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作为研究中国上古社会、领略古代神话传奇的珍贵史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一直存在阅读、理解上的难度。本书作为袁珂先生精心整理的一个 译注 本,没有改变经文本来面貌,并且有校、有注、有译,更加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注释在《山海经校注》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删去繁琐的学术性探讨文字;译文则逐字逐句全部翻译,力求能准确达意,以直译为主,小部分译文采用意译。精校的原文附以吸收了袁珂先生研究成果的注释和译文,除了重视学术性和资料性,更强调了通俗性。
本书是首次发现的叶向高墓志铭的整理成果,包括铭文全文加上相关人物、内容释读。叶向高是明万历年间首辅大学士,历经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独相十三载。整块墓志铭近万字,以较大篇幅概述了晚明内忧外患,朝廷忠奸纷争和叶向高独撑残局,整饬朝纲,忍辱负重,力保忠良的高风亮节。该墓志铭具有重要的证史补史价值。同时,墓志铭颜体楷书,书法韵味隽永,风神超迈。书法者文震孟,天启二年状元,书法大家,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之曾孙,曾任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其书迹遍布天下,可与曾祖文征明相媲美,有书法字帖行世。故出版这份墓志铭,具有重要书法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
《事林广记》首次白话插图缩译本,主要以元代类书《事林广记》为原本,收录其中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内容,按照不同的类别将其划归为六卷。其中包括:礼仪、闲情、巫蛊、耕织、悬壶以及穿戴。《事林广记》原书是一本学术界公认的研究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的重要史料,而白话插图缩译本经过译者精心翻译,收录原书200多幅珍贵插图,是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永乐大典》是明代永乐年间编成的一部大型类书,嘉靖末年,宫禁失火,明世宗为防备不虞,命馆臣重抄一部,历时五年于隆庆元年(1567)抄成,《永乐大典》于是有永乐本、嘉靖本两部。郭伯恭编著的《永乐大典考》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全书分为十章,分别论述了永乐大典之纂定及纂修诸人考略,永乐大典的体制、附录、辑佚、散亡遭窃,永乐大典在明代的沉晦和正本被毁等厄运的考证,清乾隆间的永乐大典等问题。书中的许多史实资料颇具价值,是研究《永乐大典》的重要著作。
《通鉴选》是史学大家瞿蜕园中国历史普及作品系列中的一部,也是《资治通鉴》的选注本。它有以下四个特点:1.作者在本书《前言》中对《资治通鉴》的知识都有详细的阐述与分析,对读者了解这部史学巨著大有帮助。2.本书从鸿篇巨制的《通鉴》中选出了20篇能体现原著特色,并使读者开卷获益的篇目,颇具眼光。在朝代分配上,于战国、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均有涉及,而又以汉、唐为多,这就使读者对各时期历史都能有所了解。在内容方面,所选各篇大都侧重关键性历史事件的完整叙述,也有若干篇对社会背景与政策制度说明较多。3.本书各篇文前都有一篇数百字至千余字的题解。根据需要,题解的写法颇为灵活,而目的都是为了增进读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对本文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4.注释是选注者用力最勤之处,也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