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长时间的、科学的调查,他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对全国近两百个县城的两千余个古建筑项目进行了考察和详细的测绘,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并撰写了详尽的科学研究报告。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与《中国建筑史》一起,抗日战争时期写作于四川省李庄,其时 宿不蔽风雨,食只见菜粝 , 贫病交加,故人寥落 ,而梁思成正是怀抱着殉国者的心态,为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保存发奋著述。因种种原因,书稿未能及时出版。梁思成逝世十多年后,在费慰梅的努力下,这本著作终于得以面世。 《图像中国
这部由本地达人 地头蛇 原创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用图文并茂的便携口袋本的形式,汇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全部精华。 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独创将分散的民国建筑串连设计成了7条完整的参观路线,首次具备了实用功能。 书中将南京民国建筑按街巷沿线门牌号码,一个不漏地有一处讲一处。不仅提供每处建筑的精确地址、背景信息和欣赏看点,还给出了具体寻访路径,细致到告知你*近的地铁站的几号口、如何转弯、相距多少米,且手绘了多幅街巷小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作者还以亲身经验,给出了参观每处建筑的注意事项。 书中展示的近300处南京民国建筑的精美实景照片,均由专业摄影家拍摄。其中很多建筑形象是读者前所未见的,皆由本书首发,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 该书既是一部南京民国建筑资料大全,又是一本人文旅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建筑作为衣食住行中的一个支柱,自是其中重要一环。不过对于想要了解传统建筑的大众读者来说,要么被建筑典籍的古体字及拗口的建筑构件名称所吓退,要么被散文化的优美文字弄得云里雾里。似乎存在一个缺口,即以建筑设计为视角来审视古建筑,从而对当下的建筑设计及生活有所启发。本书试图以建筑设计为视角,回归到人的生活与建造活动。一旦回归到基本的生活及建造,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却不知所以然的东西,以及需要耗费心神来记忆的那些知识点,一下子便有趣生动起来。于是,个中的生活智慧、建造智慧便不再是冷冻的过期食品,而是应季的生鲜,对当下的建筑设计更有营养。在此意义上,本书为填补 缺口 贡献了一方木料。 本书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制
本书是对伊东忠太1902年4月至次年6月在中国进行历访调查时所保存的5册野外笔记原书进行了拍摄、整理、附加图注以及解说等编纂而成。900余幅手绘图片,包含建筑文物、风俗古迹,其中大部分图片为彩图。其中所绘建筑,因战乱及自然灾难,有的已损毁,有的已不复旧时模样,伊东忠太的手绘笔记是中国建筑文物难得的历史记录。
1941 年夏天,受戴季陶先生委托,梁思成与刘致平一起,应邀到广汉参与重修县志,承担了拍摄、测绘古建筑的任务,留下了广汉县(今四川省广汉市)的全套影像资料 城墙、会馆、文庙、武庙、公馆、书院、寺庙、道观、宗祠等,几乎囊括了城市的所有典型建筑。*令人震撼的是梁思成拍摄的从广汉西门外去成都的大道上,前后五座鱼贯相连、极为壮观的牌楼,牌坊上装饰精美的故事浮雕清晰可见。 这些珍贵的照片一度不知所踪。《影子之城 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首次较完整地公开了这批古建筑照片,再现中国古建筑之美。 百年之前,城墙、衙门、文庙、关岳庙、城隍庙、牌坊、奎星阁,曾是每座城市的标准配置:恢宏的城墙环绕城池,蜿蜒的护城河保护城里的百姓;高大的牌坊上写满故事,是庄严的地理坐标,也是精神的华表;文庙祭祀孔子,奎星阁
本书详尽地介绍了20世纪建筑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 路易斯 康及其建筑作品,并阐述了他的建筑哲学。其中, 人物篇 以时间线索讲述了路易斯 康坚韧而传奇的一生,并梳理其建筑思想从青年到晚年的嬗变轨迹; 建筑篇 选取了路易斯 康建筑生涯中10座重要的作品,诸如金贝尔艺术博物馆、萨尔克生物研究所,详述了其建筑过程; 图集篇 精选了大量建筑实景摄影图片和手绘草图。本书对之前精简版本做了修订增补,新版本图片达300余张。除了文章和有简单的标题与说明的图片外,本书还列出了完整作品表和检索表,以保证本书的学术性,并且注明了对康的建筑说明的出处。
《中国桥梁史纲(新版)》旨在用较小的篇幅,集中介绍自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直至21世纪四千多年间中国桥梁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史,并列出重要的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工程,以描绘出中国桥梁的历史纲要和主要骨架,希望对桥梁专业的学子和桥梁界的同仁有所启迪和鼓舞,为中国桥梁的未来贡献力量。
用“代际”对建筑师进行群体性的命名与描述,似乎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研究的思维方式。纵观新中国60年的建筑师,无论是已过世的梁思成、刘敦桢,还是当代活跃的中青年新秀,他们都留下求真、传道的魅力,通过对他们的介绍,不仅会有盛大“景观”的发现,更富于对深幽人眭的一种砥砺。盘点新中国60年建筑的人物大系,已感到不少前辈的名字不仅社会生疏,甚至连业内的青年建筑师也未曾听说过,因此,本书采取口述历史等表达方式,去挖掘并追溯团队在那段时光中留存的属于中国建筑的珍贵“故事”,还以历史的本来面目,并摆脱“集体创作”的束缚。本书的编撰执著而不盲从、质疑而不虚妄,坚持一种追根究底的胆识及勇气,意在发现几代建筑师充满历史逻辑感的创作轨迹。
20世纪90年代,曾担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的叶如棠先生,在为《当代中国建筑师》丛书写的前言中说:“新中国揭开了中国建筑历史的新篇章。几代中国建筑师的地位日渐提高,新老接力,茁壮成长,在空前广阔的建筑舞台上,充分施展其才能,在纷繁似锦的学术百花园里争芳吐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并使中国建筑开始走出国门,中国建筑师的成就也开始为世人所注视。”面对成绩,我们自然会意识到重温“万里长征的步”“任重而道远”这些先辈教导的必要性。已走进世纪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要面对的不仅会有各种光环和诱惑,而且,还有许多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譬如,如何从建筑本体、建筑文化、建筑艺术、建筑方法和建筑归宿去深入探索建筑创作的真谛?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和远大
A.2R.C事务所的建筑作品多是剧院的建筑。设计师把设计工作巧妙地构造成了一种城市设计、城市市民们的参与,以及建筑作为我们扮演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舞台这个功能的混合体,一种不同年代的建筑物之间对话的产物,一种对情境设计界限的推动。但是A.2R.C事务所的建筑作品*核心的内容还是运用透视法,在建筑物内外创造风景,通过这种手法,人们可以感受一座城市的生命力,而我们在城市中的地位也得以呈现和宣告。 A.2R.C事务所编,齐梦涵译的《老建筑保护与城市*新(A.2R.C事务所建筑作品集)(精)》所采用的方法,是把古老的欧洲城市定义为由充满活力的街区、低矮的地标建筑和公共广场所组成的区域,在这里,每日上演的市民生活不太依赖汽车和高额的收入。他们聚焦于对城市的丰富的使用方式(写字楼、商业区和住宅区)和城市中不同的收人群体和社会群体之
本书稿为山西省古建筑修缮材料(青砖、青瓦)及工艺研发课题结题报告,采集了山西省内500余处文物建筑的青砖、青瓦样本,按照时代顺序、南北区域,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调查与研究,分析了青砖与青瓦从唐代至清代在山西各地区的外观与几何尺寸变化,明确了各个时代的特征,对研究山西古代建筑的砖瓦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调查是山西省 对古建筑青砖、青瓦材料按时代与地域进行综合全面调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资料参考价值。
路红、冯军主编的《庆王府大修实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翔实地记录了庆王府整修前后的状况、整修的理念和整理内容,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功能定位和现代科技的应用。本书主要章节包括:庆王府的历史变迁与营建过程,庆王府区位及人文环境概况,现场查勘,方案设计与设计文件的编制,工程管理规划与质量保障体系,庆王府的修缮等。
本书共4册,由福利营业有限公司出版,其内容主要为民国时期反映上海市区各街道商业机构、网点的商业地图册,由专家分区实地测绘,将商业的名单与分区图合二为一,其信息量非常大,内容详实,准确度非常高,其中还有大量的广告页,可以了解到上海当时流行的一些品牌情况。
百年之前,城墙、衙门、文庙、关岳庙、城隍庙、牌坊、奎星阁,曾是每座城市的标准配置:恢宏的城墙环绕城池,蜿蜒的护城河保护城里的百姓;高大的牌坊上写满故事,是庄严的地理坐标,也是精神的华表;文庙祭祀孔子,奎星阁供奉魁星,古老的城市这才流淌着源远流长的文脉;城隍庙俨然阴间的衙门,年迈的奶奶常常绘声绘色地讲起城隍爷拿人的故事,忠奸善恶在人们的敬畏中代代相传。 广汉一隅,何尝不是中国的缩影?通过萧易著的《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精)》,探讨中国城市布局,解读不同类别的建筑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主次关系,也勾勒出中国人与建筑的关系。
刘涤宇编著的《历代清明上河图--城市与建筑》以历代《清明上河图》为主要研究素材,从“市井”的角度,将日常生活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图像城市史为基本研究思路展开。 本书上篇以图像城市史比较研究为中心,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微观特征,如自然要素和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宋代以降街道与街坊的边界形态、中国古代城市市井空间场景的特征及其基础等进行深入的探讨。下篇则在上篇基础上进一步对与具体图像有关的建筑形态进行比较研究。 本书适合广大建筑专业本、专科生及古建筑、文史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收藏。
《日本建筑史精要》是日本著名建筑史学开拓者关野贞关于日本建筑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日本的传统建筑与中国建筑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木构建筑体系,11者关系极为密切。该经典著作所研究的内容、结果与方法,至今仍在沿袭使用,这对认识和研究我国传统建筑提供“他山之石”。 全书内容共分十章。从原始时代的建筑一直讲述到明治大正时代的建筑,书后还附有日本建筑重要遗物一览表和建筑用语解说等内容6全书文字简洁、图片精美,注释详明,是一本系统介绍日本建筑历史的学术专著,可供建筑界、文史界有志于此道者学习参考,也可供建筑爱好者阅读欣赏。
该书基于全球视野,按时间顺序描绘了自1400年以来,世界上不同地区在各个时代对创造建筑风格和改进建造技术所做的贡献。这也是本书作者柴克拉柏蒂评价各地建筑所表现的 现代性 的重要指标,同时她也开宗明义地指出 西欧和美国并非一直以来都在这两方面领先世界上的其他地区 。作者的这种观点将西方和非西方的建筑发展等量齐观,摆脱了此前西方建筑史学习惯用西方标准衡量其他文化的 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 ,真正描绘了一部自1400年以来的全球建筑发展史。 除此之外,该书还特别强调了建筑史研究中 人 的重要性。此前的建筑史著作通常根据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伟大建筑师(1800年以后则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的著名建筑师)的杰作为主线撰写。该书则将其范围扩展至业主、施工者和历代的使用者等 对建造和维护该建筑发挥作用的人 。
山西省现在保存着全国约70%的明以前大木构建筑,各类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 是高居全国之冠,唐、五代、宋、金、元等早期古建筑不胜枚举,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 是数量极为庞大,被誉为“古建筑爱好者的天堂”。本书按地域划分,以绘画和游记的形式将晋中、晋北的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展现给读者,同时也记录了众多古民居的现状,希望唤起 多读者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关注、热爱和保护。
本书是国内部以城乡建筑遗产保存与再生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实践和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综合性专业著作。书中以国际前沿的视野和中外比较的视角,通过大量典型生动的案例分析,系统阐述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学作为新兴学科方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妥善解决城乡改造和城镇化中保护与发展关系问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从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的研究和教育两个层面,整体反映了上世纪末至今同济大学在这一学科方向上长期持续的专业探索,适合城乡建设管理者、建筑师与规划师、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关注我国城乡建筑遗产保存与再生的各界、各阶层人士阅读参考。
彼得 霍尔影响广泛的《明日之城》仍然是针对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历史,针对其所缘起的社会经济问题和机遇的绝世阐述。这部经典文献由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很受尊敬的人物所撰写,为读者呈现了发生于20世纪优SHOU*选范围内的重要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史。 此次经过全面修订的第四版涵盖了过去十年间所发表的众多新成果,借鉴了来自优SHOU*选范围的案例。霍尔在讨论中涉及的城市内容广泛,并将他自己多彩的经验融入到这部性的城市发展史之中。