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自传。在本书中,黑泽明将镜头转向了自己,从生命伊始的鲜明记忆开始,到《罗生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为止,回顾了自己人生前40年的成长历程。 小时候曾因爱哭而被称作“酥糖”?拨电话的时候手指像黑猩猩一样,但拥有顶·级“文科脑”?画家梦想破碎后,意外进入行电影业?以为职业生涯就要完蛋的时候,却迎来了《罗生门》获·奖的消息? 让我们跟随黑泽明的“镜头”,追溯他一路走来的成长轨迹。 书名为什么是“蛤蟆的油”? 日本民间故事里,有一种特别丑的蛤蟆,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它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真面目就会吓出一身油,而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 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而这油,可以治·愈人心。
《蛤蟆的油》内容简介:日本民间流传有一种蛤蟆,外表特别丑,将其放在镜前,蛤蟆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样子,就会吓出一身油。这种油是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成为大师后,黑泽明回首往事,自喻是一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 童年时代,他是爱哭鬼,以“少年剑士”自居,却被别人称为“酥糖”;入学时脑子不灵光,被远远安排在教室一角,立川老师启迪他生出自信,结束蒙昧;意外跨入电影界,找到真正想干的工作,他全心投入,一拍成名。《蛤蟆的油》不是一代电影大师黑泽明站在俯瞰众生的故事,而是他讲述如何积攒实力,从山脚一步一步攀向山顶的往事。 海报:
1976年,导演米歇尔·波尔特将对杜拉斯进行的访谈制作成纪录片《杜拉斯的住所》(时长1小时46分钟),在法国电视台分两集播放,1977年,访谈内容在Minuit出版社出版。访谈内容涉及两次深度访谈,一次在杜拉斯位于伊夫林省的家中拍摄,另一次是在特鲁维尔的前黑石旅馆。 次采访中的房子是杜拉斯在世上居住得 久的地方,她回顾了自己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以及她自己与这所房子的关系;第二次采访则谈到她出生和成长的印度 、《堤坝》中的房子、她母亲命中的祸根、她对安娜-玛丽·斯特雷特的迷恋等。导演波尔特将采访对象与其生活的环境放在一起,探索“住所”在杜拉斯的写作活动与电影作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引导杜拉斯谈论女性与住所的关系、写作经验与欲望、女性投注在身边事物上的凝视、女性之间的体认等。
黎锦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音乐人,在音乐创作上,他开创了中国白话文流行音乐和中国儿童歌舞剧音乐的先河;20世纪中叶,他所创立的歌舞团培养了周旋、王人美、徐来、黎莉莉等一大批家喻户晓的明星,更是发掘和培养了聂耳、冼星海等优秀的音乐创作者,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书写下浓墨重彩。 本书是关于黎锦晖音乐人生的一部传记,由黎锦晖的儿子黎遂凭记忆、访亲友、查资料、寻踪迹编著而成。全书材料丰富,论述详实,其中不少珍贵的手资料,填补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料的空白。
本书是一本图文集。收录了摄影家任曙林的一百八十多张珍贵照片,也即他命名为“八十年代中学生”的照片集,同时与这些照片收录在一起的是十几位经历者、观察者的文字。 翻看这一张张照片,不论是黑白照还是彩色照,都透着浓浓的特属于八十年代的气息,完全不似如今数码照的鲜丽、,这些从胶片中诞生的照片似乎都有了生命,从快门按下,定格到暗房里的洗印、悬干以至日后的保存、展示,它们都像带着自己的故事,一路走来。 这一百八十多张照片,不仅是一个摄影师的一次漫长的记录,更是一代人对自己曾经历过的时代的一种记忆。照片中的这些“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如今大多已是年过四十的中年人,而他们的孩子现在又多在经历自己的中学生生涯。今夕比照,相信这照片中所展示的,已不仅是这些已为人父母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所经历的生活
杜尚一生除一本棋书外从未著书立说,他的存在却影响了20世纪整个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在《杜尚访谈录》(作者:皮埃尔·卡巴纳)中,杜尚罕见地敞开心扉,同卡巴纳聊及他的艺术和生活,回顾他的作品和经历,在这里呈现的,是一个完整、自由而独特的人。杜尚一生致力于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杜尚访谈录》所记录下的访谈,或许可以算作他的又一件作品,如同他信手拈来的现成品,如同他的每一次呼吸,这件作品不事雕琢,却必将影响深远。
张丽民 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被评为北京市中青年骨。1963年出生于天津市,1979年考入天津戏曲学校,1981年在天津戏曲学校进修并工作,1985年考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1990年在北京舞蹈学院工作至今。 本人在舞蹈学院工作期间,开设了《中国音乐史》、《欧洲音乐史》、《中国音乐概论》、《欧洲音乐概论》、《舞剧总谱分析》、《音乐理论基础》、《舞剧音乐》等课程,还曾在中央音乐学院及附中授课。 本人独立完成北京市级科研项目《舞剧音乐研究》,北京舞蹈学院科技创新平台项目《舞蹈音乐基础理论及其应用》(项目负责人)。主要著作有:《音乐欣赏教程》、《舞剧音乐研究》、《艺术鉴赏》(与人合作)、《论程砚秋的创作思想及唱腔特色》等,还曾担任了近百部集影视作品的音乐编辑工作。
《艺术理论系列丛书:文化生态衍变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引入文化生态观念来研究中国动画电影80多年的历史进展,深入考察分析其不同文化生态历史阶段与动画电影的相生相关,将中国动画的艺术研究和产业研究、文化研究和生态研究、作品研究和历史研究都尽可能很好结合起来并引入全球视野,使中国动画电影历史进展的经纬脉络更为清晰而全面。作为一次富有创新性的科研尝试,获得了不少全新而不乏积极意义的认知成果。特别是将被国际同行赞誉的“动画中国学派”源起时期的代表作前移至万氏兄弟的《铁扇公主》,这对于关注并认识中国动画电影在艺术与商业方面努力实现结合的历史与经验,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很好的现实意义。
《风景心路:Lightroom风光摄影后期处理技法》是一本献给铁杆风景摄影师对于如何快速处理作品的从技术到思维的指导性著作。使用这本书的直接好处,就是你可以将旅行中风景摄影的机会从前期拍摄向着创意性的后期延伸,在风景观念上突破传统的拍摄局限。如果你是一位对风景摄影感兴趣的读者,《风景心路:Lightroom风光摄影后期处理技法》能帮助你少走弯路,并使你的作品获得一次升级;如果你是知名的风景摄影师,在这里会看到同行是怎样在风景摄影领域中工作的。风景摄影不同于物理、化学,任何人凭借灵感和热情就可以开始你的摄影之旅,不需要文凭、特许和证书,那些传说中的证书与摄影本身没什么关系。《风景心路:Lightroom风光摄影后期处理技法》可以给你在风景摄影中需要的所有知识。
本书是古斯塔夫·马勒代表性的传记之一,由翻译家高中甫先生翻译,并附有马勒代表作品介绍,马勒作品的近百种唱片介绍,马勒年表,马勒作品演出年表,有关马勒的书籍介绍,堪称关于古斯塔夫·马勒的小百科。
本书能帮助读者深入认识摄影与影像的发展。本书从部数码相机谈起,追溯到摄影的起源,涉猎摄影伦理、摄影题材、摄影心理以及摄影的意义。全书共分为二十四篇,每篇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以日常故事为入手点,通俗易读,而引出的观点又让人抚卷沉思。 全书语言风趣、睿智,醍醐灌顶,充满了哲人般的思维。非常适合摄影人作为枕边书阅读。
《看山还是故乡青(回忆张大千)/百年中国记忆文化大家》是张大千的生前好友、故旧,门生及其子女、亲属撰写的回忆录,也收集了张大千先生的部分画作及诗文。为了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大千先生的情况,还征集、转载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海外有关怀念或介绍大千先生的文章和资料。
透过长焦,我看到夕照下的那些匆匆身影如幻如梦,美丽铭心。当我把这些感受告诉我在丹寨的朋友们时,他们说:“你要是往乡下走,那才真的迷人。”于是,我从龙泉镇开始,走过了雅灰、排调、兴仁、南皋、长青、扬武等七个乡镇。我敢说,我的这段经历和我见识到的这个世界,将成为我一生中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
徐风编写的《布衣壶宗(顾景舟传)》对顾景舟制 壶特点、工艺秘籍,有细致阐述;对他如何悉心培育 徒弟、学生,有生动叙写;如何重视制壶工具、如何 制作工具、工具在制壶中的作用,对泥料的独特认识 ,如何通过印章来管理自己的作品,娓娓道来;以较 多细节展示他在紫砂古器鉴定上的不凡功力。 本书中配以100余幅顾景舟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图片,以及100多幅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图片;许多 图片由其家属、友人珍藏提供,属于首次披露;顾景 舟老友、国学泰斗冯其庸为该书题写书名,见于内封 ;该书装帧设计精美别致,分平装与精装两种;精装 本配有两枚精美的藏书票,具有收藏价值。
陶玉玲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知名的电影艺术家,她在影片《柳堡的故事》中塑造的二妹子,《霓虹灯下的哨兵》中塑造的春妮,《没有航标的河流》中塑造的吴爱花等角色,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具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柳堡的故事》中的二妹子以及她所演唱的《九九艳阳天》,更是影响了一代人,成而一个时代的记忆,她也因此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还亲自对她的表演艺术予以了恳切的指导,传为艺术界的一段佳话。 《陶玉玲画传》共约3万字,分为十三个部分,全面介绍了她的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其中重点介绍了她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画传有照片300余幅,展示她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主要艺术成就。
本书是外舞蹈学研究领域首次对“手舞”进行的研究,作者提出了基本样式性质的手形的概念,试图通过确立中国古典舞三个流派中的基本样式性质的手形,并以此来剖析中国古典舞手舞的一般性规律,进而对中国古典舞的文化脉络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探索中国古典舞的品格和审美文化价值。作者通过对中国古典舞的身韵、汉唐、敦煌流派的手舞进行概述,阐述了手舞的生活依据和文化基础,分析了中国手语、中国佛教中的手印、中国戏曲艺术的手形对中国古典舞手舞的影响,深入探讨了中国古典舞手舞中蕴含的审美模式和文化意义,并在进行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的同时,对手舞研究的研究方法的首次探索,为手舞的研究建立了体系,积累了经验。本书对某一舞种的微语言进行分析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方法,也是值得在其他舞种手舞的研究中继续发挥
中国古代乐舞不分家,古代乐舞文化,既包含了古代舞蹈中身体动作表现的历史,同时与音乐、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乐舞文化研究》借助古代乐器、乐谱、歌词等文物图片留存,结合古代典籍中的文字例证,将古代舞蹈与音乐合并研究,把乐舞作为一个艺术整体进行多维度的观察和分析,有助于接近更加客观、立体的古代乐舞全貌,也有利于重新恢复和塑造中国古代乐舞的全景图息。
目录中的前半部分,是根据作者在2010年秋冬对五十余位当代艺术家进行电视访谈的录音资料中整理出来的,近二十位艺术家,占全部录音资料的三分之一;内容分别涉及艺术家的童年往事与“文革”记忆、创伤与梦想、个人艺术经历,以及各自对历史与现实、传统与艺术形式、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技术与媒介、宗教与信仰、人类与生物、过去与未来等命题的感受和见解。目录中的后半部分,是作者平时各种谈话录音的整理,形式接近日常聊天,两人或多人聊天、还有接受采访、会议发言、在学校或美术馆讲演;内容庞杂,涉及政治、理论与现代史、当代文学、八十年代、先锋派、中国当代艺术的多重历史脉络、上海南京北京等城市的文化差异、作者口述自传,以及对艺术家个人和作品的印象。
《滚吧生活(精)》(作者基思·理查兹/詹姆斯·福克斯)为摇滚界大腕基思·理查兹的目前 自传。通过《滚吧,生活》,基思·理查兹毫无保留地讲述自己的童年、创作、恋情等,重现他由无名小卒到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生。 基思·理查兹自小受外祖父加斯耳濡目染爱上音乐;在母亲影响下听摇滚乐;在斯图牵头下创立滚石乐队;为做音乐、为生存而偷酒瓶;遇上心爱的女子;像偷窥狂那样为写歌找灵感;一连九天不睡觉录歌;在美国巡演,和警察过招;逃离英国;成家;结识圈内各色人士;遭遇亲朋故去;遭到队友米克的背叛…… 《滚吧生活(精)》记下了基思·理查兹的名言:这就是我的摇滚人生。信不信由你,我没有忘记这之中的一丝一毫。谢谢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