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史》按照时间顺序,对日本文学从上古、中古、中世、近世到近代这几个世纪以来的文学、诗歌、戏剧发展进行了简明的介绍。书中采用了文字叙述配以插图的形式,选取了每个时期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事实,要点突出,详略得当。
《文学史的兴起:程光炜自选集》讲了大学与文学史、当代文学学科的“历史化”、文学史研究的“陌生化”、“资料”整理与文学批评、孙犁“复活”所牵涉到的文学史问题、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问题、评价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几个问题、一篇文章与对“伤痕文学”历史记忆和问题的检讨、当代文学学科的认同,分歧和建构、叙事的可能性、文学叙事的权力、诗歌研究的“历史感”、从《文艺报》一个栏目看五十年代文学的问题、如何理解“先锋小说”当代文学在八十年代的“转型”、一个被“发掘”的诗人——《诗探索》和《》所建构的食指、什么是“新世纪文学”、文学与传媒的几个问题等内容。
《日本文学史》按照时间顺序,对日本文学从上古、中古、中世、近世到近代这几个世纪以来的文学、诗歌、戏剧发展进行了简明的介绍。书中采用了文字叙述配以插图的形式,选取了每个时期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事实,要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书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被称为“敦煌的守护者”的常书鸿与池田名誉会长有关敦煌艺术及东方文明的对谈集。对谈从名誉会长在第五次访华(80年)期间与常书鸿相识开始,收录了在北京、东京两地间往返的书简。
《没这回事》这是最近畅销小说《国画》的作者王跃文推出的系列小说,《国画》洋洋五十万字对一批生存于权力中心和边缘人物的世相百态的精微描写让许多读者感叹不已,本书收集的他的8篇小说,又一次从各个角度揭开了现代《官场现形记》的面纱。其文章对官僚们的明争暗斗有细致入微的的描写。
《中国当代文学史》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和论述了中国当代文学(1949~2002)的发展历程,注意吸收学科前沿的成果,既从整体性的历史与现实观念出发,又涵盖了整个当代时限;既从各种文学现象人手,又注重创作实践的具体文本的把握;同时也对台湾、香港文学进行了阐述,增加了容量。《中国当代文学史》坚持文学史编写的原则和立场,坚持美学分析和历史分析并举,表现了独特的创意。 《中国当代文学史》可作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教材及参考材料,也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
《敦煌莫高窟第428窟说法图(北周)》是敦煌莫高窟第428窟南壁的说法图。壁画的面部晕染方法是在鼻、眼以及眉骨、下颌处涂白色,这是西域式画法的演进。早期壁画在色彩的分布配置上,作者讲究均衡、对称以及整体效果,使壁画具有强烈的装饰味道和艺术感染力。 第428窟是敦煌早期*大的中心塔柱式窟,保存较完整,此窟属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中的第四分期。 《敦煌莫高窟第428窟说法图(北周)》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尸毗王本生(北魏)》是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北壁后部中层东端的尸毗王本生故事画。本图以割肉场面居中,上为老鹰逐鸽,右为眷属惊惧哀劝,左为臣民敬仰赞叹。画面主题突出,在艺术表现力上和北魏早期相比有了显著的进步。 第465窟属于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第二期,时代上相当于北魏中期。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尸毗王本生(北魏)》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敦煌莫高窟第328窟供养菩萨(西夏)》是敦煌莫高窟第328窟东壁北侧的供养菩萨,其造型、衣冠服饰、绘画作风等方面均与北宋敦煌石窟壁画一脉相承。先以墨线起稿,敷彩完毕后,在肌肤颜面部位再以赭红线定稿,用色以青、绿、白等冷色与赭红色作对比。该画色彩保存如新,调子热烈明快,绘工较细致,是西夏壁画的代表作品之一。 第328窟始建于唐,西夏占领敦煌后重修,此壁画是西夏早期的作品。 《敦煌莫高窟第328窟供养菩萨(西夏)》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57窟大势至菩萨(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57窟北壁中央说法图中西侧的大势至菩萨和阿难。头冠、项饰均以沥粉堆金,虽然面部和肤色变色严重,但仍然展现了唐代壁画描绘精致,设色富丽的特点。第57窟建于初唐,单前室、甬道等处存有晚唐重绘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