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书为近年来难得的一部教育力作,对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在十一学校浸泡四年之久(约 1500 天),全程跟踪观察、记录了这所学校的变革历程。书中大量的细节展现了学校转型的艰难和突破,展现了十一教师自我革新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回答了“学校改革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等诸多问题,也回答了社会各界对北京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各种猜测、不解、臆断甚至质疑,更向大众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生什么”。掩卷读罢,令人心生无限感慨,对中国教育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本书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阅读,也适合于每一位关心中国教育的家长、社会人士阅读。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靠前部分:学理探索。通过呈现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转型的理论思考与深度学习的学理依据,指出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学必须实现转型。第二部分:编制指南。选择十大关键问题,对学历案的编制、管理、使用及学历案在学校管理中的再生价值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了易于操作的规范。第三部分:学科示例。列举高中各学科很有代表性的学历案,极具普适性、示范性与可操作性。
探究式学习是当前课程教学理论界和课程改革实践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理念,甚至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一个内容要求,对教学实践乃至教材编写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对它的实践应用和理论探讨中存在的困惑和混乱。本书应运而生,通过广泛获取案例、深度访谈,调查统计以及文献研究等,追溯历史,反思现实,集中探讨了探究式学习为什么要强调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以及探究式学习怎样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等问题,有利于课程教学理论的深入和课程改革实践取得成效。
如何缓解学业繁重的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疲劳,是一直困扰家长、教育工作者的课题。日前,一本以倡导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的《校园活动策划手册》小学版和中学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校园活动策划手册》是送给青少年人生起点的珍贵礼物;是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实用性图书;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可操作性图书。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对目前中小学所开展的活动进行了细致周密的调研,尽可能多地将各种校园活动收集、网络进来。旨在使每个学生在阅读本书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开发思维,举一反三。通过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往、与集体共融。培养自己的写、说、做等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 本书告诉你,只要你去想、去说、去写、去做
《花开的声音》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为2015年教师节定制的作品,是去年广受好评的《幸福教育的样子》一书的姐妹篇,作者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组专家。该书继续阐述了“幸福教育的样子”,描绘了斯霞、顾黄初等一代名师的业绩,完善了作者心中理想教育的模型,书写了江苏省苏州、南京、常州、淮安、扬州等地名校的办学特色、生动场景,以及对众多名校长、名师的职业成长、学校建设的独到见解。
曾言:“教育难,难就在回到常识。”难的症结在于我们对常识既缺乏了解,更缺乏敬畏。教育者很大的无知,是对常识的无知,我们往往以为自己知道很多,但实际情形却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教育中非常可怕的缺失,是“对常识的敬畏”的缺失。 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也就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衡量一位教师和教育理论研究者是否进入了智慧的境界,不仅要看他有没有与教育有关的实践智慧和思想智慧,更要看他有没有直捣人心、洞察人性的智慧,有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对人性的理解。 《教育常识(第二版)》作者期望通过对教育常识的追问,唤醒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让教师们认识到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对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系统的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主要阐述高考评价体系在推动素质教育目标实现过程中“一核”“四
本书涉及的傅斯年、潘光旦、陶行知、叶圣陶、陈鹤琴、舒新城等人,都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对中国教育有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都非常爱国又非常重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引进,都认为教育的宗旨是人格的培养,都反对知识的灌输和现代科举制度…… 本书作者在掌握手材料的基础上,以通俗易懂、明白流畅的笔触,详细介绍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这对于我们反思教育的功能,探讨教师的作用,明确家长的职责,寻找教育的出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透析作业:基于30000份数据的研究》既是一本主要基于学生真实的作业文本资料分析的研究成果,也是一本通过数据和证据进行作业全面分析与解读的著作。本书不仅全面阐述了作业观念、作业设计、作业批改、作业讲评、作业效果等各个方面的现状与问题,而且还通过学段差异分析,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群体差异分析,学科差异分析,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差异分析,不同学历层次家长的差异分析,不同教龄的教师差异分析,以及作业各要素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等,反映了现象背后可能的原因。系统而深入地透析了作业全貌。书中一些作业问题、现象、规律的发现都为精准地诊断作业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升作业实施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的中国教育面临许多困难,存在诸多问题。但在艰难之中,依然有许多兢兢业业的教师、校长和教育局长们,运用他们的智慧,突破种种束缚,创造出一个个教育的奇迹,推动着教育前行…… 本书作者以独立而深入的视角观察教育,记录下中国教育艰难前行的一页;更以极具感染力和专业性的写作描述了一批教育改革者的风采,传递着教育改善的“正能量”。改革者从中体会到“吾道不孤”的温暖,教师读者从中感悟教育的智慧,激起教学的勇气。 本书适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校管理者阅读与培训,也适合所有关心中国教育的人士阅读:看看中国教育正在发生什么,看看改革者和教师正在如何努力。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书在具体构建内容体系的时候,按照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实施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四个层面展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主要探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的涵义、理论基础、主要依据、基本程序、基本要求等。第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设计。主要解决思想政治学科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及其分类、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表述等。第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施设计。主要围绕着思想政治学科如何教、如何学展开。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要素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结构设计、教学方案设计等。第四,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评价设计。主要解决教师教得怎么样和学生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评价过程的设计、教学
观察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后,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变得更加重要。 本书围绕幼儿教师“想观察而没时间、不会观察”的问题,主要解决观察实施的可行性问题,全面阐述幼儿教师在观察儿童后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详细介绍幼儿教师观察儿童的方法并据此设计课程、组织教学和评价的方法和思路,同时提出将观察儿童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具体策略。 全书内容语言通俗,内容具体,提供的诸多真实、具有参考价值的观察案例,实践性强,可供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于漪是我国语文教育界一位资深教师,“于漪”也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的征。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于老师的名言。这体现了她的谦逊、执着、负责的精神以及她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于漪老师看重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内和课外的内容。她积极在教学上钻研,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并不断与时俱进,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同学们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密切的练习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做相应的准备。
观察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后,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变得更加重要。 本书围绕幼儿教师“想观察而没时间、不会观察”的问题,主要解决观察实施的可行性问题,全面阐述幼儿教师在观察儿童后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详细介绍幼儿教师观察儿童的方法并据此设计课程、组织教学和评价的方法和思路,同时提出将观察儿童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具体策略。 全书内容语言通俗,内容具体,提供的诸多真实、具有参考价值的观察案例,实践性强,可供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主要是以学会生存为主,其内容有:部分研究的结果;章教育问题;第二章进步与极限;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第二部分 未来;第四章 挑战;第五章 发现;第六章目的;第三部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第七章教育策略的作用与功能;第八章当代策略的要素;第九章 团结之路。
《教育小语》所汇集的教育格言是从古今中外教育家中选取的100位教育家教育智慧的结晶,更是他们教育人生的心声。在教育历史上,这100位中外教育家作为其所时代和社会的教育代表人物,不仅献身于教育实中,而且擅长于教育思考。正是教育实践和教育思考在他们心灵中所激起的思想火花,构筑成了反映其智慧结晶和人生心声的教育格言。 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名著名篇浩如烟海,《教育小语》所汇集的教育格言是从古今中外教育家中选取的100位教育家教育智慧的结晶,摘选了反映他们对教育问题的智慧感悟的格言700余则。这也是他们教育人生的心声——构筑成了反映其智慧结晶和人生心声的教育格言。确实,一则则短短的教育格言所蕴含的真知灼见却能使人们的心灵受到难以估量的震撼和启迪。轻轻诵读这些教育格言,细细品味这些教育格言,不难发现,它
校本研修是一种新事物,如何认识校本研修?如何组织校本研修?如何考核管理校本研修?如何提高研修效益?……这些问题,对于广大培训工作者、教研工作者、中小学校长是问题,对于我们同样是问题,因为是问题,所以需要研究,需要解决。在面向问题的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探索了一些方法,积累了一些经验。“达则兼济天下”,应实践和实践工作者的要求,我们编写了这本《有效研修》教材。 “是什么”是了解和认识“研修”的问题,“为什么”是理解和接受“研修”的问题,“怎么做”是“研修”实践和操作的问题。本书力图在实现“有效”的目标下对“研修”三方面的问题都有所问答。但针对实践者的实际和需要,本书又把重点放在“怎么做”的回答上,致力把它开发成学校组织有效研修的工具,为组织者、培训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艺术同自然一样,都是人类本来意义上的家园……艺术不是常人认为的玩物,而是和谐之源,从中流出的,是涌动不息的生命之泉,只要接触艺术和欣赏艺术,这富有生命活力的甘泉便会滋润干渴的嘴唇,使心田之苗茁壮成长。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和发展的人。如果一个社会由这样的人组成,整个社会也就成为和谐的社会。……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艺术离异,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 对艺术的创造、接受和欣赏,是一种高级的文化素质。而获取这种素质的重要捷径,就是艺术教育。 当今方兴未艾的综合艺术教育或生态式艺术教育……不仅注重各门艺术之间的对话、交叉和贯通,还注重艺术精神向其他学科的渗透。……实施综合艺术教育,我国是最有优势的。……继承和发扬中
《名师讲语文》丛书是语文出版社语文名师出版工程重点项目;新课改以来套新生代语文名师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自我总结大系;由活跃在课改线的语文教学界领军人物以“讲”的形式,展示其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本书是《名师讲语文》丛书之一《张祖庆讲语文》,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名师讲师团特约讲师张祖庆讲述语文知识。内容包括我的语文人生、我的语文理念、我的语文实践、我的教学语录四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