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卧虎藏龙》的导演,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轰动国际影坛的传奇。《李安访谈录》精选李安接受的十九篇重要访谈,时跨二十年。这是其英语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多方面记录了这位导演的人生与创作,以及他对自己代表作的深入解读。 李安的电影丰富多元、难以归类,他在三大洲、两百年间自如穿行,始终寻求变化与突破,不变的则是他对叙事与人的关注。这一切都在李安的访谈中得到展现:对电影的狂热,对讲故事的着迷,对自我极限的探索,对局外人身份的困惑,对做父亲的恐惧,对女性的认同;关于家庭与温情,关于中年危机与欲望,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界限与交融,关于和明星们的磨合 在这些访谈中,李安是充满魅力与智慧的讲故事的人,温和谦逊,幽默大胆,直击人心。
王家卫,《花样年华》《重庆森林》《春光乍泄》的导演,蜚声国际影坛的异数与奇迹。《王家卫访谈录》收录王家卫接受的二十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五年,其中包括数篇珍贵的粤语访谈,更有多篇外语访谈首译中文。这些访谈涉及与王家卫有关的一切,更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解读,以及张国荣等影星对这位导演的评价。它们仿佛用时光胶片拍摄的老电影:记录王家卫的童年、求学生涯与成名之路;刻印60年代的香港、上海人群体的生活;折射王家卫式的格调 探戈、音乐、下午茶;洞悉都市人的爱情与孤独 王家卫以他擅长的即兴方式,亲自参演这些访谈,墨镜后面闪动着愉快的星芒。
黑泽明自传。在本书中,黑泽明将镜头转向了自己,从生命伊始的鲜明记忆开始,到《罗生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为止,回顾了自己人生前40年的成长历程。 小时候曾因爱哭而被称作“酥糖”?拨电话的时候手指像黑猩猩一样,但拥有顶·级“文科脑”?画家梦想破碎后,意外进入行电影业?以为职业生涯就要完蛋的时候,却迎来了《罗生门》获·奖的消息? 让我们跟随黑泽明的“镜头”,追溯他一路走来的成长轨迹。 书名为什么是“蛤蟆的油”? 日本民间故事里,有一种特别丑的蛤蟆,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它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真面目就会吓出一身油,而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 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而这油,可以治·愈人心。
本书改编自1976年在法国电视一台播出、米歇尔 波尔特对玛格丽特 杜拉斯的访谈。 波尔特是杜拉斯的好友,也是国际杜拉斯学会名誉会长。在这份采访中,杜拉斯对照她的小说文本和照片,谈论她所待过的不同地方,包括她位于诺弗勒堡的房子、花园、森林、特鲁维尔、大海等,就像它们不断出现在她的小说、戏剧和电影里那样。波尔特真实地展现了这些地方如何变成 故事的承载者 ,以及杜拉斯如何在这些地方生活。 波尔特将采访对象杜拉斯与其生活的环境放在一起,探索 住所 在杜拉斯的写作活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劳儿之劫》等)与电影作品(《娜塔丽 格朗热》《恒河女人》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引导杜拉斯谈论女性与住所的关系、写作经验与欲望、女性投注在身边事物上的凝视、女性之间的体认等。 这份访谈构建起一种独特的地理诗学,为
这部访谈录汇集了塔可夫斯基接受的二十二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多年,涉及这位电影诗人的方方面面:从童年到战争,从亲情到爱情,从事业有成到被迫流亡,从成名初期到生命末期。在访谈中,塔可夫斯基畅所欲言:对电影与时间的独特解析;对美学的深入思考;对创作与信仰的执着;对流行艺术的不屑;对大众的复杂态度;关于政治、自由、名利、生死的犀利观点;关于女性议题的令人不安甚至不适的言论 这些访谈仿佛黑白长镜头,记录了他的局促与轻松、诙谐与苦涩、淡泊与傲慢,雕刻了他的电影人生与诗意时光。
《悲喜同源:陈其钢自述》是 旅法作曲家陈其钢个人自传,深刻勾勒了这位音乐家的丰富人生经历与音乐事业。从他年轻时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到前往法国深造并成为音乐大师梅西安的关门弟子,再到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以及为电影《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和《归来》创作音乐,陈其钢的生活充满了精彩与挑战。他以坦诚的笔触,深入剖析了音乐与音乐之外的故事。这是一部深刻而坦诚的回忆录,读者将在其中看到是什么造就了这位广受赞誉的艺术家的音乐成就和精神视野。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他,以这几十年来的音乐创作和生活经历,深入探讨了对“音乐”与“人生”的领悟,传达出了深邃的智慧与真挚的情感。音乐是陈其钢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他的音乐之外的故事同样令人深思。这本自述让我们 多地了解了一个音乐家的人生,他的
昆汀 塔伦蒂诺,《低俗小说》《杀死比尔》的导演,风靡全球的电影鬼才。这部访谈录汇集了昆汀接受的二十四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年,涉及他的方方面面:在音像店打工的穷苦经历,功成名就之后的随心所欲;其电影遭人诟病的暴力场面,对流行文化的指涉,对各种导演与类型片的借鉴;对朝九晚五的工作的不屑,对财富自由的满足,对名气的矛盾心理;对童年、亲情、爱情的记述 昆汀是行走的电影百科全书,记忆力惊人,几乎对整部电影史了如指掌。昆汀也是极佳的影评人,对自己的电影做出了详尽且独特的解读。导演、编剧、演员,昆汀的身份变化多端;不变的是他对电影的热爱,是他接受采访时生动的面部表情、典型的坏小子笑容、机关枪似的高频笑声,以及烦人又迷人的自负。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中国现代音乐目前杰出的作曲家。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包括《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二月里来》等500多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为中国的新音乐运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赞誉他为“人民的音乐家”。本书结合冼星海的书信、日记以及学生、故旧的追忆评述,以生动的文字、翔实的史料呈现出冼星海执着于音乐和理想的一生。
......
本书是蜚声国际的英国传奇乐队 皇后 的主唱弗雷迪 莫库里的传记。弗雷迪闪耀着与生俱来的舞台王者魅力,拥有卓越的创作才华,皇后乐队众多大热金曲,如《波西米亚狂想曲》《我们是冠军》《我的挚爱》等,都出自他手。弗雷迪的作品和人格魅力影响了无数人,逝世数十年,他仍被世人铭记,备受推崇。2018年火爆全球的音乐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重现、证实了弗雷迪其人及其作品的不朽魔力。 这本传记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作者彼得 弗里斯通是追随弗雷迪十二年,直至送弗雷迪体面辞世的私人助理,他也是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的顾问。弗里斯通细心照顾弗雷迪的饮食起居,是弗雷迪亲密的朋友之一,本书的原版副标题为 世界上了解他的人写的私密回忆录 。弗里斯通的回忆录没有见解独到的音乐批评,所述之事看似琐碎且语言平实,但饱含深情,娓
《蛤蟆的油》内容简介:日本民间流传有一种蛤蟆,外表特别丑,将其放在镜前,蛤蟆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样子,就会吓出一身油。这种油是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成为大师后,黑泽明回首往事,自喻是一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 童年时代,他是爱哭鬼,以“少年剑士”自居,却被别人称为“酥糖”;入学时脑子不灵光,被远远安排在教室一角,立川老师启迪他生出自信,结束蒙昧;意外跨入电影界,找到真正想干的工作,他全心投入,一拍成名。《蛤蟆的油》不是一代电影大师黑泽明站在俯瞰众生的故事,而是他讲述如何积攒实力,从山脚一步一步攀向山顶的往事。 海报:
大卫 林奇,《穆赫兰道》《双峰》的导演,享誉国际的好莱坞鬼才,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过去三十年里,没有导演能够拍出比林奇作品更引人入胜、更具争议、更令人困惑的电影,也没有导演比林奇更不愿谈论自己的创作。《幻夜奇行:大卫 林奇谈电影》收录二十三篇重要的林奇访谈,时跨三十多年,多篇首译中文。这些也是林奇为数不多敞开心扉、直言不讳的访谈,涵盖他创作与人生的方方面面,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解读、他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对暴力、恐怖、城市、欲望、女性、生老病死、现代人的焦虑等议题的深刻探讨。电影、绘画、音乐、家具设计;现代却令人不安的纽约、衰败污秽却古老美丽的费城;童年的回忆、荒诞的故事、超现实主义的意象 一切都在林奇难以捉摸的谈话与静默中攫住人心。
1976年,导演米歇尔·波尔特将对杜拉斯进行的访谈制作成纪录片《杜拉斯的住所》(时长1小时46分钟),在法国电视台分两集播放,1977年,访谈内容在Minuit出版社出版。访谈内容涉及两次深度访谈,一次在杜拉斯位于伊夫林省的家中拍摄,另一次是在特鲁维尔的前黑石旅馆。 次采访中的房子是杜拉斯在世上居住得 久的地方,她回顾了自己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以及她自己与这所房子的关系;第二次采访则谈到她出生和成长的印度 、《堤坝》中的房子、她母亲命中的祸根、她对安娜-玛丽·斯特雷特的迷恋等。导演波尔特将采访对象与其生活的环境放在一起,探索“住所”在杜拉斯的写作活动与电影作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引导杜拉斯谈论女性与住所的关系、写作经验与欲望、女性投注在身边事物上的凝视、女性之间的体认等。
黎锦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音乐人,在音乐创作上,他开创了中国白话文流行音乐和中国儿童歌舞剧音乐的先河;20世纪中叶,他所创立的歌舞团培养了周旋、王人美、徐来、黎莉莉等一大批家喻户晓的明星,更是发掘和培养了聂耳、冼星海等优秀的音乐创作者,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书写下浓墨重彩。 本书是关于黎锦晖音乐人生的一部传记,由黎锦晖的儿子黎遂凭记忆、访亲友、查资料、寻踪迹编著而成。全书材料丰富,论述详实,其中不少珍贵的手资料,填补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的空白。
本书为视觉评论家李楠的摄影批评集,分为“自己”“问题”“解决”“我见”几个部分。 李楠的摄影评论思想深刻,文笔犀利,对问题的剖析鞭辟入里,是一本出色的摄影批评集。
在美国乃至全球流行文化中,斯坦 李感动了无数人。他是漫画界行走的、爱说话的、爱开玩笑的、爱自嘲的 全能大师 。而斯坦 李本人,从20世纪美国大萧条时期纽约市穷街陋巷中生活的小伙子到获得国家艺术奖章的艺术大师,他的一生几乎和他几十年来所创造的超级英雄的惊奇冒险一样精彩。他颠覆了自己所在的行业,产生了更为广泛的时代影响力,他是 漫威之父 和漫威代言人。在60多年的岁月里,他一直是漫画业的一面旗帜。毋庸置疑,斯坦 李是美国现代史上重要的创新偶像之一。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漫画行业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潮流。作为漫画编辑的斯坦 李希望能创造出一组能给自己和读者带来快乐的漫画形象,他决定创造一支 漫画界前所未有的英雄战队 ,于是漫威英雄开始悉数亮相:蜘蛛侠、无敌浩克、神奇四侠、夜魔侠、奇异博士 随着超级英雄的
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卧虎藏龙》的导演,奥斯卡金像奖得主,轰动 影坛的传奇。《李安访谈录》精选李安接受的十九篇重要访谈,时跨二十年。这是其英语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多方面记录了这位导演的人生与创作,以及他对自己代表作的深入解读。 李安的电影丰富多元、难以归类,他在三大洲、两百年间自如穿行,始终寻求变化与突破,不变的则是他对叙事与人的关注。这一切都在李安的访谈中得到展现:对电影的狂热,对讲故事的着迷,对自我极限的探索,对局外人身份的困惑,对做父亲的恐惧,对女性的认同;关于家庭与温情,关于中年危机与欲望,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界限与交融,关于和明星们的磨合……在这些访谈中,李安是充满魅力与智慧的讲故事的人,温和谦逊,幽默大胆,直击人心。
1888年的10月至12月,一对艺术家同住于法国南郊阿尔勒的一幢黄房子里,当时他们都尚未成名。这对艺术家就是 的文森特?梵高和保罗?高 ,本作讲述了他们同住创作的真实故事。在共同吃饭、饮酒、交谈、争论、休憩和作画的这段时期里,两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展现出了历 为强烈地惊人创造力。短短9周时间里,梵高的精神在重压之下崩溃了,他不仅与高 产生了摩擦,还对自己施加了暴行,而高 的不辞而别。在艺术 ,从未有两位如此 的艺术家曾一起在如此小的空间中共同生活创作。作者揭秘了两位艺术家同住这段时光的点滴,利用大量的信件和新的证据来描述梵高与高 如何绘画、交流思想,及共同生活的种种细节。本书是对一段脆弱的友谊、艺术、疯狂、天才的细腻探寻,也是对震惊世人的割耳朵行为之因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