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 是城市记忆的掌故书。以 20 位福州人的人生经历剖开上世纪前半叶那个外敌入侵民生艰难的时代,用消逝的个人史 重现了一段民国社会本相 。 城市的历史*终是人的历史。 本书 精选 20 个福州民国时期的 望族 名人,或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或是充满才情的知识分子,或是不畏惧战争的理想主义战士,或是名震中外的棋圣,或是商业精英 通过史料整理和采访相关人物后代、朋友等知情人的方式,激活一段民国福州的历史。
《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以丰富的叙事和细节展现了华人在南洋的生活轨迹和文化认同,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跨域视角来审视这一地区的文化脉络和民族精神。书中不仅涉及华人从移居南洋到开拓家园的过程,还捕捉了中华与本土历史的夹缝中神话的余烬,通过书写人鬼神兽的故事, 了现实与历史的界限。同时探讨了“南洋”这个地理名词背后的多重含义,以及它在历史演变中的意义变迁。“东南亚”这一名称虽然摆脱了殖民色彩,但仍然无法避免地被二战后形成的政治国界所局限。书中强调了多元族群、文化与信仰是 宝藏,同时也是分歧的根源。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已发现西南地区存在着夜郎、滇等大大小小的地方性政权,同时还分布着众多无君长统属的人群。作者在过去的著作中,以贵州西北部地区为例,探讨了有着自身地方性政权传统的人群,逐渐融入中国大一统王朝 的历史进程。温春来著的《身份 与记忆:西南经验(精)》主要通过多个人物的故事讲述了“彝族”精英是如何争取本族的独立族属地位的,原来他们一直被称为“倮”,从身份与记忆的层面,探讨这一进程对近代西南地区的影响,从而在学理上为中国多民族 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进行说明,并揭示西方学者的一些偏激观点在学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近代目前,湖南所产生的改革者、军官、革命家之多,居中国诸省之冠,但史学研究却鲜少对湖南进行连贯性的探讨。本书不同于中国现代化是首都与通商口岸启迪内陆的普遍看法,而以湖南为中心,认为湖南在内部进行的思想改革与论述,牵动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作者裴士锋以17世纪的湖南隐士王夫之为现代湖南人性格的原型,分析其打破传统窠臼的思想如何影响后来的湖南复兴运动,并以一手资料为基础,梳理出自鸦片战争至民国初年上下80年、纵横三代的湖南学者暨行动主义者的传统文化脉络。从平定太平天国立功的曾国藩使湖南人地位上升开始,一波波的改革运动到1920年代湖南独立运动时达到优选潮。作者力图证明,湖南种种改革均走在全国之前。
《游牧社会史与蒙古史研究》是一本译文集,收入汉译国外蒙古学者撰写的有关游牧社会史和蒙古史论文,这批论文短则几千字,长则数万字,分别由苏联、蒙古、波兰有名蒙古学者撰写。本书包含了,游牧社会史研究、蒙古史研究、蒙古史料研究、蒙古国的蒙古史研究等内容。
本书为有关匈奴历史的经典开拓之作。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于研究匈奴历史文化,尽量搜集利用当时能找到的资料(另有《匈奴史料汇编》),力图把相关问题叙述得较为广泛、深入。同时,因为匈奴史是专门史,为了便于非专业人员阅读,本书内容在文笔上力求简明、通俗,以正面介绍匈奴历史知识为主,不作繁琐考证。对国内外学术界有争论的问题,除必要辩明者外,一般不作过多讨论。对于书中引用的古代文献,或译成口语,或附加解释,使行文更加流畅。书中所涉及古代地名、专用名词,加注今时地名,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书末附录匈奴历史地图,匈奴世系和相关资料以及林幹主要著作目录,以便于研究者检索利用。
《台湾早期史纲》详述了自史前时代至荷兰、西班牙占据台湾期间这漫长历史长河中台湾的历史地位及归属。作者在他人尚未使用过的外文史料基础上,经过严密的考证,厘清了台湾早期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一般知识分子贡献了翔实、可信的台湾早期史纲。
东汉永元元年(89)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败北匈奴之后,在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中护军班固撰文,史称燕然山铭。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于2017年8月15日宣布,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中蒙两国联合考察队确认为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作者根据 近发现的燕然山铭,对燕然山铭的旧传拓本等进行了考证, 对燕然山战役进行了历史超历史时空的再现,对当时的历史战役做了评价。书稿还对燕然山铭与中国石碑的起源做了评述。内容紧扣热点,文字通达好读,是一本有出版价值的作品。
东汉永元元年(89)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败北匈奴之后,在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南麓勒石记功,由随军出征的中护军班固撰文,史称燕然山铭。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于2017年8月15日宣布,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被中蒙两国联合考察队确认为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作者根据 近发现的燕然山铭,对燕然山铭的旧传拓本等进行了考证, 对燕然山战役进行了历史超历史时空的再现,对当时的历史战役做了评价。书稿还对燕然山铭与中国石碑的起源做了评述。内容紧扣热点,文字通达好读,是一本有出版价值的作品。
长篇小说《半坡典故》以宁夏西海固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我”到半坡几年 来生活中的见闻与观察,讲述了半坡人的生活“典故”。半坡,是坐落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村庄;典故,不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典制、掌故和公众人物、历史事件及有来历的词语的特指,而是半坡人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故事的称谓。小说以一个个生动的“典故”,塑造了半坡人的集体群像,揭示了艰苦岁月中普通人看似卑微实则“至简”的生活哲学与民间智慧,展示了中国劳动人民对丝路文明的创造和贡献,同时表达了对那些即将消失在现代社会的风俗、手艺等传统文 化元素的隐忧。
西湖,是一颗永远散发着无穷无尽魅力的熠熠闪光的明珠!这颗明珠,会随着不同季节、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不同时代,以气象万千、仪态万方的意境, 无瑕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西湖全书》邀来各界专家,用精雕细镂和蒙太奇的手法,对西湖进行多角度、 的特写和定格切换。这种特写和定格,对人们 深入、 真切、 全面地了解西湖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种分镜头的解读,读者将 深地吟味到西湖无穷无尽的魅力!
《心灵的慰藉:一部非同寻常的地域与家族史》是一本动人的书。 一个家族,母女三代人相继因患乳腺癌而成了“单乳族”。身为女作家,作者细腻地描写了自己及家人患病的感受,尤其是母亲乳腺癌复发直至去世的两年里,母女二人的所思所想。母亲离去的场景,令人震撼。 在母亲病重的同时,作者的家乡大盐湖的鸟类也正面临灭顶之灾。大自然和人类世界的沧桑变幻,使作者将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那些熟悉的风景,成为抚慰心灵的圣地……
中国西藏与喜马拉雅山南麓 的历史关系是西藏历史研究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扎洛编著的《清代西藏与布鲁克巴》利用丰富的汉文、藏文、满文、英文文献,特别是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文献和藏文史料,系统梳理了清代西藏与布鲁克巴(今不丹)之间复杂而曲折的关系演变过程,展示了喜马拉雅山区域史所特有的深度与内涵。作者在史实考证的基础上,深人分析了清代中央王朝的宗藩体制是如何移植、运用到喜马拉雅山地区,以及在面临英国殖民势力挑战时所进行的自我调整和应对行动,提出了“清代的喜马拉雅山宗藩关系模式”的概念,认为在清朝整体性的宗藩体制之下还存在地区性的次级系统。基于这一视角,《清代西藏与布鲁克巴》对于深化和拓展中国边疆史、对外关系史、清代政治史部具有重要价值。
胡玉冰主编,孙佳校注的《光绪花马池志迹民国盐池县志/宁夏珍稀方志丛刊》主要以标点、校勘、注释等方式对(光绪)《花马池志迹》、(民国)《盐池县志》进行整理。《花马池志迹》以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甘肃省图书馆藏)为底本,《盐池县志》以民国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为底本。 部分成果参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范宗兴著《盐池旧志笺证》。
《游牧社会史与蒙古史研究》是一本译文集,收入汉译国外蒙古学者撰写的有关游牧社会史和蒙古史论文,这批论文短则几千字,长则数万字,分别由苏联、蒙古、波兰有名蒙古学者撰写。本书包含了,游牧社会史研究、蒙古史研究、蒙古史料研究、蒙古国的蒙古史研究等内容。
本书是薛爱华 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 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影响。 本书以10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国为研究主题,全书采用大历史的视角,从自然环境切入,介绍了闽国的政府和政治结构、编年史、经济、艺术、信仰等诸多方面,不是单纯的闽国政治史,而是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的结合。在五代十国中,闽国既不强大也不显眼,但在闽地的开发和文化发展 ,闽国的历史无疑是其中 闪耀的篇章,也是我们了解五代十国史的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