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国家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首次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一流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国际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不错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
十二生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经典体现。这十二种生肖动物中,除了龙是虚构的,其余动物均在考古遗址中有所发现。本书以一个动物考古学家的视角,分析出土的动物骨骼以及各种反映动物形象的青铜器、陶器、画像砖石、绘画,再结合相关的文字记载,还原生肖动物的起源、驯化以及在华夏民族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仔细讲述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华民族与动物同行至今发生的种种故事。
本书以考古发现的角度从时代的演变讲述北京城的历史变迁。全书以西周燕都、汉代燕地、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金陵、元大都、明中都、明定陵、改造帝都、拆卖皇城等7个历史节点、11章内容线,以各时期出土的重要文物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史实人物、重要遗址为媒介,梳理出北京三千年以来的历史脉络,八百年的建都史,探寻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该书视角壮阔,高屋建瓴,呈现了一座城市传奇的历史记忆,具有史料价值,也具有知识普及价值。
作者萧易跟随《中国 地理》进行考古之旅,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集结19篇文章,汇成《寻蜀记》。这之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的现场见证(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银),还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遗址留存(如汉阙、龙桥群)。从微观的角度,一一呈现并解读出汉代的石阙、唐代的石窟、宋代的古城、明代的陵墓、清代的建筑……这些文物串连起来,形成一部可以触摸、踏访的历史,从而以考古的角度呈现了四川的历史与沿革,展现四川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
三星堆出土文物为何显得“奇奇怪怪”?它们在何时诞生,由何人所为?有着怎样的含义和用途?这些问题令公众瞩目,却一直布满谜团,乃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外星文明”的离奇解释。而学界也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从遗址发现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三星堆之惑层出不穷。本书是“考古纪事本末”系列之二,资深考古学者许宏继续将“纪事本末”的体裁运用到考古事件当中,自三星堆遗址最早的研究发掘者开始追究,从林林总总的学术史料里归结出十大困惑点,抽丝剥茧般理清其中的观念分歧与衍化脉络。相信读者会在了解这些前因后果之后有所领悟,在比较各家长短之后,对三星堆有一个深入而宽广的认识。
位于日本奈良的正仓院保存着大量7~9世纪漂洋过海来到日本的精美工艺品,以及同时代的古文书。这些“宝物”上至天皇与贵族的生活用具,下至平民百姓的户籍,种类与数量繁多,不仅有螺钿紫檀五弦琵琶、鸟毛立女屏风等名品,亦有习字草稿、典籍外借记录等日常生活的留痕。历经千年,这些“正仓院宝物”幸运地躲过战乱与天灾,像一颗时光胶囊,将一个时代带到我们面前。 正仓院的藏品大量来自海外,展示了当时以唐为中心的文化交流盛景。本书由多件宝物的材质、图案、铭文、工艺等关键元素出发,通过解读制造地、经手人及其进入日本的途径等信息,重现当年日本的对外交往与贸易。 正仓院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保存了许多原本难以传世之物。作者东野治之教授在本书中将看似寻常的“正仓院文书”与奈良地区出土的木简结合,进一步揭开了那
"稀见笔记从刊"是文物出版社近年主推的古籍整理类丛书之一,从众多笔记中遴选稀见罕传的刊本,在注重其史料价值的同时,同时兼顾了丛书的趣味性、通俗性,部分片段诙谐幽默,读来朗朗上口。 《风世类编》十卷,休宁程时用编撰。作者把故事分为十类:祥使、咎征、孝友、臣鉴、交谊、壸懿、分定、梦征、谕冥、物感。"条分类析,善恶具载,而要归于惩劝",故友人为题其首,曰:"风世"。程时用在《自序》中很好自信地强调自己所编辑的小说在改变世风方面所起的作用,强调小说的道德训诫价值。 《闇然堂类纂》六卷,徽州婺源潘士藻编撰,今存明万历刻本。前有吉水邹元标《序》,指出作者编该书的目的是有感于"世俗浇漓",首训惇,次嘉话,次谈箴,次警喻,次溢损,次征异,为目不同,要以"劝人真性,发人生机,归于厚道"。又有庐陵刘日升《跋》
作者从2012年开始,贴身报道良渚考古发现,记录良渚文化。而这7年也是良渚考古发现、理念革新、进展最快,刷屏最多的7年。书稿全程记录了良渚考古一点一滴的变化,考古历史的变迁,考古人的心路历程,思想碰撞的火花等,对考古人物也有深入地访谈。作者以第一现场的角度,通过第一手资料,从媒体人的视角,连通了大众和专业,通俗和学术,对于普通大众了解良渚文明,了解考古是什么,提供了借鉴,有较大的普及性。
《耕耘录:简牍研究丛稿》作者李均明长期从事研究古代简牍的整理与研究性工作,曾参加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大通上孙家寨汉简、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居延新简、连云港尹湾汉墓简牍、长沙走马楼简牍的整理及相关八种书籍的撰写工作。《耕耘录:简牍研究丛稿》是他辑成的学术论文集,共收录28篇,涉及学科诸多方面。这些学术论文,在领域的广度和探索的深度上,都显示出李均明先生新的研究成绩。
《南朝帝陵的石兽与砖画》是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曾布川宽先生的论文,以南朝帝陵的石兽和墓室砖画为题,在实地考察南京和丹阳附近南朝帝陵的基础上,结合帝陵的比定,广征博引,对石兽和砖画进行样式学上的编年,并从图像学的角度缜密考证它们的名称表现内容,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前人的看法,纠正了前人的一些失误,对于六朝造型艺术的背景、特征及发展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关于南朝帝陵石兽和砖画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被日本和欧美 许多学校列入美术史和考古专业学生的 书目。 \"
本书是一本敦煌画欣赏的入门读物。通过解读敦煌画,引导读者掌握欣赏敦煌画的方法。从敦煌画内容和形式的有机联系入手,重点讲解敦煌莫高窟不同时期的壁画。精选数幅敦煌画,图文并茂地对敦煌画进行多方位的解读,通过史料梳理等方式,展开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让读者能够细致入微的理解敦煌艺术作品。本书基于严谨的学术考证,叙述通俗,是面向大众艺术爱好者的敦煌画普及读物。
全书内容充实而富卓见,不同需求的读者研读后会各有所获。兹举一例。《篆刻的刀法》这一章,是篆刻中关键性问题,是每个学习篆刻的人必然遇到而又必须要弄明白的问题。韩天衡先生积六十余年的艺术实践,在该文中清晰地讲述了种种刀法的使用,条分缕析地阐述了明清至民国诸流派大家治印用刀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心得,将篆刻刀法解释得深入透彻。即使是有经验的印人,读过此文亦当受益。
《考古与文明》系列丛书探讨的,是人们触摸得到的曾经深藏在历史尘埃中的华夏文明,拂去历史尘埃,这些神州宝藏便见缤纷光彩。沫浴文化的雨露,蹈循历史的印迹,我们可以聆听到华夏文明演进的千古足音。 本书为《考古与文明》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主要是对古代玺印与篆刻的回顾,以图文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战国古玺、秦汉玺印、明清流派印的风格特点,并对典型案例进行进一步分析。通过对古代玺印篆刻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古人的历史渊源、习俗好尚, 有助于我们对现代篆刻的理解。本书是对篆刻研究的通论性书籍,对当代篆刻艺术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北疆指从内蒙古中南部到辽西的地区,即内蒙古—长城地带。在此区域,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相互对立,进而导致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宫本一夫教授从考古学视角出发,利用陶器、青铜器等出土资料,复原了中国先秦时代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关系,构建了中国北疆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本书着重探讨了长城以南的农民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的经济差异始于何时、介于两者之间的畜牧农耕社会始于何时以及内部社会分层等问题,是揭示东亚历史规律的划时代著作。
本书是黄文弼“高昌两集”之一,在本书中,黄文弼将1930年在吐鲁番考古期间搜集到的124方墓志全部按年代编排、录文,并附录70方墓志图版。这批珍贵的出土文献,对于研究古代高昌国以及西域历史、民族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黄文弼根据这些墓志作了《高昌国麴氏纪年》《高昌国官制表》,考证了高昌国王的世系、高昌国官制等,弥补了罗振玉《高昌麴氏年表》的不足。
本书为“缪斯文库”之一种,囊括馆藏文物数字化采集系统理论、前沿技术、实操方法等,多视角设定数字化文物行业与数字化成果评价单位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并涵盖当前广为应用的先进数字化设备、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以及在实际应用中数据的处理,与互联网平台的衔接、展陈等相关内容。详述科学、体系化保护馆藏文化遗产所需技术手段,如数据采集方面。系统化归纳文物数字化采集、处理设备与设备详情、采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等。阐明馆藏文物数字化技术,并应用大量的实例,易于读者晓畅馆藏文物数字化方法。
本书为文化遗产保护类研究著作,从线性文化遗产入手,以飞狐古道(太行八陉之一)为例,以古道重要节点——传统村落为切入点,站在人类学、区域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旅游规划学等多视角关注古道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共性问题,以期找到古道保护及旅游的发展范式。在回顾、梳理线性遗产和传统村落研究的基础上,对飞狐古道及传统村落的时空坐标进行了定位与分析,从文化层面对村落进行解读,就其文化特色与文化遗产进行了综合性和突破性的整理和总结;运用田野调查,了解、分析古道与村落的历史遗存、现状与问题、困境;提出深入挖掘飞狐古道及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缓解古村落的空心化、赋予传统村落内生动力,以构建主题文化带、整体开发的方式来解决古道跨区域难以整合的问题;还就古道整体性开发的主题化构建、产品谱系进行了
唐朝,是中国古代 繁荣强盛的时代,“唐”也成为中国人或中国文化的“代称”。日本正仓院,除中国外收藏唐代文物 的机构。正仓院的唐代文物不同于考古出土品,均为传世品保留至今。并且文物规格很高,品相完好,其完整、精美程度是出土文物不可比拟的。因此正仓院备受日本当地及中国研究者、爱好者的关注。可以说,正仓院反映了大唐“ 真实”的样子。 从2012年起,每年秋天,扬之水先生都会赶赴正仓院,她被誉为“新一代名物学开创者”。她将赴正仓院看展看成是一次次“约会”,正如她书中所说:“京城的银杏树黄了,京都的枫叶红了,便是与正仓院约会的花信,于是带着唐人故事走进正仓院。”七次“约会”之后,她将所见唐代宝物与生活史的细节以及诗歌对应的物事结合起来,十年后写成了这本书。 《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奈良博物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