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中国与哪一个国家的关系最难说清的话,恐怕就是日本。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给日本人以如此巨大的影响。从汉字到围棋,从《论语》到《法华经》,日本人几乎一成不变地从中国学去了这些文化精髓。历史上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日本这样,给中国人如此巨大的伤害。自甲午战争始,哪一次针对中国的战争,都少不了日本;哪一个帝国主义杀人,都不像日本人那样在南京屠城。中日两国,说不清的关系,道不明的恩怨,皆用这四个字代过: 一衣带水。因为一衣带水,联系方便,影响也方便;因为一衣带水,掠夺方便,侵略也方便。高层智慧金一南首度开讲,立足战略思维的高度,深度探讨中日两国的民族精神,结合历史长河的纵深,将抗日战争深刻剖析。
本书是二战日本开拓团遗华孤儿王林起的自述。作者以 80 古稀之龄,回忆在中国生活工作的75 年,有依偎在父母身旁的童年和坐在中国父亲自行车上的时光,也有对 1945 年失去父母弟妹时的惨状的不堪回首,更多的是对中国父母、中华民族的感恩。一如作者后记所述 :我身为幸存下的 遗华孤儿 ,被收容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在善良养父母的救助培育下,享有了较完整的人生。我在这里再次衷心感谢中华民族大家庭赐予我的再生和温暖,争取在有生之年,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做微薄之努力。也希望我的孩子们,记住他们上辈人所遭受的战争灾难,珍惜今日和平生活,度过对社会有益的人生。
这里是学者的客厅、是流氓的道场、走私者的仓库、政客的钱包、各式太太们的温床和化妆间 《六国饭店1931》将1931年前后波云诡谲的时代风云,微缩在六国饭店的日常中演绎,构思精妙,情节跌宕,人物鲜活,对话生动,格局宏阔,是一部充满历史穿透感的小说。 六国饭店创建于庚子国难之后不久,是当时好的饭店,也成为神秘的冒险家的乐园。六国饭店的麻将桌上输赢的是南北的战事,六国饭店的床帏上交流的是政坛的沉浮,六国饭店的酒吧里传唱的是血与火的灾难和史诗,六国饭店的大堂里,清朝遗老、北洋军阀、民国政要、中外商贾等沆瀣一气。 而主人公余之蚨,则是一个典型的、温婉的中国读书人。他就像一只盲眼的蝙蝠,一不小心飞进夏夜的气流漩涡里,无法抽身
长期以来,我们熟悉的辛亥革命几乎是革命党人单方面的叙述,而傅国涌编著的《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册)采用的是亲历者的日记、书信、口述、回忆录等史料,它们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政治倾向,既有那桐、荣庆、绍英、徐世昌、许宝蘅、汪荣宝、郑孝胥、恽毓鼎、叶昌炽等官员的日记,也有叶圣陶、吴宓、徐志摩、陆澹安等学生的日记,还有宗方小太郎、内田顾一、计约翰等外国人的日记,另有大量英、日、法等国外交人员的书信,通过这些私人记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册)重现了有关辛亥革命的许多史实,对辛亥革命作出了全新的解读,让我们得以进一步靠近现场,看到一幅幅更真实的历史图景,在平静的叙事中感受那个大变革时代的呼吸,重新认识那场改写历史的革命。
《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下册将从辛亥革命的表象逐渐深入到它的内层,重新解读百年前的那场大变局。从武昌枪响到清帝退位,大江南北,从各省封疆大吏到王公大臣分别作出了怎样的选择?本书通过大量日记、书信和回忆录,以史家的冷静之笔将他们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心态、表现一一呈现,没有任何遮掩,也没有任何美化或丑化,在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背后,我们看到是他们在王朝落幕时的真实面孔。辛亥革命最终以和谈的方式完成了民国的“创世记”,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南北双方财政的困境,正是缺钱逼使双方走向对话、妥协,并以民国结束了帝国,这是以往常常被忽略的一点。在辛亥大潮中不仅那些创造历史的大人物一一登场,其中还闪现着许多初次亮相的少年学子的身影,他们中既有后来的名将白崇禧、张治中、万耀煌们,也有知识分子
《微观记录:1840——1949》内容杂而不乱,系笔者多年读书所得。或出自当事人的回忆,或出自正史记载,或出自野史杂谈,皆言之有据,并无一丝杜撰。紧紧围绕近代中国展开,从微观视角对这一时期进行尝试性解读,力图将难以触摸的历史重新展现出来,以期引发我们的共同思考——究竟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历史。
《1860年:巨痛与自强》以火烧圆明园和割让香港为标志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的创痛,中国走上了“借法自强”的探索之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从根本上无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而进行各方面的阐述。在叙述这段“人世之巨变至异”的历史的时候,也试着去诠释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希望得到广大读者和学术爱好者的共鸣。
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家书函电详情披露,党政高官与蒋氏父子函电档案公开,蒋介石寻找接班人的心思之剖析,蒋经国从苏联、赣南到台湾经验的转折,蒋经国初涉政坛频频受挫,臭名昭著的“金圆券政策”拖垮国民政府的内幕,蒋经国“上海打老虎”引发家族风暴,国库黄金、故宫国宝抢运台湾实况重现,蒋介石频频召唤的杜月笙就是不去台湾…… 家事、国事,盘根错节,一个故事脉络,就像是一条时光大河,从浙江、江西、四川、南京……台湾,一路蜿蜒而下,原本看似各自独立的书信、函电,原来也可以编缀成一首生命组曲。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蒋介石在国共内战中一败涂地。四面楚歌之下,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如何处理纷至沓来的种种危机? 台湾著名传记作家、资深媒体人王丰以蒋介石父子的家书与往来函电等鲜为人知的史料和纪实笔
《瓦德西拳乱笔记》按时间顺序,收有自1900年8月至1901年11月期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联军统帅瓦德西所写的日记、笔记,给德皇的奏议、函电、报告,以及德皇的谕旨、函电等,记述和反映了八国联军在华侵略活动及其内部矛盾、镇压义和团运动、胁迫清政府接受议和大纲,以及八国军队烧杀抢掠等内容,对了解和研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一定史料研究价值。 本书作者瓦德西,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的联军统帅,所以此次出版的《瓦德西拳乱笔记》具有日记性质,真实性强,可以更好地再现那段难忘的历史,以史为鉴,对现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1860年:巨痛与自强》以火烧圆明园和割让香港为标志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的创痛,中国走上了“借法自强”的探索之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从根本上无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而进行各方面的阐述。在叙述这段“人世之巨变至异”的历史的时候,也试着去诠释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希望得到广大读者和学术爱好者的共鸣。
本书为语言学家沈家煊先生主编“语言学热点问题研究系列”丛书第二辑之一种。古汉语虚词“之”“者”和“而”的以往解释之所以存在很多争议,是因为过去常用印欧语的眼光来研究汉语。本书研究着眼汉语事实,认为汉语研究应以零句为根本,以名词为中心。据此,本书认为“之”是一个“自指标记”,主谓结构加上“之”字起提高指别度的作用;“者”是“提顿复指词”,自指的“者”包含转指的“者”;“而”是一个“兼具强调和连接作用的复指代词”。通过对这三个虚词研究案例的梳理,证明古汉语虚词研究必须摆脱印欧语眼光,立足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总结汉语语法自身规律,这样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可以触摸的民国:袁世凯1916·悬崖上的龙椅》就此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进行了抽丝剥茧似的分析,探赜索隐,以期还原这段历史的生动细节。 如何评价袁世凯?《可以触摸的民国:袁世凯1916·悬崖上的龙椅》并不打算重弹旧调,更不打算为袁世凯翻案,而是尝试把袁世凯与曹操、拿破仑和华盛顿等历史人物做一些比较,呈现评价的具体与多元,期待读者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