北方政局的内幕。1908年北京大学法科制定的《北京大学法科诉讼实习章程》,是清末民初传统司法审判制度向现代司法审判制度转变的重要文献。此外将继续刊登《锡良函稿》以及《陈果夫日记摘录》(下)。
《1915 致命龙袍》是“百年史话”系列的第三部作品(《1911 大清国是怎么没的》、《1913 选票与子弹》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分别入选新浪中国好书榜、当当网新书热销榜)。 全书以帝制运动和护国战争为主线,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展现了中国1914年至1916年间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作者重点描述了袁世凯践踏共和、帝制自为的经过,讴歌了梁启超、蔡锷等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反对帝制、捍卫共和,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不懈斗争。 本书史料翔实、语言生动,耐人寻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蔡东藩中华史 系列是蔡东藩所著历史演义的白话版,全书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约610万字。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被人誉为 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 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蔡东藩以 正史 为主,兼采稗史、轶闻,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 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 ,对稗史、逸闻等史料的使用极为谨慎,往往要 几经考证 。 在体裁上突出 义以载事,即以道情 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
从众多的以中国为主题,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叶这段时期在国内外发行的明信片中,我们精选出内容和主题都十分典型的一小部分,组成这本收藏画册。其中,删除了那些偏见地记载历史、以被殖民者形象侮辱性地来表现中国及其百姓的内容。 本画册主要展现了中国各大城市的部分历史,包括市民H常生活及那些尚存或早已消逝、的建筑场所,而当时的明信片印刷发行机构则考虑到销路及利润才展示了它们。然而,明信片不仅能再现历史,同时也能反映现实。因为,现今人们对中同浓厚的兴趣,是与她迷人的异国情调及人们一定的商贸考虑密切相关的。翻阅这本画册,中国旧日状况便会生动地跃然在我们眼前,如同许多明信片上作为警言加印的那样意义深远:纪念一回忆。 今天,当全世界都以惊奇的目光关注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我们更应当
《喋血南国——辛亥革命在广东》由沈晓敏、倪俊明编著,是“辛亥革命全景录”系列丛书之一。 《喋血南国——辛亥革命在广东》讲述了:在绚丽多姿的中国辛亥革命画卷中,广东辛亥革命无疑是历时长、内容丰富、场面壮烈而又具有鲜明特色的画面。 广东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从孙中山着手创建兴中会,到组建同盟会,到策划、组织和发动反清武装斗争,广东成为革命斗争的重要舞台。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发动的10次武装起义中,有8次在广东进行,特别十黄花岗起义影响尤甚,促进了辛亥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 1911年武昌起义后,广东革命党人在各地组织民军起义响应。广东各地纷纷光复独立。建立了民主共和体制的广东军政府。广东军政府主粤期间,革新司法制度和警政,调整对外政策;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高擎讨袁的“二次革命”义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